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室南渡后,诗坛上一方面是江西诗派笼罩的局面,众多一流诗人也深受其影响;另一方面,尤杨范陆萧自具面目,诗苑里纷葩烂漫各呈风采。一批才力不及中兴诸家的诗人,也从不同的方向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四灵诗派之于宁宗年间出现,亦不失为奇花一枝,幽香四溢。尽管后人褒贬不一,微词良多,但人们在承认其不足的同时,作为一个流派,对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却是不能否认的。永嘉四灵指的是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四人,多数文学批评或文学史著作也就此四人而论,给人一个错觉:他们是一个文学小团伙。因此,随着四灵辞世,便得出了“四灵象一泓涟漪,不久终于从水面消失”的结论。诚然,四灵诗“间架太狭,学问太浅”,无法与黄庭坚陈师道相提并论。但成就不大、影响不小而令人  相似文献   

2.
钟惺、谭元春论诗评诗时反复所谈的“灵”与“厚”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他们不仅大量使用“灵”与“厚”及其系列概念 ,为丰富传统的文学理论范畴作出了贡献 ,而且联系创作过程和作品来探索“灵”与“厚”的关系 ,将文学理论史上对这两个范畴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钟、谭的诗歌创作未能很好实践其“灵至于厚”的理论主张 ,而他们的散文创作则不乏既“灵”又“厚”的佳作  相似文献   

3.
晚唐五代是诗僧文学理论创作的兴盛期,诗僧们认识到作诗与禅悟的种种相通之处,并开创了“以禅喻诗”的道路,这一手法可细分为以禅评诗、以禅拟诗、以禅参诗、以禅论诗四种。他们在句法理论方面的探讨仍在继续,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语言层面的探讨上,注重字句推敲,出现了大量“一字师”的故事,并提出“诗眼”观念;他们的诗格类著作,在体例方面也有不少的创新,为宋人所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诗和小说在叙述上是相通的。“二张”和阿来以诗人的气质进行小说创作,让诗和小说达到了灵与肉的真正统一。他们对民间文化的熟稔加强了这种融合,其小说的诗意叙事使小说拥有了一种精神,换言之,诗人的梦想在小说中得以实现。3位作家通过不同的意象进行艺术构思,让小说的叙事空间在诗意氛围里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5.
读《诗》说四灵姚效先在《礼记·礼运》篇中,提到所谓四灵。其云:“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尤以为畜,故鱼鲸不论;凤以为畜,故鸟不裔;城以为畜,故兽不犹;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这段话,不仅讲清了四灵所指,而且说出这四种东西神秘所在。这无疑是汉代人的...  相似文献   

6.
严羽《沧浪诗话》(下引此书,只注篇目)谓诗有“别材”、“别趣”,为“吟咏情性”之作;而“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有乖为诗之道,故予针砭:“虽获罪世之君子,不辞也。”(《诗辨》)“近代诸公”如依《四库提要》“要其时宋代之诗竞涉论宗,又四灵之派方盛,世皆以晚唐相高,故为此一家之言以救一时之弊”之说,则其所谓“近代诸公”,可以理解为仅指江西诗派末流及四灵一派而言;针砭之范围甚窄。这样理解,可以不至因承认严羽诗论的历史意义而抹  相似文献   

7.
西周是重“声”的时代,其时《诗》是诗、乐、舞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诗》的文字内容附着于“乐”而存在,并根据礼仪被用于贵族宴享。“乐语”可被视为最早的《诗》评文字。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在导致《诗》乐分流的同时,《诗》的礼用旨归亦受到破坏。对《诗》的应用不再依礼而行,赋诗断章成为潮流。赋诗断章虽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同时亦给了《诗》以重新阐释的空间。孔门说《诗》由此而出,孔门学者用《诗》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开启了用《诗》解决现实问题的传统;“兴”这个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孔门学者重联想譬喻的解《诗》方式。用《诗》与解《诗》是他们对待《诗》的两种基本态度,早期儒家的《诗》学体系即由此建立。  相似文献   

8.
卓越的诗才与自觉的选择─—罗门诗片论刘扬烈许多诗人和诗评家都盛赞台湾当代诗人罗门是“诗坛重镇”、“当代中国诗坛都市诗与战争主题的巨擘”,是“在文明塔尖上造塔”的诗人。他最有“灵视”,透视力极强,能掌握永恒艺术“最内里最震撼的那刹那脉动”,又有“将太平...  相似文献   

9.
在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是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他们人数多,力量大,影响深远,一直左右着北宋后期至南宋中期的诗坛。南宋中期以后,永嘉人徐玑(灵渊)、徐照(灵晖)、翁卷(灵舒)和赵师秀(灵秀),公开反对江西诗派;因他们四人的名字都有一个“灵”字,故称永嘉四灵。江西派以杜甫为师,四灵就摒弃杜甫,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烝民》一诗,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资料,为学者们所重视。特别是对此诗首章:“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四句,学者们着重作了剖祈和发挥。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首章四句诗“在我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物质法则和宇宙规律的哲学命题”;“有物有则”是表现了“宇宙有其自然之法则”,“有唯物主义倾向”,是历史上很大的进步”等等。这些就其哲学思想而发挥的说法。在谈到此诗的社会伦理思想时,有人认为,“承认被奴役的人民也是天生的,也有德性”是《烝民》一诗的主要思想,而“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反映出的思想是“道德观念的社会化”,还有人认为此诗所讲的是配天原则,“不但贵族可以配天,而且一般的人民也和天命有关了”,言下之意,认为此诗是讲“民德”的代表作了。  相似文献   

