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玮 《求是学刊》2002,29(3):104-109
作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孕育出的伟大作家 ,曹雪芹不可能脱离其文化土壤 ,必然受到传统思想和文化习俗的制约。这样在《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贵族少妇形象的塑造上 ,就呈现出对儒家传统妇德观的承传情况。具体地说 ,这些贵族少妇在事夫之德、去妒之德、守节之德等方面 ,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对儒家传统妇德观念的恪守与张扬 ,对此 ,作家多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李仲立 《社科纵横》2005,20(3):108-109
中国的礼乐由来以久,然其兴盛则始于西周时期。周人礼乐文化的兴盛得力于周公却集中表现在“德”。本文通过对周礼的实质,礼达而分定的探讨,详细阐述该观点。  相似文献   

3.
张继军 《求是学刊》2006,33(6):38-42
善恶是道德评价体系的基本尺度,中国传统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在殷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当中还缺乏一个现实的理性基础,其形成应始于殷末周初。在西周初年,虽然善、恶作为一对范畴,甚至是作为描述价值取向的单个概念还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善”和“恶”的观念已经开始应用于政治生活、祭祀活动、农业生产和人格评价等方面了,构成了当时社会价值评判的内在标准。  相似文献   

4.
庄国瑞 《浙江学刊》2022,(5):155-164
中国古代诗人谈论“前身”,从其身份与文学言说的角度看似乎凭空虚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实则是一种“心理暗示”现象。它与个人在生存环境中所进行的自我建构直接相关。清末民初诗人易顺鼎对“前身”的追溯在诗人群体中颇具代表性:他自言有七世前身,但所关注的核心人物是明代才子张灵。易顺鼎因对前身之说确信不疑,由此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行为及创作上受到张灵名士狂诞之气、脱俗之深情两方面的影响较大。从长时段角度整体观察中国古代诗人世界,将各种追溯“前身”的言论汇集考察,可以发现诗人追溯“前身”的观念与神话、传说、佛教文化影响均有关系,且受佛教观念影响更为显著,唐宋以后较为普遍地表现于诗人的创作中,可以说是诗人世界中一种特殊的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5.
唐君毅(1909—1978)乃现代新儒家之重镇。他特重文化哲学的重建。他的1 文化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德自我”即“道德理性”。他在抗战末期出版《道德自我 之建立》时即已确立这一中心观念,在50年代末出版的文化哲学著作《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更进一步阐发了这一观念。他将人类一切文化活动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视文化活动及其成果为道德自我分殊的表现。他指出:“一切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存在,皆依于一道德自我,为之支持。一切文化活动,皆不自觉的,或超自觉的,表现一道德价值。道德自我是一,是本,是涵摄一切文化理想的。…  相似文献   

6.
韩伟 《唐都学刊》2013,29(5):23-28
“报”是中国民间习惯法的一个效力来源。“报”之效力可分为两种:一是正面的互惠之报,它维系了互助、互利的诸多习惯法的效力;二是“报应”、报复之报,它形成了某种现实的或心理的压力,同样赋予习惯法以效力。“报”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及其对民间习惯法的效力保障,对于当代社会的法律秩序塑造,亦不乏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数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一般而言无非用于记录、计算,然而置之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万顷之陂,它所蕴含的意义便由此超“凡”入“圣”。古人视其“先天地而己存,后天地而己立”,用之万方,规矩人事,建构了一系列文化语汇。透过数字本身来观察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折射与反馈的是先民的宇宙意识,同时又自然而然地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约定俗成,成为华夏民族根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丁华 《社会》2002,(10):16-19
何谓面子对于面子的定义 ,不少学者认为面子是中国人重要的心理特征 ,可作为研究中国人心理及行为的切入点 ,这些心理性的分析对于理解中国人的行为 ,揭示其特有的文化现象而言是很有价值的。但本文不是分析面子的心理基础和产生过程 ,而是尝试解析面子的社会性特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 ,以及由此产生的“面子问题”。面子的社会性特征意指面子的产生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 ,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它代表了一种社会关系 ,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 ,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也就无所谓面子的存在。换言之 ,面子不仅是…  相似文献   

