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人们习惯于把中国画分成“工笔”和“写意”,这已经被认为是中国画的两大基本范畴。①但是,工笔和意笔的二元对立,有时常常被看得过分机械,似乎用笔简约、笔走龙蛇即为“写意”,用笔细密、追求逼真则为“工笔”。这难免给人某种误解,以为工笔画的最高任务就是追求外在的客体的准确性,而写意则一味着眼于主观情感的挥洒。在传统的画论中,写意的文人画往往得到过分的宠爱,而工笔画的艺术成就每每遭到忽视,甚至歧视。早期工笔画曾一度与“装堂画”笼统地混为一谈,被贬为徒具世俗的装饰功能,缺乏高雅的艺术品味。其实,就真正的工笔花鸟画而言,…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七年十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重庆国画院赴京作品展》中有一幅工笔人物画《少女》获得观众的好评。今年五月《自贡中国画作品展》在深圳珠海等地举行,其中有两幅工笔人物《泉边》、《在水一方》反响较大,是本届展览的工笔佳品,曾引来不少观众在画前久久停留,并被《深圳特区报》选登。这些作品都出自自贡师专美术系青年教师徐祥麟之手。我想从他这三幅作品和其它一系列工笔人  相似文献   

3.
画,作为一种美术作品,无疑是供人们欣赏或收藏的。画之所以有收藏价值也是因为它首先具有审美价值。然而,任何一幅画的第一个欣赏者或审美者却不是别人,而恰恰是画家自己。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始终进行着一种自我的审美活动,不断体验,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画家正是在自我审美感受的驱动下进行绘画构思和创作,直到整个艺术作品的完成。画家在创作过程的自我审美感受如何,直接影响到他的作品的艺术欣赏价值及其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 所谓画家的自我审美感受,是指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对自己创造的对象(从观念形式到现实作品)产生的审美知觉,并由此得到一种特殊的满足和快乐的审美享受。画家的自我审美活动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活动过程。甚至在作品完成之后,画家也还会不时  相似文献   

4.
青年画家孙晓东的中国画题材多样,有花鸟,有人物,也有山水,比较起来,他的山水画更有自己的特点.晓东少年时期随父母去农村插队,后来又做知青,当了画家以后又去农村参加扶贫工作.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他的山水画多以东北农村山乡为题材.本期发表的两幅(见封三)就是这样的作品.在画家心中,农村曾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那山,那水,那村庄,那田野在画家眼里都是一首首美妙的乐曲,令人心向往之.画家这种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使他对农村生活始终保持着新鲜的感受.所以,晓东的山水画不论画什么,总让你能寻找到农村生活的纯朴、恬静,充满童话般色彩斑斓的梦  相似文献   

5.
生机盎然的宪法--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读书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这是一首我不大喜欢的所谓哲理诗.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尊严,人格没有高下之别:在以人为本的观念底下,谁人虽活实死了呢?人道主义画家黄永玉在<罐斋杂记>里画了一幅小老鼠图,题曰:"我丑,但我妈喜欢."那真正是意味深长呢.  相似文献   

6.
袁武是从吉林走出去的青年画家,原在长春书画院。眼下正在中央美院攻读写意人物硕士研究生,今年夏天毕业。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画展,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先后四次在日本和香港举办个人画展。 袁武从小接触中国传统绘画,他的中国画功底很深。目前虽然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人物画上,但他的山水也画的很有特点。他喜欢把他的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中,用环境来衬托人物的心境。所以欣赏他的人物画,总有一种氛围在影响着你,使你觉得他的作品潜藏着某种精神上的追求。 袁武从小家贫,完全是依靠着自己的艰苦奋斗成长起来的。奋斗中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坎坷,从而形成了他特有的生活态度。看他的作品给你留下的似乎是一种苦涩涩的情调。然而这并不影响他在作  相似文献   

7.
诗人创造了诗,诗人是整个创作过程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诗人的体验和感受无论通过什么形式在诗歌作品中呈现,都必然以明显的情感特征反映出诗人主体精神的影象.从这个基点上看问题,诗人在创造的同时,他也必然体现为一种“角色”.所谓诗人的“角色”就是诗歌作品中表现出的由诗人主体精神形成的艺术“人”化形态,是诗意创造及传达的通道.诗人的“角色”是诗人个性的物化显现,对于诗的表现具有决定意义.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强化创作和阅读中的“角色”意识、理解诗的个性特征都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8.
对“客为周君画荚”之管见李昕战国时,韩国人韩非、在其所著《韩非子》一书中,出现了花草画家的记载,这就打破了在此之前人或动物统治画坛的樊篱。他对这位画花草的画家虽未写出名字,但对其所画作品效果却形容非常生动具体:客有为周君画英者,三年而成。周君观之,与...  相似文献   

9.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首我不大喜欢的所谓哲理诗。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尊严,人格没有高下之别:在以人为本的观念底下,谁人虽活实死了呢?人道主义画家黄永玉在《罐斋杂记》里画了一幅小老鼠图,题曰:“我丑,但我妈喜欢。”那真正是意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的工笔人物画呈现出转换与过渡的双重性质。这种转换性体现在审美意识疏离了与政治的关系,创作上突破了单一的模式,作品的视点落驻在平凡和普通的事物之中,画家们以真实的情感和质朴的态度面对艺术创作。过渡性体现在审美意识出现多元化的倾向,工笔人物画家开始追求绘画的本体性,与此同时强化了画家本人的自我表现意识。  相似文献   

