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国民革命思想的由来,明确了国民革命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地位;北出中共三大的中心主题是国民革命而不是其他国民革命运动起于1923年6月中共三大,讫于1927年7月国民革命的失败;论证了国民革命思想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早期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国民革命思想和孙中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三民主义思想共同构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中国共产党是国民革命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波澜壮阔的国民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2.
"国民革命"概念演变考论——以1897-1927年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中的称谓,绝不单纯是语汇使用问题,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含义。1897-1927年,"国民革命"称谓演变的背后,浓缩着众多历史事件与社会思潮的集合:诸如传统的王朝鼎革的革命观念被近代西方民族民主革命观念取代的来由;国民革命接连不断的挫折与国民党的联俄容共;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与阶级革命的竞夺;国共分裂后国民革命概念的兴衰隆替。  相似文献   

3.
大革命初期的商民协会与商民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兆红 《文史哲》2005,1(6):77-84
在1920年代的国民革命中,广大中小商人参加商民协会,开展商民运动,与工人农民一道为北伐的胜利和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商民运动以广州为嚆矢,1926年前主要发生在广东。初创时期的商民运动巩固了广东革命政权,使广东成为国民革命的大本营与北伐的根据地。国民党“二大”通过的《商民运动决议案》,是商民运动的纲领和指导方略,确定了商民在国民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后,广东商民协会和商民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向全国蔓延。  相似文献   

4.
黄道抱着改造社会的信念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23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一、第三任中共党支部书记,是中共早期党员之一.黄道在北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是北京学生运动、北方国民革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北京学生运动,特别是三一八惨案的经历使他更清楚地认识到,要改造社会就必须反帝反封建、推翻军阀政府.北京的三年学习生活、北京学生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是黄道的人生转折点,在这个时候他由书斋走上革命战场.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中的称谓,绝不单纯是语汇使用问题,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含义.1897~1927年,"国民革命"称谓演变的背后,浓缩着众多历史事件与社会思潮的集合:诸如传统的王朝鼎革的革命观念被近代西方民族民主革命观念取代的来由;国民革命接连不断的挫折与国民党的联俄容共;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与阶级革命的竞夺;国共分裂后国民革命概念的兴衰隆替.厘清"国民革命"这一中坚概念的演变,对加深认识跌宕起伏、纷繁复杂的历史真实面貌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兴起时,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自身的思考探索,对国民革命进行了积极的响应,确信了共产主义的革命指导性,呈现了一个群体的革命自觉性。他们渐次接受了共产党的国民革命话语体系,主动萌发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追求。其内心世界虽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切实际的革命浪漫思想等,但主要体现出共产党的政党化色彩和革命知识分子的革命主动性。共产党较好地激发了知识分子的革命性,从而为党组织力量的不断壮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不自觉地促进了党的知识分子色彩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政府建构思想可以分为非马克思主义时期和马克思主义时期。毛泽东早期的政府建构思想具有混乱性、多变性。建立湖南共和国的政府政治主张是毛泽东政府建构思想逐渐走向独立成熟的过渡性体现,国民革命时期关于农民协会的建构主张以及苏维埃农工民主专政政府的建构主张是毛泽东早期政府建构思想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8.
朱英  巴杰 《学术研究》2012,(1):98-104,160
店员是国民革命时期颇具影响的一类职业群体,其组织经历了公所—工会(公会)—同业公会的演变过程.其生存状态决定了店员运动的首要诉求在于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限制店主辞退店员等经济要求.制度化管理模式规范了店员的工作、生活,店员逐渐成为有纪律、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在此基础上构建自身的职业与身份认同,但制度管理中存在人情的余绪.店员属于工人还是商人,应组织工会还是加入同业公会,以及店员工会的隶属关系等问题,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一直争议不断,但争议主要出自政党的“革命”需要,而不是店员的自身诉求.  相似文献   

