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元明曲学家对杂剧的分类经历了从以人物类型为主到以内容为标准的过程。夏庭芝的《青楼集》中有关杂剧分类的文字真实反映了当时元杂剧的演出情况:首先,当时演出最多、最受欢迎的杂剧是驾头、闺怨、花旦、软末泥、绿林五类。其次,《青楼集》的分类折射出元杂剧表演的发展,杂剧脚色的日益完备,分工的趋向细致。一方面,小旦逐渐成为受爱重的角色,显示出元杂剧外脚的发展。另一方面,花旦成为旦本中颇受欢迎的门类,逐步从正旦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2.
南戏的发展过程,一直是古典戏曲研究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进行考察,认为《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分别代表南戏发展的三个阶段。早期南戏具有明显的宋杂剧特征。南戏的发展过程,就是它在与元杂剧的交流中,努力发挥自身的优越性,吸收元杂剧的长处,削弱宋杂剧的影响,从而使自已在体制形式和文学水平上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生命自救与元杂剧的艺术法则中文系九○级研究生段庸生,熊笃指导教师本文选自硕士学位论文《论元杂剧的主体心态与生命自救特征》的第四部分。全文包括“元代社会与杂剧主体”、“元代思想与杂剧主体”、“元杂剧的观念和目的”、“生命自救与元杂剧的艺术去则”四部份,...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当前出版的几部有影响的《中国文学史》将元散曲置于元杂剧章节后,又无视散曲、杂剧的音乐特征及其知识的做法,有意在教学中将元散曲移置元杂剧前,使其前后相承,并对其音乐属性——宫调曲牌、声韵等有关知识作了简明比较介绍,从而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了散曲性质,又使杂剧提前介入曲学知识,收到省时简明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论徐渭《四声猿》及明杂剧之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谈起元杂剧不得不首论关汉卿,研究明杂剧,也不能不提徐渭。前者“初为杂剧之始”(朱权《太和正音谱》),对北杂剧有创体之功;后者《四声猿》则“代表了明代杂剧的转变”(赵景深《戏曲笔谈》)。明代杂剧,固然不如明代传奇那样光彩夺目,成绩斐然,但其精炼、其明快、其活泼,却也足以悦人耳目,彪炳后世。据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记录,共有作家109人,作品523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分旦本和末本,以女性角色主唱的为旦本。旦本杂剧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作为封建贞节观最为关注的人群——寡妇,在旦本元杂剧中仅有《感天动地窦娥冤》、《望江亭中秋切鱼会》两部作品。从数字上虽较单薄,但两部作品却较全面地反映了元代贞节观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7.
徐渭《四声猿》在戏剧史上早有定评:“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无往而不奇。《四声猿》包括四个杂剧,长短不一:一出者一本,二出者二本,五出者一本,打破了元人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二本用北曲,一本用南曲,一本用南北合套,打破了元杂剧纯用北曲的格律。再具体到套式和词式上,也都在很多地方突破旧的矩矮而又不逾矩,新奇而又出奇制胜,显示出瑰丽的色彩,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自《四声猿》出,戏曲史上便以南杂剧代替了北杂剧。《四声猿》明刊本多种,以《盛明杂剧》本最为流行,今有影印本,但对于广大读者仍然感到不甚方便。近年出版了两种整  相似文献   

8.
从元杂剧与《三言》、《二拍》的情变故事中看商人形象的变化霍现俊一元代杂剧中书生与妓女的爱情剧,矛盾常集中在青年男女(书生、妓女)与鸨儿、商人之间,郑振铎称之为“商人——士子——妓女三角型恋爱剧”,他们在《云窗梦》、《玉壶春》、《对玉梳》等杂剧中出现过...  相似文献   

9.
《遇上皇》反映了元朝社会情状汪正章元杂剧作家高文秀共创作杂剧三十二种,其数量仅次于关汉卿,在当时艺苑剧坛影响颇大,时有“小汉卿”之称。今尚存其剧《遇上皇》、《双献功》、《襄阳会》、《谇范叔》和(他会》五种,另有《周瑜谒鲁肃》残曲一折。《遇上皇》杂剧全...  相似文献   

