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孟红 《老年人》2008,(9):14-15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将“飞乐音响”股票赠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董事长约翰·范尔霖,一时间,俗称“小飞乐”的“中国第一股”让世界为之轰动。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发行的股票(人称“小飞乐”),系我国改革开放后公开发行的第一支股票。自然,主持和推动公开发行“中国第一股”的人,就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相似文献   

2.
长枫 《当代老年》2006,(6):53-53
古时候,有一秀才很自大,目中无人,一次他去省城应试,在路上遇到一个放牛娃问他:“先生,你贵姓?”秀才一听,认为放牛娃还通文墨,不简单,便想出个谜语考考他。秀才说:“要问我的姓,必须猜个谜语:四个不字颠倒颠,四个八字紧相连,四个人字不相见,一个十字站中间。”谁知放牛娃一听就猜出秀才姓什么了,但一看秀才酸溜溜的,于是他也出了个谜语回敬秀才:“你也猜猜我的姓:四个高山山靠山,四大名川川套川,四个太阳直环转,四口一家大团圆。”秀才听了,猜了好久,还是猜不出来,只好红着脸走了。读者朋友,您能猜出秀才和放牛娃各姓什么吗?  相似文献   

3.
《伴侣(A版)》2014,(4):32-33
问:我和丈夫闹离婚,为转业费如何分割的事纠缠不清。我认为,那十几万元军人转业费是夫妻共同财产,一人一半;他说,这转业费是部队给退役军人的,是他的个人财产,应该由他独享。双方争来扯去,谁也说服不了谁,请问:军人转业费姓“公”还是姓“私”?  相似文献   

4.
一个生人和你一见面,对你一抱拳,劈头问你:“报报迎头、甩甩蔓。”你一定以为这个人是疯了,怎么一见面就一派胡言臆语,尽说些不知所云的话?其实在50多年前,这是东北行帮互不相识的帮众见面时最为普通的一句问话,其意和今天两个互不相识的人见面,互问对方“您贵姓”是一样的。“迎头”是两物相会最先接触的部位,两人相会最先应该了解的是对方的姓名,在姓名之中,姓又在名前,所以报姓称做“报迎头”,当然这只限于在中国,在欧洲一般名在姓前,就不好称做“迎头”了。“蔓”是蔓生植物的茎,又称做藤。要找蔓生植物的根,只要把…  相似文献   

5.
何立波 《当代老年》2007,(11):28-2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委托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证券部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一万股,每股50元。这是“文革”结束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第一次发行股票。这一举动惊动了世界证券市场,从而也在相当的程度上印证了外界预测中国必将以更大步伐走向市场经济。后来,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股票作为礼物送给来访的美国总统布什。  相似文献   

6.
郭京振 《公关世界》2016,(15):50-50
2016年8月4日午间,一则消息迅速地刷了屏。在深圳股票交易市场上,上演了恒大增持“躲猫猫”、万科A被涨停“偷袭”的大戏。当天下午13:13,财经发布独家消息,恒大买入万科股票或达2%,万科股价随后开始走高;14:06分,万科A最高涨至9%;14:03,新浪财经发表独家消息称,恒大否认买进万科股票,万科股价回落,但随后再度走高,尾盘涨停。盘后,恒大集团又撤回了早前否认买入股票的说法,并称公司正在拟写正式回应公告。17:26,东方财富网发布恒大公告,恒大公告称,截至8月4日,本公司透过其附属公司在市场上收购共516870628股万科A股,占万科已发行股本总额约4.68%,总代价为人民币9110220389.30元。2016年8月5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关于中国恒大购买公司A股股票的提示性公告根据中国恒大集团(以下简称“中国恒大”,股份代号:3333.HK)于2016年8月4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布的《须予披露交易—收购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截至2016年8月4日,中国恒大通过其附属公司在市场上收购516870628股本公司A股股份,占本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4.68%,总代价为人民币9110220389.30元。以上股东持股情况变动,提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特此公告。真是一波三折,玩的就是人们的心脏。有的股民表示“世界变化太快,先容我喝杯恒大冰泉压压惊”。  相似文献   

7.
前几天,编辑部招聘。初试结束后,开始通知入围者来参加面试。一位姓柯的女孩,笔试成绩相当出色,很自然便先给她打了个传呼。有电话回来:“请问,是肖小姐吗?”声音很美、语气流畅而亲切,可不知怎么,我心里却瞬时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快。虽然也按计划给她下达了通知,却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话语里,客气、礼貌依旧,却多了些机械与刻板,少了点生气与热情。放下电话沉吟良久,自己不免哑然失笑:原来是这个小冒失鬼一句“小姐”的称谓造成的。是啊,时代发展到今天,“小姐”已是一个最最时髦、最最大众化的称谓了,自己再怎样落伍,…  相似文献   

8.
2002年冬季,我很幸运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星探公司“奥普逊”公司上海分部的一名星探。当时“奥普逊”这三个字还不为大多数中国人熟知,但相当多的上海人却知道“小甜甜”布兰妮及“后街男孩”,这些世界级的明星就是“奥普逊”发现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截稿前数天,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上海办事处(“力拓上海”)出事的消息不胫而走,坊间的说法大致有二:一是“力拓上海”涉嫌商业贿赂;二是既涉嫌商业贿赂又涉嫌窃取国家机密。  相似文献   

