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股以接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正在中国兴起,其背景是国内政治氛围的改善和国际关于东亚伦理的讨论,内在原因是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及其普遍价值。新文化保守主义重在回答中西文化关系及其未来走向问题,出现了契合论、对治论、优越论三种类型。新文化保守主义在历史主题、主体心态、思想旨趣上有积极意义,而在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等方面存在突出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分析了近代文学社团南社的发展沿革、成员组成及南社研究的历史变迁,指出虽然作风传统的南社受到过新文化界的批评,但南社事实上是新文化的前驱,他们努力的成果成了新文化的基础,他们遭遇的困境作了新文化的前鉴——虽然这并非他们的本意。南社的文化保守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历程中对本民族内在“自我”的顽强守护,承担了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并非可以一笔抹杀。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关于新文化的重要论述,为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确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文化的理论体系,建立共产党执政时期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理论框架,以及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应坚持贯彻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主要有 :合规律与促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主旋律与多样化相辅成的原则 ;继承与创新相整合的原则 ;民族性与全球化相兼容的原则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相协调的原则 ;普及性与提高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兼顾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文章评析了新文化保守主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评价的片面性 ,阐释了新文化保守主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主张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7.
严复认为,要创建中国新文化体系,必须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寻求中西文化中可以相互融会贯通的、有生命力的思想文化因素,然后经过改造,产生新的文化.他在20世纪初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充分显示了其视野的开阔与见解的超前.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保守主义 ,是中国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重要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对此学术界既普遍关注又众说纷纭。那么 ,究竟应当如何界定新文化保守主义 ,新文化保守主义是如何形成的 ,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发展前景如何 ?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普及的重要历史阶段。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在完成自我建构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文化构建主体的思想转型,而且形成了以人民本位的服务理念为导向、通俗易懂的创作文本为特征和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为路径的大众化模式,深刻体现了延安时期新文化建构所涵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应该重视文化建设,如果忽视全面的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指导,如果以全盘西化来指导,只能建立资本主义文化,以新儒学来指导,则是通过改良道路建立资本主义文化。这已被历史证明是走不通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本身,更需要一种崭新的视野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派掀起了一个"非孝"高潮.一大批学者写了许多批判儒家孝思想的作品.他们通过还原孝的本义,揭露了儒家孝思想的实质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从而剖析了儒家孝思想的种种危害.  相似文献   

12.
作为镜像的“五四”新文化对沈从文的理想生命形态与人格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从文的新文化观是一种动态发展观,其依据则是从“五四”时期科学理性精神与现代病理意识所衍生出来的“健康”意识。“健康的文学”观念是对“五四”时期“人的文学”观念的继承与发挥。从“健康”出发,他提出了“工具重造”与“国家重造”的观念。他始终把改造国民性、重造民族国家的重任系于文学一端,这既彰显了其纯粹不凡之处,又体现了其思想的局限性。沈从文及其创作是“五四”新文化的产儿,它们本身又构成了新文化“历史建构”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时期实为新文化派集结之重要时段,其聚合中心则为民报社和章太炎,苏曼殊亦为早期新文化派之圈中人。该群体以文化民族主义为本根,将佛学、国粹、“摩罗”精神、无政府主义,熔成中西合璧之非理性主义话语体系。理性与非理性、艺术与科学、国学与西学,不断互动、冲突于此群体之中。新文化运动虽以“科学”与反叛传统著称,然浪漫精神与文化民族主义亦为其强大动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期,面对外辱内患,无数先贤以复兴中华为己任。文化复兴是继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国人自强的文化思考,体现为复古、西化、调和三种路径,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尝试。加深这一研究,正本溯源,既是深化新文化研究的题中之义,也是对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与启示。论文以辜鸿铭、胡适、梅光迪、陈序经、梁漱溟等先贤的文化复兴思考为中心,分析考量其文化建设的路径与多种可能,并思考对当下的启示,认为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化复兴既要遵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要坚守自身文化的本色,方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彰显自身的话语与独特,一国之立必有其独特文明方为可贵。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功能越来越明显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这就对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加工 ,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1] ( P854 ) ,在继承、发扬、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后现代语境下通过对徽州人地关系解读产生了一种"影视"重构,这便是我们认识徽州文化的第二条途径。基于新文化地理学的徽州地域文化经济初步解读,我们该如何反思徽学研究?伴随着徽州的行政区划变迁,徽商兴起是以独特的徽州自然与人文地理作为基础。徽商生存机制主要表现在:经商是徽人在客观环境中的生存选择;以商养士,以士促商;产生大量的徽商买办与传统士绅;以居家型徽州女子作"牺牲"等。徽商的影视再现是徽州文化的现代重构。对徽学研究进行反思:第一,徽学研究离不开徽州文书的深度搜集和整理;第二,择取重点,以小见大,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第三,提倡多学科性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后现代语境下通过对徽州人地关系解读产生了一种"影视"重构,徽商兴起是以独特的徽州自然与人文地理作为基础。徽商生存机制主要表现在:经商是徽人在客观环境中的生存选择;以商养士,以士促商;产生大量的徽商买办与传统士绅;广结善缘,"立体"交往;以居家型徽州女子作"牺牲";乃至在社会经历剧烈变革时期,徽商心理终结。以此认为,徽商的影视再现是徽州文化的现代重构。文章最后对徽学研究进行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8.
有效地建设中国新文化系统,必须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区分文化的不同层次,正确对待文化有机论、抽象继承等,科学区分并处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体用不二,进行有机综合及大力创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总结“古今中西”之争 ,选择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互补 ,注意对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发掘和批判继承 ,在文化上的可喜创获不仅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而且为新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