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其非虚构小说《事实》、《欺骗》、《遗产》和《夏洛克的行动》出版之前,菲利普·罗斯就被外界贴上了自传作家的标签.虽然他曾数次公开否认其作品与个人生活的关系,但收效甚微.随着20世纪非虚构小说创作的兴起,罗斯将计就计借助这种集“虚构”和“写实”于一体的文学形式创作作品.但以往批判罗斯作品“自传性”的外界在“自传”性强的非虚构类作品中却迷失了.这是他的两种自传性策略所致,即自传之于现实的真假和身份之于作者的虚实两种写作策略.无论如何,罗斯这种以坦诚的姿态满足和回应长期以来外界对其作品“自传性”的窥探的方式是其创作的转折,同时也展现了其自传性写作策略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当前文学的“非虚构”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非虚构”文学作品在当前形成热潮90年代末,相对于传统的虚构小说,一批“非虚构”的文学作品日益受到读者的关注。一些作家把自身真实经历写进作品,并明确表示此乃“我”的真实的故事;另一些作家,则以“纪录员”的身份,将他人的真实经历以“口述”方式如实写出;由此再推向极致,则有原始文本的直接展示,如日记、书信及其他有关资料等。第一类作品,可以贾平凹的(我是农民──乡下五年的记忆》为代表;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不再虚构故事,不再塑造典型,而是现身说法、自我登场,以平叙的手法,讲述他自己早年求职受阻、恋爱不…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尔德的《夜色温柔》自出版以来,一度被评论界冷落,被认为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品。原因在于当时的评论界把这部作品只看作是作者的一个自传。但对《夜色温柔》的文本作深层分析后,不难看出这部小说的创作受到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的巨大影响。因此这部小说不应该从作者个人经历或是从社会意义的角度进行剖析,必须从人物的心理入手。依据荣格的“情结理论”和“人格面具理论”,对小说男主人公狄克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表明《夜色温柔》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心理学价值,是对二十年代美国人灵魂深处的刻画,昭示了现代西方人深刻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4.
《变形记》中的真实已不是西方传统文学中的那种真实,作为现代派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它标新立异,有着鲜明的“反传统”特征,但被夸张和被变形的生活却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真实感,即它所表现出的西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5.
有关毛泽东录元稹《菟丝》诗赠杨开慧的故事,本是《湘江之战》一书中的艺术虚构。但它被当作史实写入不少作品,或作为毛泽东、杨开慧生活中有矛盾和冲突的线索,或作为理解毛泽东《贺新郎·别友》词中“误会”的论据。这一方面说明《湘江之战》对毛泽东的艺术刻画相当成功,另一方面亦说明读者是误把这部带有艺术创作色彩的作品完全当作历史来阅读,混同了艺术创作与史实、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为了研究“真实的毛泽东”,对此有必要澄清,把虚构与史实加以区别。但读者在阅读实践中要做到善于区分艺术创作与史实的关系亦非易事。  相似文献   

6.
寓真于朴 蕴美于情——《简·爱》的双重艺术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出版(1847年)就“震惊了英国文坛”,引人注目的是,西方评论界对这部作品及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研究至今久盛不衰。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取得超越时代的成就,是由作者艺术创作的挑战意识决定的。当有人建议夏洛蒂向英国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大师奥斯丁学习时,她很不以为然,说奥斯丁的作品“是现实的却不是真实的”,虽然典雅精致,但象是照片,没有表现旺盛的生命力,“没有让读者感受到那激情和深刻的东西,那些热血激荡,那些在现实中看  相似文献   

7.
贾丽萍 《东方论坛》2008,4(2):50-55
在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原则的支配下,中国作家的虚构意识相对淡薄,小说的艺术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在小说创作中,“虚构”与“真实”呈现为二元对立的悖论关系:不真实的被看作是虚构的,真实的则不是虚构的。小说由虚构抵达真实的美学特征并没有得到正确认识。从强调小说的反映功能到注重小说的虚构品性,是现代小说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小说突显三大特征:虚构、叙事、真实的生命创造。  相似文献   

8.
文学观,体现了作家自身对文学认知的基本观念,深刻影响其创作审美价值的取向。由于文学观的不同,两类“右派”叙事作品在艺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两类右派叙事作品文学观的比较,其实质仍然反映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而虚构是建立文学与现实联系的唯一手段。正是由于作家从小说的虚构本质出发,在充分想象的空间里对人的存在境遇给予热切的关注,才使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真实。由虚构到真实,这是艺术文本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罗伦·史蕾特的《说谎》是一部打破规则、颠覆传统的当代自传。作者以虚构的事件来隐喻心理之真实,打破谎言与实话、虚构与真实之间的二元对立,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聚焦《说谎》中的隐喻事件,讨论分析作者借此表达的真实心理成长。据此,作者认为当代西方某些自传的真实与虚构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存在一个连续体。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小说追求真实,而西方小说则要求虚构。《阅微草堂笔记》是传统小说,现在用西方的小说观来衡量、评价它,对它有失公允。应该把我国古代“小说”中符合传统小说观的作品和符合西方小说观的作品加以区分,并给以不同的称谓和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在 2 0世纪 ,美国对中国西藏问题的政策大体经历了从追随英帝国主义“西藏宗主权”理论 ,到侧重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再转变到支持西藏叛逃分裂势力分裂中国 ,炮制“西藏民族自决”论和推动“西藏问题”国际化的过程。美国奉行的西藏政策是实用主义原则和双重标准。在其需要遏制和分裂中国时才利用“西藏问题”这一工具  相似文献   

