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绩的适性论既承袭庄子的思想内核,又赋予其独特的义理诠释,形成了典型性的人生实践范式,影响显著。目前学界对此论题已做初步探讨,但还有必要从多角度做深度拓展研究。从探讨其"自适"论内涵及渊源入手,进而从人文生态学视角剖析其构建自我和谐精神生态境界的形成路径,探讨其具有的独特性自我和谐理想人格境界的特性,归结其对于形成的中国古代作家人文精神生态思想传统所确立的独特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18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越聚越多,可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各种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不断发生。通过佛教中的生态思想分析,说明佛教中的思想文化资源对于解决生态危机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目前生态伦理学的研究缺乏宗教学深度,要解决生态危机,需要从宗教伦理学中汲取有益的生态思想,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基础,对此佛教的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乘佛教净土思想观念中所蕴涵的"道""器"合一的相辅相济关系,一方面强调通过在"境净"中实现主体的外在超越,而另一方面主张主体以"心净"求得自我内在精神的超越.佛家这些义理和认知思维,蕴涵丰富的人文生态思想,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崇奉.同时,他们在创作和践行中所显现的人文生态观念,也契合了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学理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人文生态视域内,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所蕴涵的核心人文生态美学思想,在于其诗论始终贯穿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倡言"饮之太和"之说本质上是建构了主体和谐生态人格美的理想内涵和范型,并提出了理想生态人格美的实现途径,在诗文创作中描绘出人文生态人格的美生境界。这些思想和创作倾向无疑在古代诗论家中具有典型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云南省特有民族之一的傣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在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论"和"小乘佛教"众生平等观念的影响下,这种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并不断改进、规范着本民族的生活方式、传统观念与思想文化,使得龙山林和众多古树名木得以保存至今。该意识维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体现其独具特色的民族生态文化,并对今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发展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洲塔  刘嘉尧 《中国藏学》2013,(1):161-163
藏族天葬习俗是在自然因素、游牧生计方式与宗教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帕·当巴桑吉及其弟子玛久拉仲将藏传佛教中观论的思想引入藏族葬俗,他们提倡的宗教修持成为天葬普遍流行的主要原因.天葬蕴含的生态文化价值对“回归自然”人生观形成、维护藏区良性生态循环和对藏区未来生态开发的伦理支持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音乐等苗族口承文艺中,蕴含着丰富的山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这些生态思想是苗族人在山地生存环境中的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卓尼之前,当地先民信仰原始土著宗教和苯教,并在适应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在藏传佛教占主流地位的今日卓尼,原始土著宗教和苯教的信仰习俗与生态实践的遗风仍在民间社会盛行.本文论述前佛教时期卓尼的宗教信仰和生态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9.
大译师仁钦桑布是西藏佛教后弘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大译师创建有众多寺院和佛塔.为了印证文献中记载的仁钦桑布时期大量佛教建筑的创建,2007年,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再次组队,对西藏古代古格政权统治的腹心地区阿里札达县进行了考察,新发现了有可能属于11世纪仁钦桑布时期的早期佛教遗存,这对于研究西藏西部佛教后弘期初期的佛教及其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龟兹石窟是我国现存大量西域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址,它是探索龟兹佛教历史、思想和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犍陀罗佛教就是龟兹石窟中主要的佛教,其艺术特色除了在佛像、笔画上直观的展露,更深刻的思想艺术更是在石窟的每一个地方表露无遗,不管是建筑形式、经文残卷还是石窟中流淌的空气,都带有古代西域佛教的艺术气息。文章对西域犍陀罗佛教的思想艺术进行探究,从龟兹石窟寺探究西域佛教艺术的发展道路,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生态教育与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根源,揭示了生态教育与地区环境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提出了加强生态教育、深化生态意识,实现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末中国作家群里,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是比较早地以文学形式关怀人类生态的作家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他一直在思考我们人类到底应当怎样对待自然;作为作家和学者,他对所有地球生命感到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13.
地方性知识的提出是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抵抗,它兼具批判意义和实践价值。作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附着于地方。地方性生态知识的应用不在于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播,而在于承认多元地方性知识的合理性,立足于地方发挥其有效性。在记录、挖掘、维护与利用、重构地方性生态知识时应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丹曲 《西藏研究》2007,1(1):58-67
藏族史诗《格萨尔》宏大磅礴,从中既能领略到雪域高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又可感受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生存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史诗不仅再现了古代藏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认知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在适应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纯朴观念,这些观念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思想,对指导高原社会人们的社会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简要概述了《格萨尔》中的生态内容,并阐述了其生态意识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了理性与非理性、自然生态与民族生境的意义与关系,对文化生态和本土生态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指出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态灾变救治的终极目标上仍然需要依靠特定生态背景下特定文化共同体的这本土性知识。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与人的生态关系多元及全球"虚拟化"的现实,民族国家观也应做出调适,要有能力超越民族国家的时间和空间,以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反观民族国家,认识到民族国家仅是历史的诸多可能之一,而不是唯一选择。概念是一种符号丛,符号的征象、对象和释义三元处于不断互动易位的关系链中。民族和民族国家是许多"征象"的对象化和释义化结果,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它们必然也要发生类似的对转。征象与释义的勾连是在生命和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协调和协商过程。贝特森提出的关联性模式是民族共生的思想基础,建立在生命认知上的多元共识,是全新形势下观察和应对环境多元、民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多元的新生态观。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建设生态城市则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实现途径和具体表现形式.文章从生态文明和生态城市的内在联系入手,在探讨生态城市的特征及建设生态城市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青海省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条件和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西藏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西藏生态过程对保障我国乃至东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受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到威胁。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和促进西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分析西藏生态环境各种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视生态环境立法制度创新、重视生态补偿制度创新、重视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管理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巴底藏族原生态文化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底藏族传统的生存状态是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体系,也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整合。农业文明是巴底藏族文化的基础,他们的居址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宗教和民间文化构成了精神文化系统,非主流文化的传承仍然在延续。  相似文献   

20.
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有关生态方面民俗研究成果积累的学科建设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并从生态民俗的视野,关于植物生态民俗,关于动物生态民俗,自然周期的生态民俗,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等五个论题,阐述了中国生态民俗研究的重要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