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的调整     
比喻是古往今来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格之一。比喻也和其他修辞格一样,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并不是很容易的。有经验的作家运用比喻也跟运用其他修辞手法一样,总是十分认真严肃的,在某一具体的情境中用不用比喻好,用哪个喻体好,他们都反复考虑,精心选择,认真调整,从不掉以轻心,作家的改笔有不少就是这种选择和调整的记录。一、比喻的增添 1.原句:太阳没出满天韶,崔二爷从后门溜跑了。(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第二部,见1946年9月23日《解放日报》) 改句:朝霞满天似火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具体实例从六个方面分析鉴赏《围城》比喻特色:一、以虚喻实;二、远距殊异设喻;三、书卷气;四、铺垫与点拨;五、喻中有喻;六、多格合用。有人统计过《围城》中共用了七百多条比喻,可以说《围城》中的比喻俯拾皆是。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比喻非但没有让读者产生重复、累赘之感,反而显现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比喻是形成《围城》幽默讽刺风格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围城》比喻手法的新颖独特源于作者的聪慧与渊博,源于作者对比喻精髓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手段,真正懂得语言艺术的作家,向来都很重视比喻的运用。纵观古今,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精彩的比喻象一朵朵璀灿的浪花,随手可掬。它们具体生动、活泼优美,为瑰丽多彩的文学画廊增添了不少光和色。沈从文作品中(下简称“沈文”)的比喻,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行家笔下的比喻,最讲究新颖奇特、贴切精当,可以说,新颖贴切是运用比喻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探索作家用喻的特色时,应超乎这一基本要求,找出他们的独到之处来,只有这样,“特色才成”。其为特色那么,沈文用喻有什么特色呢?下面,笔者试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论“抽象式比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修辞学著作中比喻的定义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过去那种把比喻规定为用具体、熟知、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描绘和说明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或道理的说法有悖语言事实。文章用大量的语言材料论证了“抽象式比喻”的存在,对此种比喻进行了分类,并从思维科学、语言模糊性和文学形象再创造性等三方面论述了它们存在的条件。文章还把“具体式比喻”和“抽象式比喻”的不同的修辞作用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抽象式比喻”重在其联想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德国语言学家F .M .Muller曾说过 ,比喻是一门艺术 ,比喻是人类语言中最有力的手段。没有比喻 ,语言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一般而言 ,比喻有三种成分 :一是需要描写刻画的事物 ,称为本体 ;二是用作比喻的事物 ,称为喻体 ;三是比喻词。汉语的比喻大体上可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而英语中的比喻主要是Simile(明喻 )和Metaphor(隐喻 )。这里仅就英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喻体及其翻译作一简要的分析。喻体 ,又称比喻形象。在两种语言中可用作喻体的事物是灵活多样的。冥冥大千中的万事万物 ,从山川河流到风雨雷电 ,从…  相似文献   

6.
《周易》经文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它的一大特色是常用比喻来说明事理的吉凶变化。《周易》中所用的比喻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周易》中的比喻往往没有被比喻的具体对象,因而具有高度的适用性,可以成为许多事物的概括与抽象,这样的比喻实际上是一些富于哲理性的格言。如《豫·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这是比喻坚  相似文献   

7.
比喻意象是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来描述和喻指抽象的或不易把握的概念,使之形象化。在英语和汉语中,成语、谚语和俗语等常常借助于比喻意象。比喻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是通过类比联想,这种联想无疑受到各自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民族心态等文化因素的制约。通过对英汉比喻意象差异的比较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这些比喻意象的本身,而且还可以不断地开拓我们的视野去关注反映英美民族个性和历史特性的精神积淀,也就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中了解到无穷的、无限丰富的外部世界,进而深刻地了解英汉比喻  相似文献   

8.
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或简称为辞式、辞格。它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技巧所形成的凝固的形式,是修辞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彝族人民经过长期语言实践,所形成的辞式是丰富多采的。本文拟对其中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照、衬托等六种辞式进行初探。谬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比喻 (一)比喻的作用和分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叫做比喻。 比喻里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相似文献   

9.
比喻又叫譬喻或打比方,是语言中运用 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的显著特点是用具体的事物、简明的事理 来作比方,说明抽象的事物和深奥的道理。 比喻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具有 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般说来,比喻和非比喻的句子是容易 分辨的,特别是明喻和暗喻,因为它们的本 体、喻体和比喻词语是明明白白地摆在字面 上的。例如:  相似文献   

