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探索,提出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点的深入研究,提出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紧密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提出创新动力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进芬 《学术论坛》2005,4(8):39-42
理论创新是东方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是未来东方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永恒主题,也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前提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前提孙新雷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我们要在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社会主义的而场经济体制,必须明确四个基本的理论前提: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种新的社会制...  相似文献   

4.
政治发展具有自主性,更具有很强的受动性,脱离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探讨中国的政治发展,不能局限于政治发展自身,错综复杂的客观情势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理性辨识其科学定位就在于: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化收益是原则定位,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是目标定位,客观务实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道路定位。这三重维度的科学定位,既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框架,又内在预设了战略选择应从优化政治参与结构,建构治理型民生政治参与入手。民生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俊奇 《江汉论坛》2002,1(3):45-48
社会主义从发展到创新发展,意味着社会主义发展时代的转换。带给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优越性的,是并且只能是其创新发展;而唯有实行和依靠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完成其历史使命。在既有成就的基础上改变人的需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靠科技进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方面和必取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论述了从马克思晚年对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社会主义的研究,到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再到"三个代表"思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的思想历程,着重评述了马克思的第三个伟大发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阶段划分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理念发生重大变迁,这一变迁必然涉及对民族理论的政治价值体系理论基础的更新和中国民族理论体系的重建,使民族理论基础理论的更新工作成为民族理论创新的首要任务,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中国民族理论政治价值理念及其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思考.一、关于民族理论政治价值体系理论基础的思考;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理论基础的困惑;三、改革发展实践中,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核心范畴的变迁,以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所需的理论视角;四、从民族学视角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理论核心范畴的思考;五、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理念的变迁对民族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邓小平第一次从本质这一哲学层面揭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二是邓小平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是邓小平把解放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恢复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的价值秩序。四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从动态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五是在共同富裕问题上 ,邓小平突破了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六是邓小平没有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 (如公有制、按劳分配 )规定社会主义本质 ,从而为后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柯健 《新疆社科论坛》2009,(6):48-52,5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依据时代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和论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向问题;创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点和任务问题;拓展“生产方式”范畴,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手段”及其性质问题;实现从“革命主题”向“改革开放主题”转换,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动力问题;建构超越“生产主义”的现实路径,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国家都走上改革的道路,首先是南斯拉夫,他最冲早破高度集中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开了改革的先河。继而,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保加利亚、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举起了改革的旗帜。即便是信誓旦旦地要和所谓“现代修正主义斗争到底”的阿尔巴尼亚,已再也不是“春风不度”的“玉门关”了(参见李忠杰、徐耀新等著《社会主义改革史》)。笔者认为,当代世界范围内蓬勃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人们先是认为价格体制改革应先行一步,之后,又把所有制改革作为改革的中心。应当说,这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实践表明,很多方面的不尽人意总是同分配这个不安份的、搅动着千万人心灵的幽魂联系在一起。因此,现阶段改革的中心应转移到分配上来。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继承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的新经验,进一步完善、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来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对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预测。他们为了避免陷于空想,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只是作了粗线条的描述,这种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是以英、美发达国家为蓝本的。所以,他们从不要求后人把他们的一些看法当作具…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提出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丰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大报告的第七部分中说:“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新的大发展,这是现时代的大趋势.”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我是长期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的.我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这九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确实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大发展.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了再认识,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这些新的理论观点,如  相似文献   

16.
方法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精华。始终重视解决方法问题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特点。方法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是传统经济理论根本的局限性。文章从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体制)结构角度,论述了邓小平经济理论相互联系的几个方法:在制度结构与其功能、目的关系中,强调前者从属并服务于后者,三个“有利于”是制度结构选择的价值判断标准;在生产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强调二者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一定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和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中,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提出经济理论创新,就是要冲破一切束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本文结合对十六大报告的学习,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革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等七个方面领会报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 70年代 ,普鲁士之所以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分裂达数个世纪之久的德国 ,关键在于它在 19世纪上半期已具备了统一德国的经济实力。这种经济实力表现为 :它通过建立自己领导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确立起了在德意志的经济领导地位 ;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它到19世纪 6 0年代已发展成为当时德国经济实力最强大的邦国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推进,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摸索,在原有对外开放理论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理论,并在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逐步深化发展.后危机时代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对开放型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提出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张广智 《理论界》2004,(6):33-3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观,四大理论基石观,科学发展观,五大建设观等.这些内容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