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情绪调适及灾后心理援助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团体心理辅导近年来广泛地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灾难事件发生后的心理援助,其中情绪调适团体辅导是重要内容之一.我校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理论设计的情绪调适团体辅导方案,从情绪体验、认知建构、行为训练和评估反馈等方面进行应用实施,在各类大学生群体情绪调适和灾后心理援助中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灾后志愿者心理援助体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大地震后,志愿者作为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和救援的参与者,不可避免地处于应激状态之中.与直接受灾者相比,志愿者在应激源和中介两个方面存在差异,如应急源的时程不同、对灾害的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上的差异等.针对这些特点,对灾后志愿者的心理援助工作应该全程、全面和系统地展开.根据志愿者行动时程,可建立筛查、预仿、监测、跟踪等与心理援助相结合的灾后志愿者心理援助体系.  相似文献   

3.
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汶川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对地震中的受灾者进行心理援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灾后心理援助过程中出现了专业心理援助人员严重匮乏、心理援助工作呈无序状态、对心理援助对象的认定有局限、对灾区群众的心理援助缺乏系统和长期的规划、媒体宣传带来心理伤害、心理援助带有盲目性等问题。因此,应加强灾后心理援助的制度支撑和统一领导,建立长期的灾后心理援助机制,进一步培育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发展心理援助的民间力量,把心理重建与思想重建和文化重建结合起来,对受灾者及其他人群进行多种形式和科学有序的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4.
灾害不仅会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幸存者、救助者以及全社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一些当事人会产生持续性的心理问题,甚至选择自杀等极端方式.我国是灾害多发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防灾减灾和重建经验,但主要体现在道路、住所、卫生等方面的物质重建,灾后心理援助则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而灾害同样频发的日本,心理援助经验丰富:注重广泛联合各个领域,发动民间团体的力量;对微观个体的心理援助十分细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援助策略.这对我国灾后人文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震后早期心理辅导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5·12汶川大地震后,心理援助的重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震后人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相当比例的人会出现心理应激障碍.针对这些问题应进行适当的早期心理辅导.早期心理辅导应以创伤后危机干预为思路,以缓解应激障碍相关症状、预防创伤后危机障碍的发生为主要目标,采取心理急救、严重事件应激晤谈、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进行治疗.另外,从这些方法中可归纳出共同的、可用于早期心理辅导的原则:支持性原则、正常化原则、重视社会支持原则、个性化原则等.  相似文献   

6.
灾后相关人员心理援助干预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对受灾主体和救灾主体灾后心理创伤的救助,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在具体实施中,要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分层次援助干预,并提高全民心理援助干预意识。  相似文献   

7.
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和自我教育两种不同的方法对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干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团体辅导的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重视成员的自我反思,营造了融洽、团结、安全的团队气氛,突破了过去认为的社会与情绪方面问题只有个别辅导才能收效的局限;而自我教育能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提高他们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他们自觉实践、加强内化,总结交流、自我激励。这两种不同的干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心理都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且两者的作用都比较稳定持久,但团体心理辅导的短期效果不如自我教育明显。由于自我教育具有团体辅导所没有的优点,所以更值得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心理干预对大学新生焦虑、抑郁情况的影响.方法:将随机抽取的2009级大一新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不给与团体心理辅导而正常参加大学生活,实验组在参与大学生活基础上实施规范化团体辅导方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80例大一新生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P <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大一新生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提高其大学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从团体心理辅导的角度探讨青少年和谐人格的发展,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对当前青少年和谐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和谐人格的角度分析当前青少年人格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成长性团体、训练性团体和辅导性团体三个主要类型;分析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优势,对重建理性的认知和情感,青少年的情绪情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及心理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灾难后孤儿与孤老的心理援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每次灾后的援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文章从灾后心理援助的发展与现状出发,具体分析了灾后孤儿和孤老的心理特点,提出了对于我国灾后孤儿、孤老的心理援助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会支持在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了受灾者心理健康的重建。然而,当前我国灾区的心理干预工作存在着将心理危机干预与社会支持相混淆又相脱离的背反现象。调查和事实证实,只有实现二者的互动尤其是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才能够既促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性功能提升,又进一步增强实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和谐校园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创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式,主要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心理咨询工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们首先要对大学生心理咨询认知进行理性思考,而后从新模式、新理念、新机制着手对和谐校园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和恶劣的社会影响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人们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会因为难以控制事态发展而心生恐惧,从而可能导致其心理危机的产生。从此角度出发,文章简要地阐述了突发公共事件和心理危机援助的有关内容,并重点提出了对心理危机当事人实施心理援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大学生心理志愿者进行理论培训不仅有利于提升其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利于提高心理服务整体质量。调查表明:经过三轮理论培训与灾区实践活动,志愿者在总体幸福感、社会支持以及积极应对方式方面明显优于培训前。该循环培训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心理志愿者的心理成长,因此,应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心理志愿者招募、培训、评价、保障机制,以保证他们更好地获取系统、全面的心理援助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5.
心理咨询中认知治疗与认知教育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咨询与思想道德教育无论在教育场域还是咨询场域都可以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咨询中的认知治疗与思想道德的认知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法上都有着最为自然的联系和统一。因此,在高校运用认知治疗法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应在遵循认知治疗与认知教育和谐应用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注重认知教育的融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标,从而更好的保证心理咨询的长远功效。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中间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时必须注重谈话的有效性。心理咨询技能以它独有的特点与优势,为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工作思路。适度引入心理咨询的理念、技能,并与传统的谈心谈话方式相结合,有助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开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成为广大心理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心理测量、咨询、心理保健宣传等的思考,探讨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优势、具体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心理疏导疗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中医学的相关著作中有丰富的心理疏导治疗思想,为心理疏导疗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总结了这些文献中的记载和论述,并从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等方面讨论了其与疏导治疗理论的关系。继承和发展中医心理疏导治疗思想,可更好地促进心理疏导疗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角度探讨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服务对象是具有心理疾患的人。每个人的心理行为与他所生活的国家、民族的文明方式和文化模式相契合。因此,文化便成为影响心理咨询理论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本土化研究面临的困境和如何进行本土化研究两方面入手,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心理咨询理论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研究结果能对当前的心理咨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中的心理疏导治疗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疏导疗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中医学的相关著作中有丰富的心理疏导治疗思想,为心理疏导疗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总结了这些文献中的记载和论述,并从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等方面讨论了其与疏导治疗理论的关系.继承和发展中医心理疏导治疗思想,可更好地促进心理疏导疗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