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规定主义和描写主义是古今中外对待语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法;英语语法也不例外。前者以文学、宗教等“高级”书面语为基础,力图为“正确”的语言行为制定规则;后者以描写和分析语言事实为基础.客观而全面地解释语言中的一切现象。本文对此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并探其对我国英语教学之影响。  相似文献   

2.
后期维特根斯坦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概念研究”。作为概念研究的哲学对事实和概念进行了区分,并把目光投向关于这两者所作的陈述的方式,即经验命题和语法命题的概念建构。概念研究通过“语言游戏”来达到这样的目标:让语法命题与经验命题各如其所是,让物理学命题与心理学命题各如其所是,让描述性的语法命题与解释性的语法命题各如其所是,最终反对以物理学命题的表达式为标准来攻击和改造日常语言。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让一切如其所是”。  相似文献   

3.
格位变化是维吾尔语中的语法范畴之一。所谓语法范畴就是一种语言中对同类型语法现象包含的共同语法意义所作的抽象概括和归类。任何语言中词的变化和组词成句的方式在其语言中都有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的综合就是这个语言的语法。维语中的格位就属于词的变化这一种具有一定规则的语法现象。维吾尔语是词形变化相当发达的语言。维语中除去词序、虚词、语调等语法手段外,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层次问题不仅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等学科所关心的一个热点。本文集中探讨了语言层次的划分标准和依据,认为:语言是由意义、语法和语音三个层次构成的;把语言划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做法,不益于分析和解释复杂的自然语言现象;语法规则受心理现实因素的制约,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外语教学以语言为中心,还是以言语为中心,以“语法为纲”,还是以“口语为纲”,历史上就一直是外语教学法战略的根本问题。以“言语中心论”代替“语言中心论”也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它是个老问题。古典语法翻译派早就认定,学习外语就是学习外语的单词和语法规则,这两方面会了就是掌握外语,说白了就是“外语教学等于语法加单词”,这是“语言中心论”的基本内容。“言语中心论”者认为,加强听说训练,能张开嘴讲外语就可应付未来教学工作,口语好就可胜任一切工作。“两论”都各自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把语言基本功训练与言语训练割裂开来,有人顾此失彼,把两者对立起来,因而不能把外语教学提高到相应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论乔姆斯基语法理论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姆斯基语法理论的产生有其思想文化理论背景,早期受笛卡尔影响最深,康德哲学对乔姆斯基语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乔姆斯基语法理论中的“生成能力”和“语法规则”是有同一性意义的。能力是规则的潜在形态,规则是能力的外在显现,并可表达为形式系统.语言使用者关于规则系统的基础知识即为能力。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形式犹康德的先天知性形式和“图式”,其人文精神在于揭示人类心智和思维特征的普遍性,进而可以把人定义为“语言符号的动物”。  相似文献   

7.
文字的产生从来就是人类学在线性进化学说中作为“文明”标志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古典知识体制中带有世界性认知的一个判断.文字体系的产生同时各有其理、各有其法,各有其踪.中国的文字形制世界惟一,需要特别的解释;“书画同源”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却成就了中国独有的文字学,需要特别的解释;任何文字都有相应的材料,惟中国的书写材料洋洋大观,需要特别解释.文化人类学或为此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8.
构式语法——现代语言学发展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在对语言的研究和理解方面从本质上不同于传统语法,它认为语言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研究语言必须将形式与意义紧密结合,企图构建起构式的网络;意义并非经由语言各部分推导得出,而是“所见即所得”。构式语法对许多传统语法未能解释的语言现象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解释,但其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语言的结构规律都是从语言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不能从逻辑的观点上离开现实的语言去谈语法,随意地解释语言现象,让语言反过去迎合主观规定的语法信条。语言事实是不能任意改变的。高名凯先生指出:“句法结构是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的格式。各种语言中的句法结构大体相同,不同的是句法结构的表现形式。表达句法结构的语法手段主要有词序、虚词、构形形态、语调等几种。有的语言通过词序和虚词来表达句法结构,有的则通过格的形式来表达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10.
“把”字有表示前置宾语的作用,“把”字句是“倒装句”、“变式句”。——初中《汉语》这样讲,一些语法论著也这样说,似乎已成定论。其实,这个提法有问题,值得商榷。 (一) 一个民族语言的语法体系只能有一种,但是,语法教学体系可以有几种。无论哪种语法教学体系,都必须反映这种语言的现实,符合这种语言的内部规律,必须便于人们学习和应  相似文献   

