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政明 《职业》2013,(14):58-59
书法意象有着丰富的“意”和“象”,能令人产生联想和想象,引起欣赏者审美情感共鸣.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就如何运用物象化语言描述书法线条的审美感受,把书法意象融入书法教学作一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2.
简体书法即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所创作的具有审美价值并反映情感的线条艺术,书法生态文化实为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及社会共生共荣的书写生态的民族性精神存在。作为书法文化生态建设核心,简体书法创作的意义在于其所代表的方向和所具有的基石及充当智库的作用。转变观念、传承发展,回到"原"生态无疑是当前中国书法生态文化建设抉择。  相似文献   

3.
张哲 《职业》2007,(25):50-51
1.在我真正进入这家公司并真正开始工作之前,我曾经不懂"寻求快捷方式与公司的合力相融"这句话. "没关系,你慢慢就会熟悉的",这句直接上司安慰新进员工的惯用语已不存在,无人再用这句敷衍的老调误传新员工可以姑息的错误信息.比起那些"没什么难的,你慢慢会掌握的"和"没什么可怕的,你慢慢会上手的"之类的抽象语言来说,他们更喜欢直接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经过艺术家加工,组成汉字的抽象线条和图案不但可以表意,而且具有宝贵的审美价值。书法的美感除了形式的因素外,往往使人产生难以言说的朦胧体会,这种美感则大多被冠以诸如"意境"、"气韵"之类的词语。本文试从书法的技术、形式等层面来粗浅探讨其之所以具有这种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书画艺术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有着颇为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书画同源"也是我国历来就有的说法。中国绘画与书法是关联性极强、密不可分的艺术,书法作为一门抽象艺术,将其笔墨线条与内在精神与绘画相融合,以书入画、书画结合成为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一大发展方向,尤其自文人画兴起以来,书法艺术在传统绘画中的运用日益受到画家的青睐,书法对文人画的影响日益增强,文人画的书法化倾向逐渐萌芽、发展、深化和拓展,两者的完美融合使得文人画逐渐由写实转变为写意。本文通过分析书法与文人画的关系以及我国文人画的书法化倾向的发展历程,探究中国书法艺术对文人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东威 《老年世界》2013,(12):45-45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是线条的艺术。古人为了掌握千变万化的线条和精妙的结字,无论是“精”深“博”大,都为后人作出了良好的楷模。书法字内功的“精”与“博”两者都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学书临池既要重点突破,又要四面出击。  相似文献   

7.
徐渭的狂草作品与凡·高的后期油画作品在给人的艺术感受上是相似的,而他们对一些形式因素的运用,比如书法的线条和与之类似的油画笔触,也有着相似的地方。通过对徐渭的书法线条和凡·高的油画笔触的比较,可以看到他们相似的激情释放与痛苦扭曲以及率直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8.
写意人物画以其特有的造型方式和笔墨表现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功能.如何处理线条和墨色的矛盾关系始终是制约写意人物画发展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理论认识、绘画实践对写意人物画的线条和墨色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线条与墨色的审美表现.从中国传统绘画观念的束缚;写意人物画发展的艰难历程;写意人物画的时代性和历史使命等方面来阐述线条与墨色之间的矛盾关系.旨在继承传统人物画的基础上融合线条与墨色的矛盾借古以开今,丰富写意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凸显写意人物画表现与审美的现当代性、多样性以及多元性状态.  相似文献   

9.
我曾是一名中学教师,与孩子们打了一辈子交道。1990年退休后,由于爱好不多,我感到心里空荡荡的。后来我想,古体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何不学学吟诗填词,以此增添晚年生活的乐趣?然而,我虽有热情,却缺乏写诗的基础:既不懂格律,也不懂平仄和对仗,对诗的语言更是知  相似文献   

10.
祁婧月 《安家》2006,(10):42-43
阮维邦操着一口流利的港味普通话微笑着对记者说:"职业生涯中对我来讲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来到北京"可是5年前他来到北京的时候,一句普通话不会说.那时对北京的"人文"没有太多的概念.一直从事房地产销售行业的阮维邦,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个有些"排外"的城市,仿佛只有熟悉了"游戏规则"之后才能融入其中.曾经有些"水土不服"的他表示:"开始主要感觉香港与北京在一些销售理念上有差异,他们懂的我不懂,我懂的他们又不懂.我不禁问自己来北京这个决定是否正确".最终促使他留下的理由是,"我骨子里的不服输,因为有些东西是任何人都能在短期掌握了解的,有些则是少数人才具备的职业素质,这就是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一、必须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和英美等国的文化习俗 由于汉语为主题语言,其结构为主题+述题结构,主语句法功能弱:而英语为主语语言,其结构为主语+谓语结构,主语句法功能强. 例:他投诉你的事我毫不知情. 译:I know nothing about his complaint against you. 析: "他投诉你的事"是汉语语句的主题结构,而在英译文中"I"却成了主语,视角的变化引发主语选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我国早期的绘画或是现代的国画作品,线条一直以来都是国画的基本组成元素。国画中的线条不同于西方的画法可以作为独立的部分而存在。国画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艺术瑰宝,必须不断发扬传承下去。而对国画的传承与创新,须立足于对线条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围绕中国画线条与书法的关系展开论述,深入分析了历代的线条理论。  相似文献   

