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虚无的、幻想的,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才能将其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显著优势,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战略性有利条件,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中国特色文化治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为新时代新征程精神富有提供坚强保证,发挥好这些显著优势必将能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大优势,要增强党的领导力,发挥好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核心优势,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理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和管理体制,不断推进党领导下的精神文化领域改革。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科学指引,要增强理论凝聚力,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思想优势,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推动人的精神世界的理想样态变成现实,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增强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中国特色文化治理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支撑,要增强改革创造力,发挥好中国特色文化治理的制度优势,推动文化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实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治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实践经验,要增强实践引领力,发挥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经验优势,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其服务水平质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精品,注重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要增强文化影响力,发挥好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独特优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继承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大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共同富裕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突破。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一经提出就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学者们主要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界定、主要依据、基本特征、价值意义、问题挑战、实践路径和指标体系展开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深刻揭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为接续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有效加深了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解,为实践工作奠定了现实基础。但已有研究从研究内容的深度、研究思路和视角的广度、研究方法的宽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深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需挖掘深层次内容,拓宽研究思路和视角,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新征程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影响着共同富裕的成色、底色和亮色。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相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涵更为立体,其中对象要素、基本样态、发展层次和行为指向构成了内容体系的基本维度,它们彼此关联,蕴含着“全面”与“重点”、“自为”与“他为”的统一。当今现代性的扩张加重了精神生活的虚无化境遇,对此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既要全方位改善民生,遵照“美的规律”开展精神生产;又要聚焦人的培养,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打造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构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渐进富裕、高度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理论的内在规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特征和精神动力。当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着精神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不协调的挑战。为了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从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提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容质量、创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供给方式、健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享机制五个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5.
研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对精神生活、富裕、共同的概念逐一界定,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广度上,精神生活富裕是在精神生产、精神分配、精神交换(交往)、精神消费四个环节的富裕。在深度上,精神生活富裕是在民族精神文化根基、民众精神生活日常、民众现代文明进步向度上相较于平均水平的超前。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则应在精神生活富裕的范围内,进一步关注精神主体间的素养和能力、精神资源要素的分配、精神善品消费后的受益性等方面的均衡性、公平性、共同性,并内含缩减精神主体间发展差距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6.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显性指标,精神生活的内隐性和弥散性特征,使人们对如何评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较难形成共识。“精神生活富裕”是指族群(国家)和国民个人因物质生活相对丰裕、教育健全、文化传统开放和认知系统科学等因素促成的积极和开放的总体性心理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则主要是指国民个体在追求文化生活、审美情趣、自我价值、科学知识和群体认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较好公共文化资源保障和所享受到的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体现为一种基于国民个体文化权利之上的文化获得、文化参与、文化享受与文化发展机会上的丰裕和平等。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特征入手,探析其与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内涵与外延上的差异,并确立了一个包含2个维度、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针对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人群差异所导致的相对精神文化资源的不均衡和文化机会的不平等,要进一步完善“底线公平”保障,以公平促进效率,同时要在经费转移支付之外重视整体性发展要素的横向转移,加大东中西部区域间的政策调节力度,弥合区域间差距;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和旅游行业吸纳就业和富民安民的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公共政策应从需求侧鼓...  相似文献   

