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生更 《学术论坛》2006,(2):137-140
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人的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统一的科学,科学发展观要以科学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科技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人文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自然价值论是当今自然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值得指出的是,人们往往都以“需要的满足”来界定价值,坚持自然界只有“工具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在本文中,作者着重阐明:“价值”除了指“满足需要”的意义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即对象的“内在属性、特征”;自然价值由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构成,强调不仅要看到自然对人的工具价值,还要看到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生态对人的存在价值;自然的内在价值的重大意义,指出其中贯穿的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有许多契合之处,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向度,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为理论基石的。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唯物史观中包含有丰富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并最终实现人自由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发展要实现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史六安 《理论界》2006,1(8):16-17
科学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正确的系统观点,体现为人的价值和价值关系,科学价值观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价值关系的和谐。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科学价值观的主客体价值关系完美和谐的唯一途径和手段,社会生产力是决定其价值关系和谐的客观物质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的价值关系自然和谐,实现科学价值观的社会价值关系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统领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旗帜.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自觉选择科学的发展之路,自觉消解非科学性发展问题,自觉实践人的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稳定性与变动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人的科学发展之理性价值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建构人的科学发展之理性价值在于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当代史上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社会工程,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新阶段,这期间,以社会正义、社会和谐、“民本”政治、道德理想为主要内容的价值理性的建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和繁重,弄得不好会成为困扰当今中国社会进程的突出问题乃至长期隐患。小康社会对价值理性的传承和建构应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取向,科学地整合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并处理好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勰认为文学起源于“道”。而学术界对“道”的含义多失其解。本文认为 ,刘勰所说的“道”含义先后不同 ,首段指自然之道 ,二段和三段前半指神道 ,三段后半指社会政治之道。刘勰的文学起源理论是 :文学起源于圣人上秉天意、下合自然创作的《六经》 ,而《六经》同时又阐发了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人伦道德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正>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来。科学发展观正逐步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必然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实践指南。作为顺应潮流、适时创新的科学理论,还在价值凝结的内在与外在的表现上,特别凸显着关注民生的人文之美。这一人文之美,蕴含着深厚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闪烁着当代人文精神的璀璨光芒。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内容是人文的一种理性认知和根本限定。在当下,"人文"就是一种对待  相似文献   

9.
试论玄学中“自然”的儒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二宇在先秦就已出现.最早见于《老子》中,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在先秦大都为道家所谈及,儒家则大多避而不谈.《论语》、《孟子》中皆不见“自然”.而“自然”在《老子》中则出现了,《庄子》中出现了七次.道家的“自然”含义主要有二:第一指天然的、万物的本然状态,“以辅万物之自然,而非敢为也.”第二指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莫之命而常自然”“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自然”是道家手中的一张王牌,用以反对儒家.儒家积极入世,道家则遁归“自然”.老子把“自然”和道联系起来,“道法自然”,而道和仁义是相对的,“大道废,有仁义.”庄子亦云“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他说,古代之人“在混芸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时“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不得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时的人们“莫之为而常自然.”至是后来的人们破坏了这种“自然”,出现了圣人,发展出了仁义,才导致了人与人争夺,社会混乱.因此道家主张绝圣弃智,遁归“自然”.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文明?据《辞海》解释,“文明”—词多义。含义之一,“犹言文化。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而“文化”通常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明”含义之二,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含义,我们就不说  相似文献   