10.
最早一股社工热是在上海引发的。2004年,具有官方背景的上海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下“三大社团”的成立让上海在一年内迅速拥有了千余人的社工队伍。  相似文献   

11.
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处理好邻里关系,也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学问。善于运用幽默,将有助于你永结芳邻,使你感到自己置身于温暖的大家庭中,其乐无穷。 一、用幽默化解与邻居的冲突 生活中经常见到邻居之间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矛盾。吵架的。如果有一方幽默些,也许问题很快就轻松地解决了,决不致吵闹不休。 某村庄住着一位姓黄的人家,黄老伯很迷信,把平时遇到的不顺当的事都归结为风水不好,而风水之所以不好,他认为是由于两边邻居都姓陈。他常常埋怨:“我东邻姓陈,西邻也姓陈,我家怎经得住‘沉沉’的东西左右夹击呀!”…  相似文献   

12.
视野     
《职业》2005,(9)
因姓“裴”一年被炒7次在长春打工的21岁女孩裴红又被老板炒了鱿鱼。这已经是她一年中第7次失业了,而这七次被炒都因老板忌讳她的姓裴与“赔”同音有关。悲痛的裴小姐到派出所要求改姓郑,但她的理由既不合规也不合法,只能接着姓裴。此事听来实可悲可笑,由此推论,世上姓付(负),姓吴(无)的,姓仇的岂不都会有如此职场遭遇?如此这般,公司要想红火也很简单,弄个郑姓经理不就齐了?  相似文献   

13.
“贴心招”     
《职业》2011,(22):4-4
酷暑高温,不少企业制定了防暑降温的“特殊政策”:上海一家公司规定,工作日气温达到35℃以上,将下午茶换成冰淇淋或冰镇西瓜,公司在茶水间准备充足的冰西瓜,要吃多少有多少……南京的王小姐说,进入暑期,公司实行了弹性工作制,天热时大家可以在家办公,“据说老板很高兴,因为他既省了空调费,又赚到了员工的称赞”。  相似文献   

14.
《金色年华》2013,(2):50-53
上海久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裘雄先生,可以说是一个“杂家”。 裘雄80年代初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此后留校做过教师,后在中央直属机关当过公务员;90年代旅居英国,此间他和3个地道的英国白人一起创立了通讯器材分销公司,短短7年间,做到了2亿多英镑的销售额;在嗅到WT0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发展契机后,他回到上海,从房地产行业逐步迈人股权市场,成功捕捉了中国A股股权分置改革前的巨大机会——“法人股交易”;在2004年,裘雄正式成立上海久奕投资,组建团队专职做起了PE。可以说裘雄先生的每一次出手,部是那样的恰逢其时,实在是把握大势的高手。  相似文献   

15.
赤心木 《职业》2012,(1):74-75
时下,百姓开微博、名人开微博、政府开微博、企业开微博,人们通过微博浏览新闻、互动聊天,甚至求职、求婚……一股“微博热”把人们的生活与微博紧紧连在了一起,微博的宣传推广功能也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16.
生态消费热神州祝炳光时序进入90年代,中国忽然掀起了一股品尝“野菜”新潮。在北京、上海,野菜不但争俏市场,备受青睐,而且上了大宾馆、大饭店的席面。湖南一家企业专门生产各类真空包装的野菜,一上市就供不应求。油炸蚕蛹和油炸“知了”成为深圳、珠海等地区一些...  相似文献   

17.
1979年,刚刚度过“文化大革命”十年逆境的宋庆龄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重大打击。忠心耿耿为她服务了一辈子,彼此结下了深情厚谊,宋庆龄称为“李姐”的保姆李燕娥,被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李燕娥1911年农历十月初十生于广东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同乡。1927年,他由一个姓谭的广东老太太介绍到上海莫里哀路29号寓所当女佣。见到宋庆龄的第一天,她就说:“我要服务您一辈子,夫人。”几十年里,她完全忠诚于自己的诺言。她虽然没有文化,却有一颗赤诚的心;没有什么学问,却有一双警惕的眼睛。她识穿了扮作司…  相似文献   

18.
寸心与寸金     
蒋平 《现代交际》2004,(5):41-41
在清代流传着一个“六尺巷”的故事: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相府与姓吴的邻居之间有一空地,吴家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张的家人写信报告,想请在朝廷做大官的张英出来制止。谁知,张英批诗一首寄归:“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  相似文献   

19.
刘城淮 《老年人》2006,(8):30-30
因为旧社会的原因, 我有两位母亲。一位姓曾, 由“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与我父亲成亲, 是父亲的原配夫人。我和妹妹按家乡习俗叫她“娭毑”。另一位姓何, 就是我的生母。 “娭毑”曾经生过一个男孩, 夭折了, 后来再也没有生育。她异常疼爱我们兄妹俩, 视为己出。我十岁  相似文献   

20.
朱瑞华 《老人世界》2008,(12):22-22
1968年,我下乡插队。在农村,老乡们不叫我名也不喊我姓,都称我“大夫”。我何负此雅?这要从头说起。一天早晨上工,刚到生产队,就见保管员一瘸一拐地对我说:“我昨晚睡觉受风了,腿疼。”我对他说:“我跟一位医生学过针灸,有一定基本功,我给你扎两针吧。”开始他不同意,但腿疼不减,走路困难,无奈之下只好半信半疑答应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