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唐未、五代以来,曾一度建立过强大政权的吐蕃日渐衰落了。居于西藏本土的吐蕃各部分崩离析,居于河陇地区的吐蕃部落更是“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①,散处在黄河、泾、渭二水上游及湟、洮、岷江等流域。诚如邵伯温所言:“吐蕃在唐最盛,至本朝始衰。今河、秦、邈川、青唐、洮岷以至阶、利、文、政、绵、茂、黎、移州夷人,皆其遗种”②,自“仪、威、泾、原、环.庆及镇戎、秦州暨于灵、夏皆有之”③。因此吐蕃部族散居的地域辽阔,人数众多,仅“居秦、  相似文献   

2.
《诗经·大雅·凫鹥》首句“泾”字,传本《郑笺》谓“水名”.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该“泾”字与篇中“沙、渚、潨、亹一例”,今本《郑笺》“水名”为“水中”之误.本文依《诗经》及《周易》的书法体例,证实段说不误.或据误本《笺》语谓“泾为豳地之川,公刘国豳,故即所见以入咏”,断《凫鹥》为公刘时诗,恐难为的论.  相似文献   

3.
咸阳原夹处泾、渭之间,原头起于泾渭相会处,愈向西去,原势愈高。原上平坦开阔,土层深厚,道路辐辏,良田万顷,是渭河以北建立都邑的理想所在,秦咸阳就是倚原面水修建起来的著名都城。  相似文献   

4.
《史记·秦本记》在追述秦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后发表了一番重要的讲话,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这个“昔周邑”虽然出现在《秦本记》里,对于研究秦的历史至关重要,但它却需要在周文化的研究中探讨其文化属性和地理区域,从而弄清秦文公徙都汧渭之会这个历史悬案的史料依据和历史背景。我们知道,周的都城有岐周、宗周和成周,这三个西周的邑城都很明确,它们分别是岐山和扶风交界处的周原、长安区的沣镐地区和河南洛阳,与《史记·秦本记》中的“昔周邑”没有什么联系。那么这个…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岳阳楼记》一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宗谅之托而写的,但对滕的求记书却一直缺乏应有的探讨。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岳阳楼记》,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滕宗谅,字子京,北宋河南人。他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也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参加者。庆历二年,他在担任泾州知州时,泾原路副都部署葛怀敏在定川寨被西夏元昊击败,西夏兵乘胜直抵渭州,泾州危急。滕宗谅为安定人心,曾动用公钱武装农民,犒赏士兵、抚恤战死者家属。这本是临变应急的必要措施,但后来却被不满新政的保守派奏劾为枉费  相似文献   

6.
“浊上变去”是指全浊声母(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诸母)字由上声变为去声。这一语音现象的演变,在十三、四纪的普通话(所谓古官话)里就已经彻底完成,今日的北方话各方言的语音里大致都是如此。“浊上变去”语音现象的演变,牵涉到汉语语音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也牵涉到汉语特有的声调的变化问题。因此探讨“浊上变去”的来源,探讨这一演变的历史形态,以及变化的原由对于汉语音韵史的研究,及认识  相似文献   

7.
五十年代,徐中舒先生曾提出高地农业与低地农业的界说,认为古中国的农业首先是从泾、渭、汾、沁、河、洛流域的黄土高原及围绕着泰山的河谷丘陵高地发展起来的,而两高地之间,以古兖州为中心,则是上游河流挟带黄土泥沙、逐日流入而形成的沉积区。这里地势低下,遍布沮洳薮泽,灌莽丛生。最初只适宜于鸟兽鱼鳖的繁殖生息,并不利于人类居住。后  相似文献   

8.
从《韩诗外传》所塑造的历史群像图及孔子形象来看,《韩诗外传》的历史构造重在传承儒家的诗教义理,而不在于历史史事的真实。通过这种历史构造,韩婴打通诗与史,塑造历史人物形象,传承儒家诗教义理,体现了韩派今文诗学传承诗事的特点。而这种历史构造的有效性在于:其一,《诗经》自身就有很多美君子之德的诗歌以及叙述周朝开国君王的史诗等,这为诗教的发挥准备了最为基本的素材。其二,诗文的朦胧性、灵活性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比类引申空间。其三,诗教的精神在于通过诗或者诗句“兴起”,领会到儒家的义理,《韩诗外传》可以说是韩婴由诗句“兴起”儒家义理后的一种构造,其有效性奠基在其能真正自反,“兴起”儒家的义理。  相似文献   

