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孔子的仁学思想罗坚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偏重于政治伦理。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儒家学说从诞生之日起就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历代统治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对儒学作出不同的解释,使之独执中国文化、思想界的牛耳。儒学作为中国最悠久、最丰富...  相似文献   

2.
孔子关注现实人生,有意疏远鬼神,但儒学礼教体系中的祭礼却与鬼神密切关联,这使孔子陷入两难困境。面对困境,孔子巧妙将鬼神的有无问题转换成鬼神的信仰问题,预设"敬"与"远"的心理界限,阻隔人们对鬼神真实性的追问,使鬼神问题在无法追究情境中被悬置与淡化。  相似文献   

3.
苗西 《老友》2010,(8):50-51
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它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孔子故里曲阜。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其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相似文献   

4.
孔老相会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早年曾与老子多次相会,在请教过程中,深受老子影响。随着孔子儒学思想形成,孔老讨论中儒道两家的分歧与互补性也都显现出来。孔老相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语热正在全球范围兴起,作为我国政府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孔子学院也随之在世界各地大量涌现。毫无疑问,孔子代表着中国文化最有影响力的部分。然而,孔子思想的传承,几经沉浮兴衰。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孔子,并不是要掀起尊孔儒学的新潮流,而是更加理性认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孔子思想的精髓,更好地指导我们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6.
安乐哲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哲学家,其孔学研究另辟蹊径,独具创新视角。安乐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从比较哲学角度阐释孔子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情境主义、“零售式类比”等研究方法,从而力求重新定位儒家思想文化。从安乐哲有关孔子形象、孔子思想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来总结其孔子研究特点,为儒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辨析"真孔子"与"假孔子"的问题,不仅涉及孔子儒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问题,而且涉及文化史、思想史研究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态度,涉及我们今天阅读经典、继承传统的可能性问题.本文不赞成以孔子的生卒为边界.对"真孔子"与"假孔子"作简单的划分,并对相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孔子作为学派创始人,在中国文化和思想史上有"至圣"和"盗丘"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此一为尊孔所致,一为非孔所致.然在,在世俗文化中却孕育了民间俚俗的孔子,与尊孔和非孔显示出异质的文化特征,体现出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孔子的认同与变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儒辨”、“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孔子、儒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三个方面对“儒”、“儒家”、“儒学”、“儒生”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界说,对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及其坎坷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具体分析。文章指出,儒学传统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是以儒家《易》学为主流的《易》文化传统;同时,还指出了这种文化传统的诸多特色和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文章还论证了孔子对中国《易》文化传统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春秋末期,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到过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晋国。从鲁、晋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孔子的"以礼治国"思想与晋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的冲突性和导致孔子临晋而返的直接原因三个方面,对孔子不到晋国的原因加以分析,同时亦可看出造成战国时期开始的儒、法之争的历史前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指出孔子思想是源于历史传统和现实本真状态两个层面,但由于种种原因,更为重要的后者却被遗志和蔽了,进而使之具有“先验历史本质”的特征。同时由于孔子思想是一种应然和理想的价值理论加之被形式化、物化,从而与现实的具体生存相矛盾。如何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学进行创造性转换,则需要我们还孔子以本来面目,深入到“事情本身”,以“过去”和“他者”为手段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孔子系中国儒学之首创者,“仁”学乃孔子哲学体系之核心,孔子草创“仁”学,实为2千多年中国哲学思想之发端。继孔子之后,“仁”学经历代思想家发展充实,形成了中国哲学思想长河的重要分支。研究孔子“仁”学,应具有历史的眼光,将“仁”学置于历史的视野之中。可以看出,“仁”学自孔子创立时起,就具有进步与保守的二重性,“仁”学伴随着中国历史进程而沿革,在历史进程中也充分体现了进步与保守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3.
西方对孔子的认知和形象建构是近代中西/中德文化互动感知的重点之一。除了西方学者基于研析儒学典籍对孔子形象的学术性建构,19世纪接踵来华的德意志人以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观察与书写,为德意志公众拓宽了认知孔子、儒学和中国的新视野。受书写者多重身份和利益向度的影响,他们在认同孔子“伟人形象”的同时,也从总体上将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置于西方文明之下。这种对孔子形象的社会性建构不仅反映了来华德意志人在华殖民主义、文明布道的行动目的,而且也是19世纪中西/中德权力关系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陈正夫、何植靖教授的新著《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一书,系统回顾与总结了近年来学术界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研究的新成果,对“文化热”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是近年来文化研究中出版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共23万字。作者系统研究和阐述了孔子与孔子思想,全面回顾了儒学形成、演变的历史,客观评述了现代新儒学及其代表人物,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原始形象与后世衍生出来的种种异化了的形象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春秋末期是孔子生活的历史时期,由知识渊博的"哲人",壮志难酬的政治家及成功的教育家三重角色折射出了孔子的原始形象.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开始出现圣化的迹象,而圣化的过程正是孔门弟子及后学推动的.  相似文献   

16.
孔子"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中"世俗哲学"层次上的安身立命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的"安身立命"也普遍得到解决。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道德失落、信仰破灭、人性扭曲、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现象。因此,重新理解孔子的"儒学"思想——"仁"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对于解决现时代人的精神危机——"人不知为何活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往往会造成个体身份认同的矛盾与紧张,但孔子的身份认同却实现了多元文化因素的统一.孔子在周是殷人后裔,在鲁则是宋的移民,但他对周文化及鲁国存在强烈的认同.孔子是传统的继承者,同时又并不排斥新兴礼俗.孔子为恢复周代礼制四处奔走,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同时又能欣赏出世隐者的生命态度.孔子的"仁道"理念,是他消解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的冲突、实现个体身份认同多元文化相互统一的根本依据.在"仁道"基础上,"用中"的方法,为孔子的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8.
清末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当时政府官方和知识精英塑造国民、传播国民教育思想的重要媒介,全面渗透了塑造国民民族国家认同感、尚武精神和世界意识等方面的国民教育思想。清末政府和知识精英,冀图通过历史教科书中渗透的这些国民教育思想,将传统臣民塑造成为能够御强保种、救亡图存的具有国家观念、尚武精神,明了世界意识的新型国民,从而达到"史教救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人格精神、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孔子也因此成为后世许多传说乃至神话的附会对象,导致孔子形象发生变形。《论语》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为客观地把握孔子的历史形象,笔者对《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为孔子画了5张像,他们重叠在一起就是一个历史上比较完整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20.
论孔子的历史教育耿天勤历史教育,关系到一代青年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提高的问题,也关系到祖国四化建设的问题。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追本溯源,是孔子开创的。因此,总结孔子的历史教育,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历史教育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一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