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创作的文化背景来考察,唐代游侠诗主要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游侠大量聚集于都城长安,这体现了长安都城文化对侠文化的包容;二是游侠与边塞战争的结合,这表现了侠文化对儒家文化的互补与回归;这些特点均体现了侠文化在唐代文化影响下表现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唐代游侠可分为真侠、豪强侠、流氓侠 ,唐代游侠诗对游侠这一社会现象作了全方位的反映 ,而这种反映与现实世界中的游侠和人们观念中的侠都有一定出入 ,究其原因在于侠文化观念、现实、文学各个层面交互作用和游侠在唐代社会的象征地位  相似文献   

3.
试论唐代游侠诗创作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游侠诗创作的繁荣局面 ,首先得益于时代的造化。其次是唐代诗人需要借助游侠的英雄形象 ,抒发自己报效国家 ,立功边陲的豪情壮志。第三 ,唐代诗人普遍具有漫游经历 ,容易使他们滋生侠义精神。第四 ,唐代诗人纷纷投入游侠诗的创作 ,与他们自身的任侠性格与崇侠情结有关。  相似文献   

4.
南社诸子游侠诗的写作与唐代的游侠诗相互辉映 ,对照之下 ,笔者发现二者颇多相似之处 ,在不同的时代显示出相异的游侠诗风貌 ,站在唐代游侠诗的研究基础及目前研究旨趣的南社之间 ,本文试图找出二者相载相承及其各自发挥的天空  相似文献   

5.
唐豪侠传奇中塑造的许多游侠形象引人注目,他们的侠义行为带有强烈的市民意识的色彩,因而侠义观是探讨唐代市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唐代游侠与禁军有密切关系 ,或有禁军任侠者 ,或有游侠从军者。唐诗对游侠禁军这一特殊人群作了全面反映。其中既有对其生活方式的羡慕 ,也不乏对其不法行为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李益是中唐享有盛名的边塞诗人,研究李益诗歌的学者大多把目光聚集在李益的边塞诗上,而对李益的其他诗歌则关注较少。在李益留存下来的诗歌中,保存有十多首游侠诗,由于李益享寿很高,身经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通过研究他的这十几首游侠诗,我们可以品味李益游侠诗歌的特点,感受中唐游侠诗与初盛唐的差别,从而认识唐代侠义精神在时代剧变下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唐代长安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保持着密切联系,长安是全国儒释道三教活动的中心。唐代长安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大量设置,各名山的高僧、高道汇聚长安,积极介入社会政治文化活动。敦煌文书和史籍的记载足以说明,在唐代三教鼎立的社会氛围下,长安僧人、道士皆注重传法弘道,努力扩大佛道二教在社会上的影响。从唐代长安儒士、僧人、道士的三教论衡,佛教、道教为宣教弘道的俗讲,唐诗中所见名僧高道的酬答唱和,反映出儒释道三教和谐相处的历史实况。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借助对边塞游侠的歌颂,表现其向往英雄事业的情怀,已成为时代风尚。他们笔下的游侠潇洒、勇敢、忠诚、所向无敌。唐诗中的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许多诗人具有游侠的气质;另一方面是由于自初盛唐以来形成的文人从军入仕热潮的推波助澜;再次是因为中晚唐藩镇割据的政治军事格局为侠客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机遇。  相似文献   

10.
扬州在唐代是国内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大都市。《太平广记》收录了大量描写有关胡商和胡奴在扬州活动的作品。通过分析扬州胡人形象,可以看出异域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及融通,也可以窥见唐代扬州城市盛况。而透过唐代扬州胡人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文化观念,也可以探看汉民族共同体对于胡人曾经有过的群体想象。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唐代社会,是佛教、道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亦是全国佛教、道教活动的中心.唐代长安佛教寺庙、道教官观大量设置,各名山的高僧、高道汇聚长安,积极介入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在唐代三教鼎立的社会氛围下,长安僧人、道士皆注重传法弘道,努力扩大佛道二教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从唐代长安僧人、道士的三教论衡,僧人道士为弘道宣教的俗讲,唐诗中所见名僧高道的酬答唱和等活动,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佛教、道教和谐相处的历史实况.  相似文献   