12.
美国策动"藏独问题"国际化的历史考察(1951-1968)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美国政府解密的外交文件,可对美国策动"藏独问题"国际化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综观1951年到1968年美国的西藏政策,大体上经过一个推动达赖集团抵制和平解放西藏《17条协定》的实施,策动西藏叛乱和达赖喇嘛出逃,再到利用联合国工具和所谓"西藏人权"、"民族自决"的口号,策动"藏独问题"国际化,积极支持西藏分裂势力分裂祖国、"遏制"和"牵制"中国的过程。美国这一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给中国国家安全带来十分消极的负面影响,并成为藏独势力分裂祖国和国外反华势力攻击中国的所谓"依据"。  相似文献   

13.
193 4年初 ,黄慕松受命赴藏代表中华民国政府成功地举行了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册封与致祭典礼 ,并抓住机会宣传中央的对藏政策 ,商讨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黄慕松使藏是南京国民政府恢复对藏行使主权的一个重要步骤 ,西藏地方政府对外公开宣布“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同意中央派员常驻拉萨。自此 ,英国也随即调整了对藏政策 ,中英在西藏的角逐趋于激烈  相似文献   

14.
西藏自13世纪中期被正式纳入元帝国版图,元朝中央对西藏地方实施了有效的治理和管辖,设置宣政院机构并以帝师兼领院事;在西藏地方设置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封授有实力的地方实力集团为万户等。元朝对西藏地方的直接治理和萨迦派为首的藏传佛教上层在元朝扶植下的政教合一形式的统治对其后700年的西藏乃至整个藏族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朝中央对西藏的管理形式也成为明清两代中央王朝统治西藏的滥觞。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尤其是对西藏民族工作付出甚巨.毛泽东在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的主要历史贡献是及时确定进军和经营西藏的战略决策;精心指导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提出并切实执行慎重稳进的西藏工作方针,为争取西藏和平改革尽了最大努力,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语言走廊:河陇近代语言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的河陇,是汉语与周边民族语言及丝绸之路东西往来的各种人群语言的接触地带,其近代语言地理格局呈现出显著的"走廊特征".其一,河陇是东亚与中亚、西亚和欧洲之间语言传播的走廊地带.其二,河陇廊道语言具有"潮间带"现象:一方面是河陇近代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区域官方语言交替的现象,从而使其语言存在"胡化"和"华化"两个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汉语、藏语和蒙古语之间存在语言"潮间带"现象.其三,由于不断地从中原移民于边塞,维持了汉语在走廊语言群落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使河陇汉语方言产生地域分异.  相似文献   

17.
颇罗鼐总理藏政的实质是藏王制,这在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的职官设置、权力体系以及日常行政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颇罗鼐统治时期的藏王制运作是很成功的,颇罗鼐藉此建立了稳固的政治统治,并在军事、宗教、经济、对外交往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政绩。颇罗鼐的藏王统治是高度极权的,但这并非是对西藏早已形成的与中国的领土主权隶属关系的否定,相反许多有力的事实充分证明藏王制只是清朝前期治藏的一种地方政府管理体制,颇罗鼐的藏王统治的成功运作也为清朝逐步加强对西藏的直接影响与控制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8.
西藏历史的分期与中原地区的历史分期存在一种趋同的周期,其原因有体制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和经济的因素等。在元、明、清时期表现为西藏地方与中央王朝“政权同步、政治同声、经济同气”的特征。本文对此作了分析探讨,认为将西藏历史的各个阶段纳入中国通史的研究范畴,以更加广大的视角来观察西藏历史的种种问题,有利于藏学和西藏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藏地区是我国传统民族的聚集地,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政治文化特点非常鲜明的文化"圣地",尤其是西藏宗教的建筑规划和装饰设计都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颁布,要求在短时间内加快西部的发展,而在以西藏为发展中心的这一过程中,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处理和协调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之间的矛盾关系,将直接决定着发展成效和结果。这不仅仅需要完好的保留传统文化的特征,还要防止个性化和民族化特色建筑文化被环境同化,甚至丧失。这是西藏发展战略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建筑研究者和设计师必须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1959年西藏叛乱以来,美国国会对中国西藏事务进行了长期的干涉活动.国会早期干涉西藏事务的主要活动包括: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西藏秘密行动提供资金保障;为达赖集团提供经济和政治支持;从1987年开始,国会开始以立法的形式插手西藏事务,其立法活动的目标是将美国对华政策与"西藏问题"挂钩.国会干涉西藏事务的早期活动不仅损害了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达赖集团在国外的分裂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