13.
卫天霖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油画家教育家和理论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师从外光大师黑田和藤岛,充分吸收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特色。此外,他结合中国民间艺术色彩,尤其将中国书法中的线条、章法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从而形成他的独特艺术风貌。卫天霖的艺术同中国文人画一样,从心境到表现无不显示平淡、天真。"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卫天霖是用艺术的语言说出了他积于胸中的郁闷,作画成了宣泄其情绪的最有力的工具。他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他心灵上的孤独与精神上的伤感。  相似文献   

14.
瑞田兄曾发表了题为《谁"遍临百家碑帖"》一文,对书法界一些人动不动就号称"遍临"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一"瑞田观点",确乎点到了当代书坛一个要害.书法评论家也罢,书法家也罢,在评价一位书法家或自我介绍时,通常会使用"遍临百家碑帖"遍临诸帖"遍临古代各家"遍临法帖"等类似词语,紧接着这些习惯性套话的当然是"自成一家"自出机杼"诸体兼擅"之类.由"遍临诸帖"而"自成一家",看似富有逻辑性,实质禁不起推敲.瑞田兄的观点我深有同感,完全赞同.这篇文章,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我觉得"遍临"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自说自画     
记得在孩提时,最大的快乐就是攒上几毛钱,买回一本小人书.几个小孩凑在一起看上一天,甚至忘记吃饭,一口气把它翻完.里面的故事固然精彩,但配图才是我的真爱,有好几本小人书至今还珍藏在我身边.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小人书"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我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我的爷爷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才子,诗写的很好,书法也不错,是一个佛教徒.我的父亲从小就受其熏陶,熟读唐诗宋词,记忆力很好,过目不忘,父亲的书法是很有基础的,认真临习过楷书各体、隶书、草书都有涉及,我喜欢上绘画是跟父亲有直接关系的.  相似文献   

16.
人的每一个表达都有一个中心的诉求.就像人们每说一句话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意思一样,一个真正的书法艺术家必然有一种明确的表达.比如相传欧阳询创制的"九宫格"书法就是将力量收于中宫的一种方块字形书写法;又如启功先生发现最美的结字点不在中宫而在位于黄金分割位的四个点上,因此发明了"黄金分割字法";而王羲之认为"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所以他的书法千变万化,没有固定形式.我认为沈鹏先生书法的表达核心是篇章,他是将所有想要表达的意韵内涵全部集中于篇章结构之中的.  相似文献   

17.
张哲 《职业》2007,(19)
1.在我真正进入这家公司并真正开始工作之前,我曾经不懂"寻求快捷方式与公司的合力相融"这句话。"没关系,你慢慢就会熟悉的",这句直接上司安慰新进员工的惯用语已不存在,无人再用这句敷衍的老调误传  相似文献   

18.
<正>谈到"寂寞",我想起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就叫《寂寞》:"小时侯,寂寞像一本书,我不懂他,他也不懂我。稍大后,寂寞像一只小狗,他会追我,但我也会跑。如今长大了,寂寞像小猫咪的脚步,轻轻地,踏在我的心头……"诗中的"寂寞"源自于生活中我们所触及的情感,而今天我们讨论的"寂寞"却有着它特定的内涵,对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读了我家的悲喜故事,你自会知道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哪儿(女,37岁,公务员) 讲老实话,我原先不懂医,几乎视医生为"救世主",现在我越来越对医生的振振有辞表示怀疑,对越来越多的"专家"表示怀疑.你知道为什么吗?  相似文献   

20.
费新我(1903—1992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书坛唯一一位以"左笔"蜚声中外的书法大家.先生生前作书数以万计,所作奔放劲健、奇崛多姿.在上世纪70年代先生成名以后,"新我左笔"一时风靡大江南北,在海内外影响极大.那么,费书究竟胜在何处?又有何书史价值及意义呢?笔者拟以"四性":精神性、视觉性、独特(技术)性、实用及审美共融性就此问题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