11.
姚合诗辨证     
姚合是中唐后期的著名诗人。以《武功县中作三十首》闻名于世,世号“姚武功。”他与贾岛交厚,风格也颇近似,文学史上有“姚贾”之称;和白居易、刘禹锡,张籍、王建也多有酬唱。其诗描写山县风光、表达下层官僚的清苦生活独具特色,因而在晚唐名重一时,形成“武功诗派”。在宋明两代,对“永嘉四灵”和“竞陵派”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长卿《刘随州集》,收诗500有奇,重见他人集中近30首.单是重见皇甫冉集,就有10余首之多.现在我试着辨析一些诗,并按《丛书集成》本《刘随州集》标出卷数.一、《寄灵一上人》(卷三),题下注“一作皇甫冉诗,一作郎士元诗.”冉集题《赴无锡寄别灵一、净虚二上入云门所居》,有“欲徇微官去,悬知讶此心”句与赴无锡尉相合,又云“新年芳草遍”,是新年初春时也.郎士元集题《赴无锡别灵一上人》.但李嘉祐另有《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灵一有《酬皇甫冉将赴无锡于云门寺赠别》,故应为皇甫冉  相似文献   

13.
《水经注》的歌谣谚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经注》一书,除了它在地理、历史、考古、民俗、文献、目录、碑版等方面的学术价值以外,由于它的文字生动,语言丰富,所以在文学上也有很高地位。唐朝诗人陆龟蒙诗:“山经水疏不离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诗:“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说明他们对于此书的爱好。当然,他们对此书的爱好,绝对不是乾嘉学者的热中于考据,而是对此书在文学上的欣赏。我在拙著《论郦学研究及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已经述  相似文献   

14.
冯雪峰的文学生涯,始于诗而终于诗。1922年,十九岁的青年雪峰迈向文艺殿堂时,所跨上的第一台阶便是诗歌。他曾和他的诗友一起,以“湖畔诗人”的美名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采的一页。但现今论及湖畔诗,人们习惯于将其与爱情诗等量齐观,这恐怕同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导论》所作的有关论述不无联系。朱先生在回顾“五四”时期诗坛情况时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他们那时候差不多可以说生活在诗里。”说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那时“差不多”“生活在诗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的“心”和“志”是否都专致于爱神维纳斯,恐怕就不能一概而论了。至少,冯雪峰的湖畔诗就並不全是爱情诗。即使有,也与其他诗人的爱情诗的风貌不同。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清代乾嘉时期性灵派著名诗人张问陶主张,诗人只有崇真、缘情、举气、思变、仗灵,才能创作出“性灵”诗。其中“崇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缘情”是诗歌创作的本质,“举气”是诗人的创作个性,“思变”是诗歌的艺术风格,“仗灵”则是指诗歌创作要依靠灵感。真、情、气、变、灵缺一不可,构成了张问陶独具卓见的诗歌创作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诗》在先秦和《书》、礼、乐配合,《礼记·王制》称为“四术”,也称“四教”.所谓“四术”实际就是西周奴隶主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四种手段;“四教”也即他们教育贵族子弟用以培养人才的四种教育科目.这“四术”或“四教”中,《诗》居首位,可见古人对于《诗》的重视,礼乐结合,称为“礼乐”.演礼之时,乐舞伴奏,配之以诗,在特定的场合中举行,表现为一定的仪式.这种仪式古时称为礼仪,或称仪法;就《诗》而论,可以称为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以下简称《孔》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作品,也是古典文学研究者所经常讨论的篇章之一。前不久,张晋发、孙景梅二同志在《学习与探索》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以《孔雀东南飞“序”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为题,对《孔》诗序提出了异议。《质疑》的作者说:“此序,古今学者每多误信,我们则认为有问题。盖年代定为‘汉末建安中’,靠不住;地点说成‘庐江府’,有差错;主角称作‘刘氏’,‘焦仲卿’,无根据”。认为这篇序是“基于道听途说,以致造成以讹传讹的后果。”总之,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篇序。作者声称,为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他们“一反常见,始求甚解。”《质  相似文献   

18.
袁燮是南宋陆九渊心学的浙东传人,“甬上四先生”之一,其诗经学著作《毛诗经筵讲义》通过对诗大序中“诗无邪”、“四始”的心学阐释,和解经中心学方法的运用,着力于启沃君心,即帝王的本心,刚健之心,充分体现了其诗经学在阐发心学思想的同时更为注重践履功夫和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19.
对南宋理学家张拭的“学者之诗”,学界一般多持否定评价,认为它压制了诗歌的发展。通过考察张拭提出“学者之诗”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心学的关系,发现张栻等用“学者之诗”干预、提升诗歌实际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不可一概否定。唯张栻、朱熹以后,心学背景迁变,理学影响诗歌的负面效应才开始显现。对“学者之诗”的历史功绩,应该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20.
《毛诗、周南、关雎》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绪言《毛诗、周南、关雕》是列入《诗》三百零五篇中的第一篇,也是“周南”和“风”的第一篇。它和“小雅”的第一篇《鹿鸣》、“大雅”的第一篇《文王》和“颂”的第一篇《清庙》,古称“四始”。《诗》的这样编次司马迁曾说是有其特定的涵义的。但这篇诗古今学者对它的认识特别纷歧。有位著名的学者概括地说:“《关雄》是恋爱或婚礼之歌,但它的钦定解释却是后妃之德的礼赞。”并且指出称述“后妃之德”的是“御用文人”。这个见解是有代表性的,可引两例明之。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说:“这是歌颂农村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合的贺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