11.
构式语法为我们分析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解释了汉语中常见的双宾构式,并以三类特殊的双宾句,即固定表达类、倒装类和角色融合类为例探讨了构式语法的解释力,得出构式语法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既能分析典型的语言现象也能有效地解释语言中的边缘现象。  相似文献   

12.
句法学视角的语码转换研究关注两种语言在句内发生转换时两套语法规则的相互关系。Shana Poplack提出自由语素制约和对等制约两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法制约原则,但是其适用性和语码转换中的非对称性受到了批评。在人们对语码转换对称性的研究基础上,Myers Scotton提出了"主体语言框架"模式,但忽视了主体语言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Bhatt从优选论的角度解释语码转换现象标志着语码转换的句法研究愈加程式化。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什么样的语音表示什么样的语义,什么样的语法规则表示什么样的思想意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和统一的模式,它决定于一定社会集体的意志,决定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所形成不同语言的历史传统。汉语和藏语虽均属汉藏语系,但无论是语言、词汇,还是语法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化学分子式H_2O,汉语叫水,藏语“”。表示“成本的著作”这个意义,汉语叫“书”,藏语叫“”等。  相似文献   

14.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教学.现代汉语课程中文化教学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文化知识作为语言现象产生与存在的背景,二是把文化知识作为对语言现象阐释的诱因.相应的,前一种文化教学的方式可称之为“语言现象的文化背景描述”,后一种文化教学的方式可称之为“语言现象的文化诱因阐释”.根据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的安排,举例分析了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中文化教学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其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英语中的歧义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及语法三个层面。歧义会影响人们的成功交流,但也有广泛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研讨Fillmore & Kay的构块语法理论,尝试提出语言学研究的"同异律"--异中见同、同异互动、求同存异.我们认为,同异律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反映.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应当在观察其特殊性的基础上归纳其内在的普遍特征,然后用普通的语法规则对这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语言的本质、外语教学的特点等方面,还是从外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的培养的角度都说明了这一点。语言之所以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因为它的系统性,系统性表现在它有极强的规则性。语法规则是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得以成为语言的根本条件之一。在语法教学中,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学习层级理论为指导,对所学语法规则的概念、结构、用法有所认识的同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语境加以运用和比较。语法学习重在语言实践而不是语法本身,了解了语法知识并不足以进行真正的语言交际。语法运用的不恰当常常会严重束缚人们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句群,也叫“句组”、“语段”,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结构上相对独立、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按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表达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的语言单位.因此,国外一些语言学家也把它称之为“话语”、“话语语言”或“超句子统一体”.现代汉语语法对句群的研究起步较晚,从黎锦熙、刘世儒两位先生首先论述这一语法单位,迄今不过二十余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句群是运用语义上的逻辑联系与结构上的语法关系组合起来的最大一级语法单位,它一头联系着句子,一头联系着篇章,是介于句子与篇章之间的一种语言现象,在语言表达和运用上有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常把书法视为展开于空间、表现为静态、诉诸视觉的单一艺术.空间性、静止性、可视性,当然也可以说是书法艺术的特征,但这仅仅是外部特征,远不能解释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中各种复杂现象.书法是文字(汉字)书写的艺术.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是对中国文字审美特征的简明概括.中国文字意、音、形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综合性.笔者仅就鲁迅先生所说的“文字三美”,略论中国书法艺术的综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三、人与文化的建构(一)前文所描述的这一语言太极图是世界上诸多语言类型的共同运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笔者借用了索绪尔的两个著名概念:能指与所指,但用法与原始概念不同,索绪尔把“读音———书写符号”作为语词的能指,把语词的“概念”、“意义”作为所指,能指与所指结合,共同形成一个语词符号。笔者将这两个概念大而化之,把某一种语言类型(譬如汉语)的语言规则,即存在于此语言类型中的普遍的形式规律———语音与语言符号层面的二元对立规律看作“能指”。笔者认为这是纯粹的真正的“语言”,或可称之为“元语言”———第一级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