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星的文学批评走过了这样一段路:从政治社会批评到用历史文化心理批评。这种过渡,更贴近文学创作规律。李星的文学批评理论是以现实主义文学观作为指导和基础,吸收了新的文学思想与批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基础——历史文化心理理论。  相似文献   

2.
欲望中的历史——90年代中国小说的历史化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历史化叙事的主题化。所谓“历史化叙事”,有别于传统文学批评所谓“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是以文本之外的史实或历史事件为表述对象的;而历史化叙事,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构成中的自我认同的叙事行为·········。两者的基本区别在于,历史化叙事丧失或者放弃了历史小说以现代唯物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和对“历史”的客观性(确定性、整体性)的信念。本文试图指明的是,历史化叙事在9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主题化,是90年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文学)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既展现了在90的年代中国社会全面商品化运动中自我或个性的深刻危机,又构成了一种抵抗商品化的消费主义潮流的文化诗学———在历史化叙事中,“历史”变成了当前现实中深晦而····················不可触及,即商品化不能最后整合的自我的一片永远的风景:自我欲望中的永远的禁地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引起了文学界的极大震动,围绕着他的散文作品,许多文学批评都带着各自的审美意趣和学理依据给予全方位的研究、探讨,并作出相应的、毁誉不一的评价。当历史把“余秋雨现象”拉开了一定的时间距离后,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梳理,期望对20世纪末这一文学现象予以冷静深刻的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张奎志 《学习与探索》2004,8(5):108-112
在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批评方式———这就是情结批评和情境批评。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在情结批评中,批评者不是走入到文学作品中,从作品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而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这往往会造成对本文的误读;而在情境批评中,批评者则走入到文学作品中,从作品和作家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表现为批评者对作家和作品的认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观,所产生的批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评论界对"70后"作家批评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历史感的匮乏,其实"70后"作家的历史感知受制于一个历史与文化上的"流动的缺口",它对"70后"作家的写作形成了一种"表述遏制"."70后"作家在利用各种方式填补这个缺口.在填补的过程中,"70后"作家自觉地遗忘了当下,他们的文本呈现为"活着的过去"与"死了的现在"的对峙."70后"作家不是靠着由过去激起的情感进入了历史写作,而是因为当下的困惑进入了历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自身献祭的方式成为了历史的被驱逐者和被吞没者.人们对"70后"作家历史感匮乏的指责主要是受制于既定叙事模式的影响,我们不能盲目地判定"70后"作家是没有历史感的,他们只是喜欢把过去私有化,而不是像前辈一样公共化,他们的历史感会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文学批评怎样切近当前的文学创作现实,使其更具有实效性?我以为,关键的问题是实现批评方法的更新。对此,文章提出了一种斩的批评方法——体验批评。体验批评重视体验在批评中的作用,强调批评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体验,目的是通过对文本的体验还原出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因而,体验批评就是一种还原的批评、描述的批评和内在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图克服以知、情、意三分法研究问题所产生的弊病,从人类总体、社会历史、个人心理的有机结合和主体与客体的完整统一中讨论文学批评意识的内在机制及其同社会的批评交际活动的关系。作者认为文学批评是内在于感性的理性活动,包容着非理性与超理性,是由象征的领悟与印象,无言观照与完满意象,自觉认识与逻辑意象所组成的动态系统。这三大形态互相衔接又彼此渗透,在各自内在与相互间的冲突中必然地变化发展,组成了螺旋向前的无限循环往复的系统,规定着文学批评永无止境的特点。在社会历史的制约和它自己内在矛盾的推动下,文学批评意识经过历史化与逻辑化的过程,意向文学批评的客观对象,由此个人的批评积淀、巩固、呈现于社会的文学批评史中,获得客观性与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文学批评是针对文学现象的评说,它同文学创作同样古老.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分析总结,同时又影响文学创作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互动存在.文学批评有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等几种基本类型.批评理念的变化、批评视角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批评方法;对同一文学作品运用不同批评方法亦会得出不同的评判.  相似文献   

9.
贾鹏涛 《社科纵横》2014,(2):147-150
历史学中的想象有两个指向,一个指向是过去,一个指向是未来。对历史上的想象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对历史上已发生事情的想象,一种是对历史上未发生事情的想象。对历史上未发生事情的想象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反事实假设想象,一种计量史学的反事实模型。历史记忆是历史想象的基础,此外,史家的研究还可能是建立在前代史家想象的基础上。在叙事中,历史想象是建立在历史记忆的基础之上,但有时历史想象并不受历史记忆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零度的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 ,它由对文学作品的关注转向了对读者的关注 ,接受批评或读者反应批评成为了取代文本批评的一种新的批评模式。本文认为 ,接受批评理论的提出源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源自于文学批评想和文学作品“平分秋色”的一种雄心 ;另一方面则源自于批评家对读者的一种理想化设定。其实 ,应该看到 ,不惟 2 0世纪的文学批评想和文学作品“平分秋色” ,历史上也曾有过文学家向文学批评领域拓展的渴望 ;而接受批评所设定的理想读者也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的假设。文章认为 ,由于读者层次和作者层次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读者对文本的批评往往是“情结”的批评 ,而不是“情境”的批评 ,从而就造成了文学批评中的附会和牵强 ,这在文学批评的历史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为此本文提出 ,要提倡一种零度的批评 ,所谓的零度批评就是指批评者在进入批评时要把自我原有的意识、观念或思维模式都搁置起来 ,使自我处于一种零度意识、零度观念的状态 ,以一种纯净的心境走进文本世界 ,其目的就是要还原出文本的原意。  相似文献   