11.
哲学对话: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要]本对话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第一是超越与超验。李泽厚认为:超越与超验相比,含义更广,在日常语言中的用法也更多。作为一个哲学术语,超越到底指什么,是不清楚的。他所讲的超验是超越经验,并认为这比较符合transcendent的原意。他强调,超验作为理性思辨的对象,是与经验无关的。杨国荣认为:人自身之“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验对人而言具有本源的意义;“超验”无论是理性的设定或情感的对象,其意义本来只有对人才呈现。如果将“超验”与人自身之“在”截然隔绝,则常常会陷于思辨的幻觉。事实上,我们无法完全避免“以人观之”,在超验的领域(包括宗教领域)也是如此。第二是道德问题。李泽厚认为:道德的实质在于情为理所支配,道德实践是包含有痛苦的。对自觉自愿需要界定,需要作各种区分。从行为来看,首先是个人的选择;从心理上说,即由意志决定。意志不是本能,它恰恰是人类理性的东西,动物就没有这种理性决定。在他看来,道德成为自然体现了审美的价值,他认为美是更高的价值。杨国荣则从道德实践的角度谈自觉、自愿与自然的统一,认为自觉、自愿,亚里士多德与冯契等都已讲过,他在此之上进而提出自然。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的道德行为应该表现为这三者的统一;唯有在这种形态之下,道德行为才是完满或完善的。尽管在现实中,未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达到这一境界,但它至少可以成为道德涵养、道德实践的范导性目标。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的最佳状态是“善治”,要求社会主体平等参与治理公共生活,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作为公共权力部门,是社会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责任主体.实现社会治理之善,关键取决于政府自身建设.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建设背景下提出来的,以公共理性的视野考察其价值取向和改革目标,“良政”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都能在其中得到体现.以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是正确处理“良政”与“善治”的关系,将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有机结合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美育的含义和美育的任务 美育与美学不同。美学指的是研究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特别是研究这种审美关系的集中形式——艺术和文学的社会科学。美育指的则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一门审美教育科学。我国现代的美育,是党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4.
人生观是人生意义——从现实的终极——的探原式追问和归本性回答。科学则是人对自己的存在对象的一种知解性把握。在空灵的意味上,前者的全部问题在于为人生选择的总趣向作某种堪认为“好”的肯定;后者却以一种价值中立的冷峻态度一味寻求实事中的“是”。科学的“是”是主体对客体的非价值关系的对待性判断,人生观的“好”是主体对自身祈求或向往的关涉价值的反省,和与此成表里的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贞认。应当说,这里的“好”和“是”是两个理性向度(实践理性和知解理性)的问题。20年代的胡适曾试图以“人生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在实践上为之奋斗终生的主题,也是他们对未来新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这是一个彻底的集体主义的命题,它正确地解决了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展现了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而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深刻地体现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思想。科学发展观既是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矛盾的思想武器,又是通向未来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常艳 《兰州学刊》2008,(9):25-27
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思想是对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超越,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价值观的深化与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以人民为发展的动力,坚持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各阶层利益和谐;重视主客体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从诞生之初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从“技术自反”到“人本回归”再到“意义开放”的价值流变。以课程对社会的价值建构为视角,现代课程应借鉴“技术自反”的价值理念,在价值理性的复归中谋求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转变;坚持“人本回归”的价值导向,在多元共生发展中探寻社会阶层融合与认同的文化基础;遵循“意义开放”的价值规律,在道法自然中寻求人与宇宙万物和谐统一的交往秩序。面向未来,应通过课程改革制度的理性规制、课程改革空间的多维打造和课程改革主体的价值体认,体现课程改革的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世纪初现代科学的猛进对17世纪以来机械自然观的颠覆.梁启超逐渐形成以“动”“群”“变”为表征的自然观,对“科学侵入哲学”风气的体验与批判,拓展了其自然观与哲学视野。现实关切和救世情怀,使其自然观与中外科学文化潮流和文化传统相表里,以强国新民为指归。  相似文献   

19.
价值理性的重建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理性是人自身本质的导向;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整合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精神属性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具有主导作用,并由此产生人头脑中的理想自我;价值理性就是通过调动理想自我潜移默化地体现对人自身本质的导向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视野,站在哲学的高度,结合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不均衡的现实,重新来审视“价值理性”的重要作用,并重点分析“价值理性”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事实”和“价值”的讨论,在西方哲学史和政治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哲学和政治哲学尤其是自从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以来有所谓“事实”(Fact)与“价值”(Value)之分。康德把认识分为知性和理性,并认为事实的认识属于知性范畴,而价值的认识则属于理性范畴。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进唯物主义体系,把社会实践提到认识的基础和真理的标准的地位,从而给这个课题以彻底唯物主义的解释。本文在论述事实与价值的联系的同时,着重表明何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包括关于评价的学说——讨论对社会事物的评价问题的学说)的根本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