10.
隋树森是元代散曲和杂剧校辑工作的佼佼者。 196 4年 ,他编成《全元散曲》 ,为研究者带来莫大方便。杂剧方面 ,2 0世纪 5 0年代他对臧懋循的《元曲选》重校断句 ,又把其中未收入的元杂剧收罗汇编成《元曲选外编》。隋树森造福学林 ,可谓劳苦功高。  相似文献   

11.
从南戏到正字戏、白字戏——潮州戏剧形成轨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南戏在潮汕的活动已蔚然可观。宣德时期的南戏《金钗记》已"错用乡音",到嘉靖年间的《荔镜记》已变异为用闽南方音演唱的潮泉腔,万历年的《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在元代散曲中,存有一些有关元代戏曲的史料。通过梳理、分析,大致可把它们归纳为四类:一是有关元代戏曲演出的史料,二是有关一些戏曲家的史料,三是有关部分乐妓的史料,四是关于少数戏曲故事和戏曲剧目的史料。这些戏曲史料的存在,有一定的补遗价值、认识价值和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元曲隐逸剧的儒道之别及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曲神仙道化剧和隐居乐道剧表现出共同的隐逸情调,学界论述元曲隐逸情调时,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各有特点:神仙道化剧主要表现道家(教)的隐逸思想,隐居乐道剧主要表现儒家的隐逸思想。同时,元曲中的隐逸情调,不同于历代隐逸思潮而有自己的时代特点:不论无道有道,都要隐逸;其隐逸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全社会的大逃逸,由此形成独特的元曲隐逸文化。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在经历了短暂的繁盛之后悄然衰微,其繁盛有着文人儒士的参与之功.元初封建宗法制度的失承及儒家思想的失落形成了相对的自由环境,而其后理学的复归和统治体系的确立,反向构成元杂剧发展的桎梏.儒生及儒家思想的沉浮,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永远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宾白中存在着大量的民俗事象,从散白和韵白两个方面来观照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一点,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游戏节令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元杂剧丰富多采而又鲜活的文化底蕴。正因为元杂剧中有了大量民俗文化的展现,才使戏曲与广大观众紧密相连,使之在观众的喜爱和欣赏中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16.
越剧的根在民间,最初称“落地唱书”,1906年尝试了使用角色妆扮代言体的表演形式,开启了戏曲化道路。1920年艺人闯班进入上海大都市,获得了生存机遇,女子越剧随后风靡一时,越剧中心从浙江农村转向上海。“孤岛”时期又为越剧发展创造了独特的空间和时间。袁雪芬的“新越剧”改革使越剧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新兴达到高峰。越剧的新兴是不断寻找自身艺术特质的变革历程。  相似文献   

17.
《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的又一部以婚姻家庭为中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长篇世情小说。它是一部丰富详细的文化史料,保存了大量的戏曲史料,反映了作为通俗艺术的戏曲文化在当时的演出情况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戏曲脚色实际是由宋"杂剧色"演变而来的,完备的脚色体制出现于南戏中,元杂剧中则是"泛脚色"与末、净、旦的混合。明杂剧既有延续元杂剧脚色混杂的特点,也有采用南戏脚色的特点,最值得关注的是出现了把元杂剧与南戏脚色体制相混淆的情况。而且,正是通过考论这些脚色的混淆运用情况,使我们了解到脚色发展形成的一些规律。脚色的发展规律具有"以小见大"实证性地反应中国古典戏剧形态演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论海盐腔的起源及在南戏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南戏起源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有关海盐腔的创始人或腔调来源的重要史料作了认真的分析。认为现存史料关于海盐腔来源最重要的两条表述——元代姚桐寿《乐郊私语》和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涉及的唱曲方式,仅是宋元文人词唱或乐府曲唱方式,是一种文人"雅唱";而南戏的起源是民间的"俚唱"或"俗唱"。海盐腔是两者融合的产物。它是在明代民间戏曲蓬勃发展过程中,文人濡染、参与和推动南戏改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元人郑廷玉《看钱奴》 ,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但迷信成份极其浓厚 ,宣扬了果报观念和宿命观念。苏位东先生对原作采取了“砍头去尾留中段”的手术 ,即去掉第一折和第四折 ,把第二、第三折丰富和发展 ,使《看钱奴》讽刺喜剧的特点更加突出 ,更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