11.
范为超 《云梦学刊》2014,(5):102-104
曾景祥的工笔人物画分为课堂示范、临摹和创作三个类别。他的工笔人物画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用线和用色,巧妙地刻画了画中人物的逼真神态,传神地表达了人物的细腻情感,从而使得自己的工笔人物画呈现出独特的活灵活现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12.
王焕然 《中州学刊》2004,(5):103-105
宋人小品画画幅虽小,却能小中见大.画家寄情于景,将自己的主观精神和情感融于自然之中,使画面充满了诗意.画家在现实主义美学观的影响下,在审美上追求妙得其真的自然美,追求自然生命的气韵,并把这种生命意识贯注到作品中.他们把对象作为传达自己情感的媒介,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的交融渗透,成为他们绘画的主要特征.画家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无论闲花野草、鸟虫蜻蜓、自然山水,都精心刻画,各种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宋人小品画既是宋代绘画的缩影,也是宋代文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杨森茂的堆漆画以其雄浑激荡的气势,奏出了对大自然力的赞歌。以意象美作为一种最高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境界,是画家在艺术上的美学追求。他对自然美的敏感,不仅融化为富有个性和表现力的视觉角度和造型形象,而且以新的绘画语言给人们以新鲜的审美感受。他的作品处处洋溢着诗情,是一种诗的境界,具有东方特有的气质和情感的世界。他的画借鉴了西方的某些表现手法,但在风格上却是中国的,是一种传统的情采和意趣。  相似文献   

14.
《阴山学刊》2020,(1):8-8
白珂,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专工国画,尤善工笔花鸟。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重要流派之一,它在中国画中与写意花鸟画相对应,所表现的对象一般是大自然中的树木、花草、禽鸟、走兽、虫鱼等等。  相似文献   

15.
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彩画不是促使浅绛彩瓷兴起的根本原因.黄公望等元代文人画家逸笔聊写胸中逸气的艺术精神经过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明清文人画家的演变后,逸气已经消解,逸笔也嬗变成为引书入画,尤其是清中后期经过金石学风的催化,更进一步将明末清初文人画家倡导的引书入画嬗变成为写意笔法画,即“写画”.这使得文人画与画工画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审美趣味等方面趋同,这是浅绛彩文人瓷画兴起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逆反心理是一种广泛的社会心理现象逆反心理属于情感的范畴.所谓逆反心理,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论和行动使当事人产生了与其愿望相反的感觉,从而引起一种负向的要求和行动.有逆反心理的人,对于外界无视他或她的"自我"的独立存在,总是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同阻碍他确立"自我"的外界作对.这种心理情绪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相当广泛的.不论种族、性别、年龄、社会职业以及各阶层和经济地位如何,各种人都难免受到这种心理的干扰.这种心  相似文献   

17.
厉归真画虎     
后梁时期,有一位画家叫厉归真。他非常喜欢画虎,见到画虎的作品,他就临摹;遇到画虎的高手,他就恭谦地去求教。  相似文献   

18.
吴耀华 《晋阳学刊》2002,(4):107-108
梁楷,南宋画家。元·夏文彦《图绘宝鉴》记载:其善画人物、山水、僧道、鬼神。师贾师古。嘉泰间画院待诏,赐金带,不受,挂於院内。嗜酒自乐,号梁风子。梁楷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的突出建树,是其减笔写意人物画的独到创造。代表作《泼墨仙人图》中的表现技巧,在当时中国绘画语言以工笔为主流的社会时尚中,被看成是梁氏独创新法而称之为“简笔”。梁楷的这一首创对后人的视觉语言创造,具有独开生面的启迪意义,闪烁着人文智慧的灵光。作为一个有天赋、有才情的艺术家,必须具备应有的人文素养。这种艺术素养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形式…  相似文献   

19.
国画家孙维国,正当壮年,精力充沛,笔耕不缀,尤以水墨人物见长。他的作品笔力酣畅,表象丰富,语言生动,悠然意远。《西藏组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藏区的自然景观与藏族同胞的风俗情境,都融于他的作品之中,展现着现代西  相似文献   

20.
苏曼殊作为清末民初的一位著名画家,早已载入史册,世所公认。前人评论他的画:“空灵清幽”,“潇洒疏淡”,“如不食烟火人,另具一骨相”,“清秀高雅,像充满哲学味的诗篇”,推崇备至。但是,由于他在诗歌、小说、翻译等方面都有相当突出的成就,而文字印刷又比较简单,传播容易,相对之下,印刷困难的绘画作品不能得到普及,影响较小。他的画艺因此被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所盖过。作为画僧的苏曼殊远不如诗僧那样有名,以致直到现在人们甚至弄不清楚有关他绘画活动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他一生究竟发表过哪些绘画作品,等等。长此以往,这样一位难得的天才画家就有被历史埋没的危险。为了批判地继承苏曼殊的绘画遗产,本文在柳亚子等人搜集、研究的基础上,就他的作品和画跋提供一些材料,以便于学界作进一步的研究。遗漏、错误之处,自知难免,尚望专家们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