12.
唐代长安道教宫观大量设置,各名山宫观道士汇聚长安,积极介入社会政治文化活动,这反映道教史上山林道教向都市道教的转型。唐代长安道士注重弘道,道教与儒释共同鼎立而为三教,道学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游侠诗于建安时期进入士人手中,从现存数量极为有限的作品来看,主要表现为诗人对游侠形象的写实和理想化改造的并存。建安诗人表面上描写游侠,歌唱游侠,其精神实质则是借这一特殊形象表达他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慷慨入世之情。建安诗人虽然很多时候表现出或力行霸道、或崇尚玄虚、或放浪形骸的行为,但是思想主流却依然是儒家的东西。所以,从儒家思想出发解读建安游侠诗是合乎情理的。  相似文献   

14.
从游侠到武侠──中国侠文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先秦和汉代“游侠”的实质作了考索.认为“游侠”是广结宾客、不顾个人利害地拯其困厄、并由此获得广泛社会影响和强大力量的人.同时也探讨了从“游侠”演变为“武侠”的过程,认为“武侠”文学是唐代开始逐渐兴盛的,在这些作品里的“武侠”与“私剑”有相通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中国的侠文化是从写“游侠”的历史作品进到写“武侠”的文学作品,而在写“武侠”的文学作品中,又经历了一个汉代的“游侠”精神从保存到丧失,到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获得发展和质的飞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牛来颖 《南都学坛》2010,30(2):42-44
对于唐代都城长安地理景观的研究经过研究者的努力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但是由于资料的散佚,可依据的研究资料有限,而对笔记小说和佛教典籍的深入挖掘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佛教典籍《法苑珠林》和世俗笔记小说的文字记述与叙事模式,为我们展现了唐代长安城街坊格局、里宅佛寺等真实的都城景观,揭示了唐代都城长安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咏侠诗的繁荣鼎盛时期。唐代诗人将英雄之梦寄托在游侠身上,通过咏侠来表达自己的功业追求和人格理想,抒写浪漫不羁的情怀、士不遇的愤懑和对民主平等的向往。唐代咏侠诗体现了唐代士子积极入世而又坚持人格独立的精神风貌,完整地体现了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出土的唐代墓志中出现了较多的归葬现象:从唐帝国的边缘地区归葬于国家的中心长安、洛阳。唐代国家观念中的天下观与家国观,蕴含着地域观念和家族观念:地域上是对天下中心的王朝核心区的归属与认同,家族上以忠孝方式表达对家国的忠诚。这为分析唐代的国家认同提供了理路。迁葬或归葬这种耗资巨大的行为仪式即唐代士大夫阶层朴素的国家认同的表达方式。分析唐人的国家认同与唐代社会的互动,有助于吸取历史养分,理解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促进现代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8.
唐女侠传奇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我国文言小说的成熟期,豪侠小说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女侠传奇的大量出现.唐代社会崇尚游侠的风气,北方民族文化交融,文学题材的历史传承,唐代小说作家自觉的创作意识,以及唐传奇求新求异的体裁特点,都是唐代女侠传奇出现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论东汉和三国时期的游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东汉和三国时期的游侠韩云波从《后汉书》开始,正史不再有《游侠传》,标志侠的黄金时代已告结束,进入稳定渐变的传承积淀期。这时的侠,更重要地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人们的理想和人格中升华积淀,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唐代。宋以后,侠的发展进入世俗化和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唐代道士在长安宫廷的活动,揭示道教与政治、道教与学术的相互关系,说明道教对唐代的大一统和长安的学术界都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肯定道教在中国政治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宗教学作了点滴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