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民族同为炎黄子孙,某种程度上蕴含着民族同源神话的叙事逻辑。云南的民族同源神话作为区域民族共同体的集体意识,蕴含着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情感价值。遵循民族共同体结构的建构性与建构的结构性“双重互构”研究进路,分析云南民族同源神话的生成逻辑、叙事特征、结构功能、启示意义,寻绎其内生性、自发性、民间性、微观性因素,在新时代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有助于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在牢处,扎在深处,系在实处。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关系的处理和维护.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是新时代境遇下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的核心理念和实践主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和基本前提,更会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理论根基和实践路径导引,具有重要的价值逻辑和时代意义.从夯实经济基础、稳固政治保障和厚植精神依托的三重逻辑维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要性与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在课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党的组织教育、校园文化中如何加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民族信任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及彼此信赖的心理特征与行为关系状况,它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容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其中,认知本质是知识系统,情感本质是感受系统,意志本质是动力系统,行为本质是执行系统。结合上述内容,积极探索民族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路径,以期能有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6.
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族语言、民族习俗关系紧密。历史上,它不仅是传统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媒介。民族古籍以韵文体和散文体的形式记载了各民族的史诗、谜语、谚语、神话、故事、传说等,其中很多内容记载的各民族和睦共生的故事是增强各民族团结的历史印记,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体现。民族古籍承载的内容具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功能,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培养民族学生一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共识,而且民族学生是特殊群体,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少数民族发展的需要,还对国家进步、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与系统性,结合实际不断探索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网络空间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同时也面临着时空挤占、负面要素生发和实践成效不集中等问题。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网络空间的民族互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化为理论基础。通过空间拓展,网络空间实现了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创造、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由此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针对风险要素,网络空间借助双重空间协同、网络民族工作和仪式传播,形成了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补机制、修正机制和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的强力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充任着承载定位功能、链接情感指向、诠释认知内涵的工具性媒介,并发挥场域功能承载集体记忆、生产身份归属、展演共同体价值,在以刻写集体记忆、再造个体认同、强化共同体价值为理路的公共空间营造中,对“想象的共同体”进行了必要的情境化呈现。在聚焦共性的前提下,通过再造公共空间这样的“物质-精神”共构基点,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朱瑜辉 《国际公关》2023,(1):140-142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各民族在历经长期历史发展后,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形成的民族综合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我们在思想上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还应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该意识。当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各族人民才能在文化上兼容并蓄,在经济上互相依靠,最终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还应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结合实际情况,探究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指导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交叉同构的, 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实践路径。 第一,可 建设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相协调的中华民族法制共同体。 第二,应以党的领导为统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第三,需以 立法、执法、司法为统筹全面深化法治实践。 第四,可通过法治教育为媒介巩固共有法治精神家园。 总之,法制共同体是中华 民族为人类历史转向所优化的现代法治范式,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实践基础,彰显了依法治国背景下 “德法共治”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在民族地区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各族群众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而且能够提升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增进政府与各族群众的和谐关系,提升民族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进而推进民族地区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内蒙古自治区某县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创建等工作,分析该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的现状,发现该县目前存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宣传教育实践的形式有待丰富、宣传教育与各族群众生活融合度不够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完善该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路径:一是积极培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人员,建设高素质的宣传教育工作队伍;二是利用本土宣传媒介,因地制宜地优化宣传教育形式;三是聚集该县各企业、学校、机关单位等多方力量,共同把宣传教育融入各族群众的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13.
14.
延安民族学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需求为动力,在迎接和面对种种新情况新任务环境中,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早期实践。延安民族学院奠定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政治根基,确立并搭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知识学习、理论与实践、统一与差别、严肃与生动等相结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框架,建立了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架构,形成了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思想基础和情同手足、共同进步的校园文化。延安民族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早期实践既是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功尝试,也为新时代民族院校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和侵蚀、地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固化文化的多元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和教育引导之间联动不够等问题,一直阻碍着我们推动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和成效。我们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维度入手,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族文化交流融合,加强理论供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论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以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然而作为认识论根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问题仍然是尚未得到充分讨论的关键性问题。目前在学界主要有三种认识论框架,可概括为反映论、建构论和互构论。文章将在分析和借鉴以上三种认识论框架的基础上,引入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学视角,在时间性、空间性和他者性三重向度上深入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站在共同体立场与体系中看待个人、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蕴含着对内团结包容、对外文化自信的价值取向。民族高校要切实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引导各民族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建立从单主体到双主体、从单向度个体到多维共同体的意识转换。本文在阐释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的困难基础上,从后主体性理论视角出发,重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多民族统一的政治共同体、意义复合的文化共同体、同感境遇的命运共同体"多层次内涵,最终提出以下策略:一是加强新生适应性教育,为处理好主体内部认同提供基础;二是开展跨文化交际教育,为构筑主体间指向性关系提供动力;三是凝聚学生的国家共识,为抵御主体外部侵蚀提供保障,以期深化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效果,不断增强民族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民族特需品是民族地区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其供给效率的提升直接决定和影响供给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推动民族特需品供给效率的提升,适时调整民族特需品供给政策,引导其适应性发展,不仅能够激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身不断向前的内生动力,也为我们从民族特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中华文化认同的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等角度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世界发展新形势与国内发展新格局,多次强调要旗帜鲜明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理论根源,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体理论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体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蕴含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价值。当前,应从深刻筑牢政治基石、充分夯实物质基础、紧紧系牢文化纽带、大力破除社会藩篱四个向度进一步开拓和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  相似文献   

20.
融合程度不高是高等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存在的普遍问题。“知-行-演-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社会学专业彰显学科特色,将专业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嵌合的创新性尝试。以社会调查实践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无痕嵌合专业教学,引导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从情感依附到内化于心,从行动自觉到知行合一,可为高等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实践供给实践范型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