9.
论中华文化的一体多样性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检省之维度 ,讨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历史 ,以阐论当代现实中民族问题之解决与追溯民族文化特性的关系。作者认为 ,从学术思想的视角 ,回顾中华民族注重团结和凝聚力的历史传统 ,了解与此有关的诸种观念 ,对学术问题进行必要的辨析 ,对于加强中华民族自身的凝聚力和团结大有裨益。作者指出 ,对“民族”、“族群”、“种族”和“国家”等概念在中国和西方不同的学术框架和话语系统中进行分别论述十分重要 ;了解这些概念的中学涵义 ,对于从欧美学术中心论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而客观、正确地看待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文化问题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于欣 《社科纵横》2005,20(2):138-140
《吕氏春秋》关于“德”的思想上承先秦,下启秦汉,其内涵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等诸多层面:作为现实事物之运行规律及特性和体现自然之道的理想人生境界的哲学层面上的德;作为仁、义、公、信、忠、孝等道德品性之总称的伦理层面上的德;作为治国方略,“为天下国家莫如以德”的政治层面上的德。这对于我们把握中国古代“德”范畴的演进历程和借鉴其以德治国的思想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价值的客体化,按其本性是通过主体创造来实现的。价值概念在逻辑上与客体化处于一个座标系中,但二者并不互等、互为通约,客体化与价值关系有如言语与语言的关系,即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价值系统是价值对象的内在方面,它可分为诸多子系统,但其中最根本的是观念系统与行为系统。观念系统即价值观念形态总和,而行为系统则为实现价值系统的活的内在机制。价值系统与价值观念有同有异,与一般观念亦有差别。无论观念系统或行为系统无一不以求真、求善、求美为其鹄的。人的观念和行为,实际上是按照真善美、为了真善美、达到真善美的状态和过程,而这种过程的外化则为文化,于是,作为人的本质对象化的价值与文化便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2.
陈家桢 《学术交流》2002,1(2):120-123
残忍意识的出现和存在,除了政治的因素之外,还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反映。残忍意识表现为残忍行为,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其实假说地狱中的各种酷刑多源自人间的暴虐行为,反过来又在现实中产生副作用。贞节观与因果报应现念合流,可以共同起到精神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精神是研究我国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渐染下,古典戏曲的悲剧精神带着深刻的伦理道德烙印。在伦理道德的规约下,悲剧人物以“忍耐”为特征,悲剧冲突因此被消解、淡化,悲剧的结局也充满“团圆之趣”。悲剧精神使中国的悲剧带有了独特的艺术品格,在世界的悲剧文化中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14.
陆凤贤  丘国新 《社科纵横》2009,24(4):137-139
叶剑英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立功、立言、立德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经世致用的人世作风、广集资料的治学之功、独立思考的思维品格、厚今薄古的史学传统四个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在叶剑英身上所留下的深刻烙印和叶剑英对中国传统治学方法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5.
何萍 《求是学刊》2007,34(3):25-31
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哲学传统,这种文化哲学传统是对维科文化哲学的批判继承。在继承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文化哲学的范式,把实践看作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从人的文化性和生物性的统一上说明人的文化创造是如何可能的,把人的历史创造、人的发展看作是不断克服自身的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的过程;在批判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工业阐发人的理性,并以此作为人的文化创造的感性基础,把近代哲学的抽象的理性改造为人的现实的批判的活动,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哲学品格。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这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品格中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的工业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6.
所谓文化力,就是文化生命力所在,亦即文化不是作为客体(对象)方式存在,而足作为上体方式存在。我们需要新的文化自觉和新的文化自信。全球化有两方面:一是国际化,二是世界化。全球化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开发利用国际文化资源重塑中国文化和开发利用中国文化资源重塑世界文化的双重性任务。同时,全球化的这种双重性还决定了跨文化的双重性。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文化发展战略的根据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理论思维是创造概念的思维,因此是创造性思维。若以此来考察新时期文艺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不难发现还没有完全超越传统的消费性的“理论思维”品格。其主要表现为“自我消解式”、“经典诠释式”、“定点爆破式”、“主观认同式”四种消费性理论思维形式。这种消费性思维品格阻碍着文艺学建设的发展。它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弱点及其影响下的文艺理论传统的产物,是与人类创造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特点相悖的。因此,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大厦的前提及突破口是铸造富有概念创造的理论思维品格。  相似文献   

18.
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文化哲学角度看,日常生活是个体生活实践,是人的本真存在的自在自发的存在方式和对象化形式,是人类存在之“根”。日常生活有四个基本层次:日常生存世界、日常交往世界、日常组织世界和日常观念世界。非日常生活指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的自为自觉的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和对象化形式,是人类存在之“叶”。非日常生活也分四个基本层次:非日常生存世界、非日常交往世界、非日常组织世界和非日常观念世界。日常的非日常化即日常生活的自觉化;而非日常的日常化指非日常生活的人道化。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对立统一,即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是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的目标。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在现实文化层面表现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研究】关于文化学研究的通信冲突与融合 一一西学东渐片论社会文化当议论文化学说评价之价值观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现状的宏观思考论远古神话的文化意义与研究方法试论文化人类学与训话学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文化机制当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人的现代化觉醒与蜕变 一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思考论传统何新本刊编料部1.58陆立德许苏民郑本法刘敏中吴琦幸许金声黎民邹广文1。412。42。132。203。43。134。44。154。23伟新刘何 陈晓明5.4刘春建寇家宜5.10 【生活方式研究】历史感、现代观念与世界意识 一一关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立德树人”与“以文化人”之间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及大学“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想与实践效果之间的鸿沟,都需要对大学“立德树人”进行文化省思,需要以文化“观”教育,以教育文化“读”教育现象,以文化逻辑解读教育价值.以是观之,当代大学教育存在“虚无的”教学文化、“自在的”课程文化和“钝化的”教师文化等问题,应建构“充盈的”教学文化、“自觉的”课程文化、“激扬的”教师文化,以为“立德树人”创设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