7.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范畴和创新发展,是人民共同期盼之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价值追求,是对近代以来“积贫积弱”与“艰苦奋斗”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物”融合发展的应然之义。全社会精神文化资源富足丰裕、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健康充实、人的精神境界崇高、全民族高度文化自信构成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想样态。为此,应加强精神文化供给侧改革,应需供给优质精神文化资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精神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筑牢共同价值信仰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们在思想、情感、心态等层面达到的一种丰沛且充盈的状态,主要包括国民素质普遍提升、精神资源普遍富足、精神境界更为高远、社会心态更加积极健康等内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的内在需要。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强化思想理论引领、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精神文化产品、完善促进精神生活富裕的规章制度等,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分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及其推进路径,力求为进一步促进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蕴含着规律必然性、价值指向性与实践渐进性的生成逻辑。基于目标锚定、过程匡正、关系协调等价值引领功用,着力构建人民精神生活的主体聚合、精神升华与生活贯通的价值引领机制;基于人民的价值主体、精神生活的本质属性与共同富裕的主旨要义,深化构建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文化产业事业发展、基层治理保障与建设效能评价反馈的价值引领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有机统一。随着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被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上时代舞台。但在资本逻辑主导下,文化消费主义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实践全过程,以批量化、边缘化、庸俗化、娱乐化的倾向弱化了精神生产的创新性、精神产品分配的公平性、精神交往的价值性、精神消费的发展性,进而产生了诸如同质生产导致无实在指涉、纵欲快感诱发无休止消费、符号消费引起无显性对立等现实问题,致使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降低。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扩大优质精神产品供给、形塑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引导人们抵制符号消费等方面入手,化解文化消费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制度结构松散、价值观念滞后、人才队伍短缺、市场培育不足等问题,这使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存在一定的现实挑战。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乡村产业经济、强化政府职能作用、激发农民主体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文化市场,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有其现实必要性和理论依据。马克思提出的未来社会每个人都精神富有的“自由人联合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的“天下大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都体现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因凝聚推动共同富裕的坚强价值动力、彰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表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基因,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而要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在增强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认同的基础上,丰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产品供给,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1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精神生活不够丰盈已成为制约人们美好生活的突出短板。当前部分农民精神生活主要存在理想信念缺乏、集体主义价值观迷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膨胀“、孝道、诚信、仁爱”等优秀传统文化弱化等问题。要提高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水平,就要巩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夯实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树立大宣教观,激发农民对美好精神生活向往的内在动力;帮助农民树立新物质财富观,摆脱拜物教的泥沼;加强村镇党组织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创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数字文化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异化的文化消费观和价值观,表征出文化消费意识畸形化、文化消费产品符号化、文化消费精神娱乐化、文化消费话语隐性化等多元样态。同时,随着文化消费主义在数字空间的不断弥散,其对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危害日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磨灭精神生产的客观性、减损精神产品分配的公平性、弱化精神交往的深度互动性、阻碍精神消费的整体延续性等。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为消解数字文化消费主义的现实危害,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需筑牢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公平享有的主流价值阵地,创作契合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数字文化产品,营造凝聚人民精神生活共识的清朗数字空间,形塑促进人民精神生活意义达成的数字文化消费观,从而持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但一提起共同富裕 ,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只限于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物质上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上的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 ;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固然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 ,但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同样是共同富裕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从本质角度而言,包括基本的物质生活层面,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层面的共同富裕。在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驱使下,美好的生活是基础保障,而精神生活是核心所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精神思想的正向传播,人民具有获得感、幸福感,并且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通过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构建人民美好生活以实现人民的精神获得感、幸福感,最终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船工饮食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系,学界较少论及。本文在记录、整理乌江船工饮食文化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船工饮食文化具有平民性、地域性、民族性和行业性等主要特征。船工饮食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船工饮食文化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素材、动力源泉、精神内涵和丰富的知识。繁荣船工饮食文化以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举措包括对船工饮食文化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搜集、整理和研究,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船工饮食文化,开发船工饮食产品,开发船工美食旅游,开展船工饮食文化线上线下主题展览和宣传等。  相似文献   

18.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包括心理生活、文化生活和信仰生活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心理生活的重要基石,能够纾解中心失焦、心理失序和心态失衡等心理陷阱,进而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作为文化生活的价值标尺,能够调节文化供给、文化享有与文化交往的内在矛盾与瓶颈问题,从而确保文化生活的充实丰盈、和谐有序和自信状态;作为信仰生活的意义支撑,能够回应社会转型期中的信仰问题,继而形塑信仰生活的理性认知、精神自觉和惯习图式。  相似文献   

19.
欧阳雪梅 《中华魂》2012,(24):10-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是群众性,不能把它束之高阁,应文而化之,育而教之,推而广之。因为社会主义文化作用的发挥最终要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和精神世界的健康丰富来实现,所以,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的建设者和享受者,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用的前提与基础。国家通过大力建设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古代巴人具有刚勇尚武、忠义至上、勤劳智慧、开放包容的精神,对巴人后裔子孙影响甚为深远。巴中既是巴人精神衍生与传承之地,更是巴人精神与巴中红色精神的传承之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巴中人民表现出了骁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宁死不屈的忠义精神、机智灵活的创新精神、勤奋建设的自强精神、军民交融的包容精神等,它们与古代巴人精神具有一脉相通的历史渊源。推动巴人文化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进一步打造巴人精神与巴中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红+古”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