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和创新分布的区域失衡是导致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呈现区域差异的根本原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并研究其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空间自相关特征,即区域创新能力倾向于空间集聚,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空间溢出性,不但作用于当地的经济增长,而且对近邻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带来影响;经济开放程度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也更强烈.  相似文献   

2.
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收敛俱乐部进行识别,并对不同俱乐部的经济增长动能进行探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log-t检验发现,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形成了包含京、津、沪、苏、浙等13个省市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中部的经济高水平俱乐部,包含豫、晋、青、桂、川等18个省区,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及东北的经济低水平俱乐部。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来看,需着力提升河北、安徽的经济增长水平,同时重视发挥湖北、重庆的经济辐射能力,并加大内蒙古、辽宁对东北地区的引领力度和带动作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显示,工业发展给高水平俱乐部和低水平俱乐部带来的直接效应(系数)高达0.610和0.313且显著,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力;市场活力、物质资本、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给低水平俱乐部带来的总效应(系数)显著为正,是促进低水平俱乐部成员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岑聪 《调研世界》2021,(9):48-57
本文阐释了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选取2006—2018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分布呈现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与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结论在分区域分析与创新主体异质性分析中依然成立,但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特征.中国区际经济制度发育情况的异质性与创新效率增长空间溢出的局部性是造成区域创新效率差距的重要原因.上述研究为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缩小区际创新效率差距、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引入了内生增长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框架下考察了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了检验这种理论预期,利用省级和地级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使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集聚对中国省级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集聚对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影响作用不仅显著,而且强度较大。这种经验分析结果更加突出了空间平等与空间效率的矛盾问题,区域政策可能会陷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与通过集聚促进增长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5.
文章引入空间重心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技术创新、FDI与经济发展三者的空间重心移动趋势、特点及成因。以空间重心测算为切入点,通过空间重心移动趋势与空间相关性分析中HH区域变化情况的对比,探讨技术创新、FDI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重心移动趋势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区科技经费投入、人才投入、外商直接投资都会对地区生产总值产生影响,科技投入、FDI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正空间相关性在增强,即某区域相邻区域科技经费投入、人才投入或外商直接投资的积聚可以带动该区域经济增长,从而促成我国经济重心发生移动。  相似文献   

6.
基于空间Panel Data的中国区域人均GDP收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空间Panel Data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人均生产总值(GDP)的β收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在1996年至2005年期间存在扩散,1996年至2000年区域人均GDP为β收敛,2001年至2005年区间β扩散,β收敛理论实证研究受样本区间影响很大。在政策上提出国家对缩小国内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政策应根据国家长短期目标而调控。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趋向融合和协调,开展省际、区域之间的空间影响对我国省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不可或缺.文章突破区域经济相互独立假说,选取我国1978—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初级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空间抑制作用,这需要引起关注;中级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空间效应,但无法明确是否有利;高级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有利的空间溢出效应.有鉴于此,我国需充分鼓励高级教育人力资本带头发挥创新能力,扩大溢出价值;要注重提升健康人力资本;要积极改革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避免负向效应,推动省际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8.
外商直接投资(FDI)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FDI在中国的区域分布十分不平衡。除了一般的社会经济因素,空间集聚和空间溢出等空间因素对FDI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到空间因素的影响,这将有助于促进地方吸引FDI以及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9.
区域均衡发展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必然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研究各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指导中国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新增长理论,考虑空间相互作用的衰减性,引入Mundell-Fleming模型,并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来分析不同类型区域中各省份的GDP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各省区的GDP溢出存在着一定的区域趋同性,整体来说,西部地区的GDP溢出效应大于中东部地区;人口增长对GDP增长并没有带来正向作用,因而劳动力充足、低廉已不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必须做相应的产业转型;对外开放程度和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空间因素的衰减性说明,加强相邻省份的经济往来和产业转移,共同构建经济发展区是未来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以经济联系强度的引力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为基础,在时间断面上分析我国省域流通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省域流通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空间集聚现象,并且在此聚类模式下东部和西部省市对邻近区域分别表现出正向和反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流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显现出以热点区域为中心向中部、西部延伸发展热度逐渐衰减的辐射状圈层结构,即增长集群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各区域流通经济在主要联系方向上具有与中心省市和与其自身周边省市紧密联系并存的空间特征,即显现出中心省市指向性原则和邻近区域指向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本文对我国31个省市和地区2000-2014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同时考察经济开放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变化。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市和地区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均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金融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相关关系,金融结构和金融相关比率分别与经济增长存在负向相关关系;经济开放水平的提高对我国金融积极作用的发挥反而带来抑制作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存在显著差异性;同样区域特征凸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两区域内金融规模系数显著大于全国水平,彰显了区域发展战略中金融规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界和决策部门关注的焦点。我们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1990—2004年中国地级区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表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空间集聚,二是空间不平衡。而且区域人均GDP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显著的东西极化的中心—外围结构,这一结构在整个考察期内极为稳定。最后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29个省市1993-2014年的数据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变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迁过程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并与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集聚类型密切相关。(2)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型和空间异质性。(3)资本存量、劳动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油页岩富集区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SPSS、Geo DA和ARCGIS软件,对我国区域油页岩资源丰度和投资环境的空间差异分析后发现:我国油页岩富集区域的资源丰度与投资环境差异较大,资源丰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省份,中西部省份则是投资环境较为有利区域;投资环境相似区域在空间上呈现集聚趋势;区域油页岩资源的勘探开发序列可根据油页岩资源丰度与区域投资环境组合类型的空间分布得出。该结论对于我国油页岩资源开发投资决策及找寻后备基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我国铁路、公路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铁路、公路的空间分布差异极其吻合.为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应该大力加强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03-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但集聚特征呈现逐步弱化趋势;沿江地区空间依赖性较强的区域从长三角地区拓展到长三角城市群,但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性、综合性发展水平没有显著提升;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开放型经济受相邻省份的影响较为显著,水路货运量、货物出口额、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而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量货物、进口额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对此,本文从增强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巩固提升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拓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强化长江上中下游地区整体联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县域为空间单位,分析了2000—2015年福建省各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与空间关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经济增长溢出的空间计量模型。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地理空间邻接、空间距离邻近及经济距离邻近县域的经济增长,均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从空间关联视角提出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促各县域经济增长、持续增加资本投资与财政收入、进一步完善县域间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各县域合作互动的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SBM超效率DEA模型从效率视角测算了1993—2017年间中国28个省(市、区)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探讨了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距及其差异来源,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考察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从时间维度看,1993—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大致呈“W”型变化趋势;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平衡性,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第二,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区域差异逐渐增大,且主要由区域间的不平衡造成,其次为区域内部的不平衡,超变密度的贡献逐渐降低。第三,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呈“双峰”分布特征,两极分化现象突出。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经历由“双峰”到“单峰”再向“双峰”分布的转变,极化趋势开始显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经历了“双峰”分布到“单峰”分布的转变,两极分化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9.
以区域发展政策变化为切入点,利用系统熵理论方法深入分析了1978—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研究显示,伴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化,1978-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相应的统计检验和区域经济集中率(分散率)进一步证明了这种集聚趋势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运用工具变量估计、替换被解释变量、剔除异常值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地区创新能力是数字经济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的重要机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的缩小具有负向的溢出效应。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缩小效应相比中部、西部地区更显著;南、北方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北方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缩小的积极作用比南方更显著。最后,为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