10.
联合比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只提“几个”)比喻结合在一起使用,而且二者之间要有一定的意义联系。如 (1)幻想是驰骋四方的马蹄, 正冲破那些陈腐观念的障碍。 (《诗刊》80年第8期第25页)面我们用a代表本体,b代表喻体,n代表出现单个比喻的数量,就可得出这类比喻的公式: a_1b_1+a_2b_2+……a_mb_m 从理论上来说,n的数量可以是无限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则视需要而定,一般  相似文献   

11.
主心骨:比喻可以依靠的人;硬骨头:比喻刚强不屈的人:软骨头:比喻没有气节的人;急先锋:比喻积极带头的人;顺风耳:比喻消息灵通的人;长舌妇:比喻搬弄是非的人;近视眼:比喻目光短浅的人;丑八怪:比喻长相很丑的人; .磷"替死鬼:七匕喻榨(止动取别人血汗的人:害人精:比喻危害人民的人;窝囊谕n面砂愚印喻怯懦(qi。。u6)无能的人;乡巴佬;比喻没见过世面的人;飞毛腿:比喻跑得飞快的人;智多星:比喻计谋很多的人。* .-…人的喻称种种~~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诗歌善用比喻艺术。其诗歌的比喻,具有广泛性——不受时空限制,不受题材拘牵,亦不受体裁束缚;同时,又形式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曲喻、讽喻,也有博喻、联合比喻等;苏诗的比喻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准确贴切、恰到好处,真实亲切、具体生动,新颖奇特、变化多端,幽默诙谐、精警深刻。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英语中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段。除明喻(simile)外,比喻中用得最多的是隐喻(melaphor)。例如:“As dam builders,Americans are a nationof beavers.”--Thomas Y·Canby这句中看beavers用作隐喻义,指工作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人。beavers的字面义是一种牙齿锐利、善于筑坝的哺乳动物—河狸。联想是隐喻的心理基础。由于汉英两种  相似文献   

14.
汉藏两种语言中的比喻是源远流长、运用广泛、形式多样的传统修辞手法之一。 汉语辞学界认为,比喻最早见于《论语》和《诗经》,且多半是用物比喻,主要用来描绘形象,或用具体的物来喻抽象的事理。如《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里先指出了本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一做人的哲理,然后用客观存在的事物“大车无辊,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作比喻,来说明其中的道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辞格,是以此喻彼的手段。比喻包括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换喻(metonymy)和提喻(synecdoche)等。其鲜明、生动、有力的特征说明它并不是单纯的文体的点缀物,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比喻的产生是为了表达自发的感情,比喻扩大了语言表达感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比喻和比拟常常连用,通常是比喻在前,比拟在后,如:“我的意识忽然化作一缕轻云,飞出窗外;飘得老远老远……”(蒋子龙《收审记》,《花城》1986年5期)“意识化作轻云”是暗喻,而后面的“飞”“飘”则是把抽象的“意识”当作能飞能飘的具体事物来写,运用的是比拟中的拟物手法。例中比喻的管界只到“轻云”处为止,这一部分完全可以独立出来;自“飞出”以后当属比拟的范围,因此这类修辞现象是比喻和比拟两类辞格的连用。为了讨论的方便,下面我们将这类修辞现象简称为喻拟连用,并将其中比喻本体记为A,喻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说明道理,或用具体的事物喻抽象的事物,或以特殊的事物来比一般的事物,从而把平淡的事物说得鲜明生动,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形象,具体的事物充满情趣,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果学生在写作当中注意运用比喻,就能增强文章的语言美,意趣美、体现创新能力,让读者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18.
0.对英语比喻的研究.人们常着眼于本体(tenor)和喻体(vehicle).而对比喻延伸部分的研究尚欠不足。本文拟就比喻延伸部分的特征、结构方式作一些探讨。 1.0 比喻的延伸部分(或称作延伸体)是指比喻中受喻体制约、支配,通过对喻体的描述来进一步说明本体的部分。例如:  相似文献   

19.
试谈比喻的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喻的构成,通常认为包括三个部分:(一)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喻体,即作比的事物;(三)喻词,即居于本体、喻体之间,表示二者关系的词语,如象、似、仿佛、宛如、譬如、是等。但我们在对比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只把比喻分为本体、喻体、喻词是不够的,比喻除了这三种基本成分之外,往往还有其它成分。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象一般。(鲁迅:《故乡》) ②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我们的某些同志却象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  相似文献   

20.
一般修辞著述把借代分为特征代、性质代、部分代等。然而在诸多类别里,还有一种特殊借代,在具体语境中,在借代辞的前边或后边有相应的比喻存在。是以比喻为媒介,或者在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借代,就是说借助比喻的帮助,并使喻体成为比喻本体的特征或性质,从而作为借体出现。我们把这类借代叫做借助比喻的借代,可简称为借比代。借比代,在具体语境里,人们早就有所认识。比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