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区域发展政策变化为切入点,利用系统熵理论方法深入分析了1978—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研究显示,伴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化,1978-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相应的统计检验和区域经济集中率(分散率)进一步证明了这种集聚趋势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2.
3.
4.
通过2008—2016年福建省各市三类专利申请量的统计,从地区专利密度的内涵出发,构建了专利密度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根据9个地级市的数据计算其不同类型专利密度指数,分析了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区不同类型专利密度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优化福建省科技力量布局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决策依据。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2008—2016年期间福建省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密度呈持续上升态势,且增速逐步增加,但各地级市之间差距扩大;外观设计专利密度变化趋势不稳定,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态势,并且增速放缓,两极化倾向严重。从空间分布上看,厦门和泉州整体专利密度水平较高,其余地区在不同类型专利密度水平上排名各有先后。  相似文献   

5.
沿海港口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是兼顾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的重要命题。运用空间滞后(SLM)模型对我国沿海21个主要港口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显示,技术进步开始成为我国沿海港口产出增长的主要源泉。空间依赖性是影响我国沿海港口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由于邻近港口中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的存在,相对于泊位数和码头长度等投入...  相似文献   

6.
财政支出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它一方面为政府职能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是政府对经济规模和结构进行干预的主要手段。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对经济事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分别采用静态和动态空间计量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出与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显著正相关;财政支出对相邻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项有空间溢出效应;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对相邻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高的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7.
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是当前我国各种社会问题的主要诱因,化解利益矛盾是党和政府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利益矛盾呈现出来的演变趋势,深入分析出现这种演变趋势的原因,并探讨宏观的应对策略,对调控利益矛盾、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山西省的区域经济差距显著。δ收敛检验表明,整体上看,1978年到2009年间山西省的区域经济差距呈现“趋异一趋同”的变化过程。然而,β收敛检验表明,在此期间山西省区域经济并没有发生绝对或相对β收敛。基于资本产出比分解法的增长核算分析表明,资本产出弹性是影响山西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对地区差距的影响逐渐下降,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逐渐上升。2003年到2009年,要素投入实际上是缩小区域差距的力量,山西省的区域差距完全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山西省要继续缩小区域差距,必须从提高低收入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着手。  相似文献   

9.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生产效率变动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理论方法,研究了1997-2006年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综合效率,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探求各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提高粮食生产韧性对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粮食生产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水平测度,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时空动态演进并展开趋势预测。研究表明:第一,考察期内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水平总体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但近些年增速有所放缓。第二,各省份粮食生产韧性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且总体差距在考察期内逐步扩大; 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但2017年后区域间差异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逐步成为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分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严峻,区域内省际差异明显。第三,中国粮食生产韧性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即高水平省份多与一个或多个高水平省份相邻,而低水平省份邻域多为低水平省份。第四,各省份粮食生产韧性在短期内较难实现层级跨越;而在引入空间地理因素后,粮食生产韧性的稳定状态有动摇趋势,易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2.
任何真正的哲学家都把哲学观作为自己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以自己的哲学观去创建自己的哲学理论。历史上的哲学观是多样性的统一,哲学家秉承“爱智慧”的意旨演绎出许多不同类型的哲学观,构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哲学系统,使人类生活得愈来愈智慧;未来的哲学观仍将是多样性的统一,哲学家还会在“爱智慧”前提下演绎出更多不同类型的哲学观,构建更多不同类型的哲学系统,使人类更加智慧地生活。一系列的哲学观构成一个发展嬗变的过程,不论将来生化出多少种不同类型的哲学观,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旨不会改变。哲学家将把所爱的智慧聚焦于生活智慧和发展智慧,从而不断地去追求更高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采用2002-201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农业相关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各省和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结果发现:技术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在2004-2005年和2008-2009年出现了两次ECH同TCH的反向变动;技术效率的解释度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70%的比重。由此提出,当前农业政策的重点应放在保证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加强农业生产的技术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国省域文化消费的发展现状、趋势、时空差异和演变以及影响因素,运用Getis-Ord Gi~*指数、传统和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法等探讨了2000-2018年我国省域文化消费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特征,再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从时间来看,文化消费的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减少;从空间来看,省域文化消费差异悬殊,空间集聚程度增加。第二,各省域文化消费类型变化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类型转移发生于相邻类型之间。第三,各省域文化消费类型受其邻域文化消费类型的影响,与高水平类型相邻的省域,其文化消费类型向上转移的概率较大,反之亦然。第四,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供给水平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正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助益我国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和省域文化消费差异的缩小,实现我国整体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考察空间集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关系及内在机制。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及对应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空间集聚程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典型的“倒U”型关系;空间集聚有利于通过增强企业竞争行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认为,当前中国大多数城市并未呈现过度集聚现象,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实现要素在空间层面的自由流动,在加强空间集聚外部性的同时,促进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微观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采用DEA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对中国30个省(市、区)1998-2011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核算,并基于此以累积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为指标,利用核密度和条件密度估计方法,系统考察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非均衡性空间特征比较明显。基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的差异可将30个省(市、区)划分为“高速组”“快速组”“慢速组”与“零速组”四类地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并且增长分布形状以“单峰”分布为主,但“双峰”分布趋势开始显现。其中,东部地区出现“三极”分化现象;中部地区逐渐由“单峰”分布变成“双峰”分布;西部地区则有“两极”分化的可能。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具有很强的内部流动性,并表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从三大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农业TFP增长分布表现出流动性的同时呈“多峰”分布,而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并未出现“多极”分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1978—2011年东部各省份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豪尔和琼斯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同时利用纳尔逊和普罗瑟研究经济波动持续性时所提出的模型,来研究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收敛性。通过分析研究,得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与要素的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并且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科学观是对科学的本质、社会功能的哲学反思。西方哲学的科学观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科学观,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科学观,现代科学观,后现代科学观。20世纪初,“科学”取代“格致”开始在中国流行。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把人类对科学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阶段。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科学的价值、科学精神、科学与道德等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体育用品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相当体量规模的重要产业,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2004—2013年15个省区体育用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体育用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7%,技术变化是增长动力源泉。基于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主营业务收入区位熵、企业平均资产规模、区域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均对体育用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指出,新常态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应坚持走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