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许多重要作品,都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弱者的倾向。鲁迅对弱者的深切同情,一方面表现出对周围生命的普遍关注的生命伦理精神;另一方面是要唤醒弱者,希望他们“欲自强,而力抗强者”。这种鲁迅式的人道主义与西方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神化、抽象的人道主义并不相同,而和中国儒家传统中的伦理主义人道观具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鲁迅不仅把人道主义作为他的人格理想,更重要的是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思想蕴含着一种贴近历史的价值形式。鲁迅把推动历史变革的力量和希望完全寄托于历史人生本身,是以历史本体论的价值标准来辨别历史和指示社会道路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记忆,它关涉的不仅是历史问题,而且还包括极强的现实问题。因为它们不仅在暗示着人们对历史的看法,而且也影响着人们当下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态度。记忆可以成为不同集团演绎权力的方式,如强者可以通过塑造记忆来控制弱者;记忆也可以成为民众的弱者武器。  相似文献   

3.
犬儒型人格是知识分子的后现代时期的人格面貌。以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以犬儒特征指涉知识分子的人格面貌。通过审美理想、生命意识、行为方式来解析9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进而探讨现实中的知识分子问题。犬儒型人格主要表现:敌对感;走向狂欢;游戏人生;失语表演。  相似文献   

4.
弱者,你的名字是——且慢,首先我们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弱者。老虎是强者,兔子是弱者;橡树是强者,小草是弱者:大鱼是强者,小虾是弱者。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幼者本位"、"弱者本位"、"生存本位"、"独立本位"四个方面,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伦理思想实质上是个体生命伦理,坚持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维护人的生存发展和独立自由.当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伦理的支持,这使我们很容易与鲁迅相遇,领略思想者烛照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陆九渊独立型人格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陆九渊的“心学”理论中,“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是其独立型人格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这里的人格不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与尊严,而是指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存在一种消极的依附型人格,陆九渊独立型人格思想的提出正是对这种依附型人格思想的冲击。陆九渊的独立型人格思想,时至今日,对培育国民人格具有主体意识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生态人格作为生态文明时代公民应该呈现出的伦理主体形态和生存范式,是对工业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扭曲观念的反思,也是对生态危机下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困境以及传统人格精神危机的觉解与回应。当前公民生态人格缺失主要表现为:自然信仰的虚无、生命意义感迷失、受物欲的支配和生态利己主义倾向等方面。公民生态人格的建构需要从融合人与自然裂隙的角度实现价值观、伦理情感、生活方式和责任承担等方面的整体转向。  相似文献   

8.
近代日本知识分子人格刍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人格角度观察 ,近代日本知识分子可分为独立型、依附型和人格断裂型三种。独立型知识分子以“思想自由 ,远离权力”为人格的外部特征 ;依附型以“掌握权力或思想为权力服务”为人格外部特征 ;断裂型以“思想与行动的转化”为特征。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人格问题是与国家发展方向、国民性及知识分子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动画电影《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里,人与自然力量的消长被转译成人类与借物族之间强与弱的抗衡和调和。这种抗衡和调和在影片中通过三个层次展开:强势族群中的弱者和弱势族群中的强者、弱者之强大与强者之弱小、强与弱的协调和互补。在物质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实中,借物族最终放弃了与人类强与弱的抗衡,回归到自然本真的生活状态中。这种选择隐喻着人类与自然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社会“主奴”人格结构批判与现代公民人格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社会“主奴”人格结构是传统政治专制、小农生产经济和一定意识形态的产物,传统依附人格缺乏独立的人格价值趋向,并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与人格结构的发展是互动的,必须在人格结构与社会结构的辨证统一中把握现代人格的转型。现代公民人格的塑造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君臣关系是古代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庄子》一书把君臣关系理想化为师友型加以表现,这种文学表现模式的产生受到战国时期尊师风尚的影响,但《庄子》作者对现实的传说进行了改造,赋予了道家的具体内涵。寓言中师友型君臣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由碰撞到相容型和协调型。寓言采取了二律背反的表现方式,塑造出一批有异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师长形象,以其荒幻和反常而惊世骇俗,这是此书在艺术上的一大创造。寓言中为君师友者彻底冲破了依附心理,实现了人格的绝对独立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的中国,转向独立型人格观念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首先,人格的演进历程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依附型人格、独立型人格和自由型人格阶段,与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是独立型人格阶段。其次,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格是一种典型的依附型人格,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人独立性逐渐增长,并产生着关于个人独立性的各种观念。再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正在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为独立型人格提供了客观基础。转向独立型人格观念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屈原是自然之子。屈原赋保留着人与自然最纯真的审美关系,在屈原与自然的交感会通中,自然的“大美”为其带来的是生命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蕴含丰厚的生态审美意蕴,主要表现为审美理想下的自然至美和生存理想中的本真生存,前者体现的是屈原对自然美的推崇以及渴望与自然合一的人格追求,后者体现的是屈原在生命存在根基和存在建构上的本真式追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的核心是理性、主体性和历史进步观。其危险在于它虚构了一个绝对的“人”,割断了人与自然神秘、人与价值神圣、人与伦理正义的先在关联,取消了人存在的先在限制,建立人对自然、人对神圣、人(强者)对人(弱者)的统治,导致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人己不和谐。只有超越这种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人类才能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5.
东西的小说直面当下的生活本质和人类面临的困境,他不断地剥落浮华芜杂的生存表象,从而坦露出无情的生活真实、生存的无奈及人的无处可逃的宿命。但他作品整体趋向荒诞、夸张和幽默的风格以及他笔下人物生命的厚度和韧性却给人一种生存的希冀。  相似文献   

16.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意识包括生死意识和生命价值实现意识。《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是历代文人中生命意识最强烈的庞大群体。吊唁死者时的种种怪异行为 ,表现了魏晋士人对死亡的极度厌恶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他们把人格的自尊视为生命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 ,各种相互对立的人格都在这里发展到了极致。但魏晋士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却是历代文人中最微弱、最残缺的  相似文献   

17.
论苏童小说女性悲剧命运的依附意识根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女性悲剧性的命运,苏童注重从女性自身的问题中探寻根源。人身依附意识是女性悲剧命运根源的突出表现。自轻自贱是女性依附男人的主观潜意识表征;女性间的自相残害是依附意识的曲折和激烈的反映。依附男人的实质是对金钱的依附,女性经济自立才能人格独立;文化视野的局限也是女性走不出依附男人怪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父权文化,将男性和女性定位为强者与弱者,让男性支配女性,并使其承受着更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一直是受大众批判的对象。男权制视角下的这位因身份卑微,受尽旁人欺辱,遭受爱情的背叛和尊严践踏的男主角,其悲剧发生的根源,能引起人们对社会本身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公民文化建设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的人格理论为其指导思想.马克思的实践论人格观是对西方传统实体论人格观的超越,它主张人格的实践性、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辩证性、历史性,还认为"人格"有三个历史形态:自然化依附型前人格、物化独立型人格、全面发展自由型人格.马克思的人格思想对中国当前建设人格独立型公民文化模式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0.
逃避型人格是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面临从文化浪漫时代到经济建设时代转化的应对方式及形成的典型文化形态。他们以多余人的形象出现在当代文学作品中,通过逃避、出走、谎言和肉体的挣扎来抵制焦虑,试图确立自我身份的认同。逃避型人格主要表现为: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试图独立于他人来与世俗抗争;从欲望的挣扎中寻找生存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