9.
钟文 《江汉论坛》2004,1(6):63-65
国民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革命性、必要性毋庸质疑,它的兴起发展对国共关系的走向也产生了巨大冲击,成为影响当时中国政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围绕这一时期农民运动在后期的发展,从土地问题、农运领导权、反动势力对农运的蓄意攻击、农运、农协自身的变化和不足等角度,尝试对此问题作较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国民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阶段,围绕国民革命领导权问题,中共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探索过程。领导权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争论焦点,已有研究成果丰硕而不乏佳作,但至今仍没有形成关于领导权的核心概念,也没有对影响领导权的深层次理论进行系统探讨,相关争论依然存在。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进程,有必要对国民革命这段历史,尤其是这段历史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此,对国民革命领导权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找出已有研究的薄弱之处,以为进一步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农民观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农民运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历史时期,国民革命时期正是毛泽东的农民观的萌芽阶段,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深刻地揭示出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这一理论,在农民观上对马列主义做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国民革命时期南方部分省区农民运动的发生,有其心理原因即心理动机农民因生活在混乱、无助的环境中,深受压迫和剥削,又遭受天灾人祸的袭击,处在一种易感的状态,并产生对剥夺者的强烈敌意以及对和平、富足、互助的强烈渴望,这种心理状态使他们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接受革命观念的输入而参加革命。  相似文献   

13.
俞祖华 《天津社会科学》2023,(2):156-165+176
五四运动与中共创立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转折年代。觉醒年代的先驱者尤其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内部旧式革命与外部新式革命的思考,促成了中共创立前后革命话语的转换:从“中产阶级主其事”的“中等社会革命”“法国式革命”到以民众为主力的“国民革命”“俄罗斯式革命”;从反对清王朝的政治革命到“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再从“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发展到反帝反军阀的政治革命的两次转向;从民主主义革命话语到“即行社会主义”话语,进而认识到现阶段“仅能行向国民革命”即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话语传播则从启蒙者的“革命”精英话语转向“到民间去”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14.
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注意调查研究中国国情 ,提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质就是农民革命的论断。他认为农民是生产和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具有很大的革命性 ;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并在不同程度上论述了土地问题、农民武装和农村政权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国民革命纲领的实施与广东社会阶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旭光 《学术研究》2000,9(9):71-77
国民革命纲领的提出和实施,是晚年孙中山政治斗争目标和方式的重大转变。这是他对五四运动后中国国情的分析判断,并通过吸收改造新思想来充实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作出的重要决策。国民革命始发期就是在广东铺开的,国民革命纲领的实施在广东引起了社会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部分社会角色的转换,对20年代中期广东政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邱焕星 《东岳论丛》2022,(11):47-58+191
既往研究在探究鲁迅的“杂文自觉”时,过于看重现代性和主体超越特质,忽视其社会历史性,没有真正进入1920年代语境,在共和危机和国民革命的现代政治转型中看问题。实际上,鲁迅的“杂文自觉”经过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发展阶段:最初的“随感录”形态,是基于共和危机而进行的旧文化批判;进入后五四时期,鲁迅针对“民国失传”的问题,试图再造思想革命,发起针对新文化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随着鲁迅参与国民革命,他又从“批评”转向了“杂感”,从“文化批判”转向了“政治批判”;而南下广州后的在朝革命和清党体验,使鲁迅最终出现了杂感的“文学自觉”和“革命自觉”,生成了以“杂文”为革命的“文学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17.
鞠北平  蒋立场 《兰州学刊》2008,(2):124-127,19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晚年对民主问题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虽然导致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飞跃的因由是多方面的,但具体说来可约略归纳为以下五点,即共产国际对国民革命失败不负责任的推诿,使其内心极度失望;托洛茨基思想的启发,促进了个人意识的觉醒;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的专权,唤起他对民主的渴望;对苏联国家性质、内外政策的深入分析,坚定了民主的信念;个人良好的理论素养及独立思考的秉赋成就了晚年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8.
阶级斗争问题是国民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国民党人对阶级斗争问题有深刻而且精当的认识,但在主张上仍反对在进行阶级斗争。国民党一大改组以后,在扶助农工政策指导下广泛动员民众参加国民革命,动员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大量的阶级斗争事实,而且阶级斗争成为国民党基层工作人员组织动员农民的有力武器。但随着国民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对阶级斗争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实际则是逐步站到了工农阶级的对立面,推行的是反对工农阶级的阶级斗争。国民党的转变有其历史根源,也与其对国民革命中阶级斗争问题的认识有关,深刻原因则在于国民党根本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邓演达于1924—1927年关于国民革命的理论,包括对中国国情、革命对象、 革命动力、革命前途的分析,是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的.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借 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民革命时期的论争纷繁复杂。中共党内、共产国际及其驻华代表等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就国共合作方式、对待国民党右派、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等发生了系列论争;同时,马克思主义者与国民党新老右派、国家主义派等种种非马克思主义者-e..N也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总体来看,论争主要围绕“掀起一场什么样的国民革命”而进行,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并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