11.
文本·作者·读者——文学批评在三者间的合理游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批评中,存在着"作者中心"范式、"文本中心"范式、"读者中心"范式.在三种范式间合理游走,就像文学活动中以作品为中心一样,在文学批评中也要以文本为中心,兼顾作者和读者;在批评活动中,把作品的原典意义和解释意义区分开来,注重对作品原典意义挖掘和阐释.  相似文献   

12.
电视艺术批评并不简单地是电视剧作品意蕴、内容的发掘,它与电视剧创作具有同一性,是在电视剧作家完成其作品的一度创作基础上进行新的开拓──二度创作。而电视艺术批评视野对二度创作又具有导向、限制、整合与重构作用。因此,电视艺术批评肩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它应该站到自己应占据的位置上来。  相似文献   

13.
赵慧平 《求是学刊》2005,32(2):103-108
事实上 ,文学批评始终作为文学的一部分在文学中存在着 ,只是它有着“在文学中存在”的独特方式。创作与批评两者外在并立的形态是在与文学创作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关系才是“文学”被确认的前提。研究文学批评的存在问题 ,是文学批评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欧阳婷 《求是学刊》2016,(3):117-122
<正>网络文学批评的历史积淀主要是以成果为呈现方式的。文学批评成果是对批评行为的理论总结和观念承载,也是批评过程的思想凝聚,同时还是检验文学批评成效与价值的基本标度。自打20世纪90年代初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以来,网络上的创作与评论就如影随形,成为影响  相似文献   

15.
漫谈文学批评中的传记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记学批评都是一种最实用、最基础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传记学批评,简单说来就是通过对作家传记材料的了解,来加深或正确认识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从方法论上说,这是从文学的外部因素(即研究文学作品的外部规律)来了解文学作品,因而它属于“外在研究”之一种。传记学批评早在中国古代就很发达,可以孟子为代表,(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这段话,朱自清以为其本意是说人的修身方法,即通过颂读别人诗书,可懂得为人处世之道,而非专指文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系发行于东北沦陷区、以青年为时象、为敌伪政权服务的一家综合性文化类期刊.其在发表诸多宣扬"王道政治"之言论的同时,也刊登有表现真实人生与现实的文学作品和论析尚属坚实的文学批评文章.<新青年>时东北文学的批评在刊物的自身历史行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其早期,<新青年>多关注东北现代作家作品的研讨;中期则重在从宏观视角对东北现代文学进行整体分析与历史梳理;后期的<新青年>中,文学批评的文章已极为罕见,它用更多的版面刊发了较多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与文学批评并不对称的态势.尽管如此,<新青年>在推动和发展东北现代文学批评过程中,仍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特有的地位,一些篇章凸现着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白劲鹏 《求是学刊》2007,34(1):118-121
目前盛行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其实并不是“文学批评”,因此,至少在现阶段,我们应该慎用这一所谓批评方法。“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之所以不是“文学批评”是因为它缺少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特征。在批评实践方面,女权主义批评没有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实际上是将文学重新变为哲学或政治的奴仆,本质上是文学理论的倒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文学界对文学批评的话语议论甚多。除去正确的意见不谈,要言之,有两种意见,都是我所不同意的:一种意见是,目前文学批评的新话语太多,应予压缩或控制;另一种意见是,文字批评新话语的出现,就是文学批评的进步,应该全盘肯定。这里,我想从文学批评话语的实际情况出发,历史地、实事求是地探讨一下文学批评话语问题。一、文学批评的话语,与语言不同,较多地受到时代的、生活的影响话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言语”。而语言和言语,则是一对语言学术语。由瑞土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在其名…  相似文献   

19.
一、历史、编史学与科学编史学由于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科学编史学问题,所以有必要把涉及到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学术结构等问题作一交待。一般而言,历史一词在含义上有"历史本身"(res gestae,已做之事)和"历史认识" (historia rerum gestarum,对已做之事的叙述)的区分。前者是指人类过去生活的实在过程, 即"历史实在"(Historical Reality);后者是指历史学家根据过去的各种材料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历史,它体现了人类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种认识上的努力,即"历史学"(Historical Sci- ence)。在对两种不同的历史进行考察的过程中,两种历史哲学便凸显出来。根据德雷(W·  相似文献   

20.
李荣山 《社会》2017,37(1):33-60
发端于18世纪的德国历史主义思想脉络中,包含着一种从历史个体到历史个体的普遍历史解释模式。这种独特的社会变迁思想是在同启蒙思想的对话中确立起来的。起先包裹在天意历史论的目的论外衣中,后来历史主义的发展逐步脱去了这层外衣,在解释社会学传统中演变成了一种经验科学意义上的独特社会变迁思想。随着社会理论对韦伯的去历史化,蕴含在解释社会学中的这种社会变迁思想逐渐被淹没了。有鉴于此,本文将在赫尔德以来的历史主义脉络节点中梳理这种社会变迁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