9.
人的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但用历史的眼光看,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并非那么渭泾分明,一个时期的物质生活方式总是反映着当时的文化发展水平。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中,书本上以及影剧院、音乐厅里,而要让文化建设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扩大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覆盖面。扩大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覆盖面,增强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全面取代封建文化的需要,除了要求搞好教育事业和文艺事业外,还应抓好两个方面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李磊 《学术月刊》2023,(3):177-186
勃勃的历史叙事自龙昇(407—413)、凤翔(413—418)年间以来具有一贯性,并非是真兴年间(419—425)国史编撰的结果。勃勃将“大禹之后”的历史认同与“北迁幽朔”的地域认同联结在一起,塑造出与殷周秦汉魏晋并存的“夏后—幽朔”历史脉络,并将二者时间上的并存具象为幽朔与雍豫的空间对立。勃勃借《史记》所述戎夷荒服之“泾北”与岭北在空间上的一致性,以“夏后—幽朔”的历史叙事凝聚人心。又将统万城与岭北与“北迁幽朔”的历史叙事相关联,通过都城建设,赋予其政权超越周汉魏晋的正统性。进占关中后,赫连夏形成了“北京”与“南台”的并立之局,而勃勃仍秉持幽朔与雍豫相对立的史观。二元政治地理格局不仅演化出真兴六年的太子赫连璝之乱,而且削弱了应对北魏等外部势力挑战的能力,与赫连夏的覆亡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新石器中期,在黄河上游地区指仰韶文化时期。在甘肃地区,尤其在甘肃东部地区的泾、渭流域和西汉水流域,分布有相当数量的仰韶文化遗址。在仰韶文化之前,有旧石器中晚期遗存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在仰韶文化之后,有新石器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和铜石并用时期的齐家文化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涉及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仰韶文化在甘肃地区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日本国会发表的重要演说中,曾经提到唐代的陆贽。耀邦同志说:“中国唐代一位大政治家陆贽说过:‘吝少失多,廉贾不处。溺近迷远,中人所非。’”短短两句话,表现了陆贽全局在胸、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魄力。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十八岁中进士,历任华州郑县尉、渭南县主簿、监察御史。德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随德宗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当时机务浩繁,每日诏书数百,“贽挥翰起草,思如泉注,初若不经思虑,既成之后,莫不曲尽事情,中于机会”。后累迁谏  相似文献   

13.
黄河自龙门出山陕峡谷后,河谷骤然展宽,临猗县吴王渡至潼关一段河道,左右分别为涑河和洛、渭下游谷地,地势更为开阔。历史上黄河在此经常左右摆动,往往造成“鬼无墓,人无庐,百万田产了无余”的悲惨景象,沿岸居民饱受其灾。近代水文资料表明,黄河西徙,时或夺洛水下游与渭水相会,洛水即直接东入黄河;黄河东偏之后,洛水则将复归渭水。因而,探明河洛渭汇流关系的历史变迁过程,就可以揭示该段黄河河道徙移变化的基本情况,为沿岸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汉学家色雷士·李称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神秘人物。”美籍华人学者李绍崑在其著作《墨子:伟大的教育家》一书中说墨子“他的生辰不祥,国籍和出生地也不确定,”此乃实情,决非泛泛之论。今偶读水渭松先生之《墨子导读》一书,见“墨子姓墨氏已毋庸置疑”及“墨子名‘马’还是名‘翟’的问题,实在是很清楚的”云云,颇有异议,遂作此文,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15.
牡丹是世界名花。贵为“花中之王”。“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形容当时首都长安牡丹怒放时,万人空巷,震撼京城的著名诗句。真实地记录了牡丹在中国生长的悠久历史和花开时节的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6.
付骁 《天府新论》2020,(6):122-127
“如画”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如画的诗句再现的对象是趋于静止的风景,读者想象中的形象诉诸直觉,没有象征含义,也不涉逻辑,决定了“如画”批评的审美本质。批评家用“如画”评点诗句意味着强调画意之美,从而淡化了以意义和联系为特征的意识形态属性,从现代视角看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批评。清代方东树将诗句有无画意作为批评标准,而王国维将“如画”提升为具有规定性的文学法则,即诗人须营造趋于静止的画面感。“如画”奠定了中国文学审美论的理论基础,中国历代批评家与国外的巴托、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布罗夫等批评家用各自的理论语言,共同揭示了这一关于文学和现实关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7.
全一册,民国十五年油印本。绩溪胡景编辑,景硒字在渭,休宁县万安师范教员,好读书,工吟咏,常留意于故乡人物与历史,广为搜辑太平军扰徽时各家文集、笔记及其他著作,汇为一帙,名之“徽难哀者”。视为徽州之一种痛史可也,视为太平天国之一种野史亦可。  相似文献   

18.
“夸父逐日”是我国古代的著名神话之一,见之于《山海经》。 一、《山海经·大荒北经》: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影),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二、《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相似文献   

19.
妈祖是民间传说的海上守护女神,近年来海峡两岸掀起了研究妈祖的热潮。今年正值妈祖诞辰1030周年。4月21日至25日在其故乡福建省莆田市举行了首届“妈祖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台湾代表应邀参加。以大陆妈祖出生地莆田渭州岛为主干,台湾北港朝天宫为主祭,通过“认祖归宗”,重温“故国梦”,寻找“乡土情”不仅把“妈祖研究”推向高潮也为祖国统一从历史文化方面做了一次舆论准备。在人类历史上有“现实的神话”希腊海神“波赛敦”有“神话的现实”中国海神妈祖;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而后者有更亲切的现实感与历史感。而妈祖作为正义、善良、美好的化身,所涵蕴的精神力量已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妈祖文化”说和“妈祖信仰民结”论,正在使“妈祖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本刊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现特开专栏,发表部分会议论文,以表我们对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之热情以期推动“妈祖研究”之进展。  相似文献   

20.
“杨花飞入囚人眼, 始觉冥司亦有春。”这是明代杰出的法家思想家李贽写于狱中的慷慨激愤的诗句。它抒发了这位法家战士不怕坐牢、不怕杀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洋溢着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李贽是因反封建礼教被反动派诬为“异端之尤”,因“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等罪名迫害致死的。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李贽反封建思想的特点,总结李贽批孔反儒和当时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封建社会晚期儒法斗争的实质,更好地开展批林批孔斗争,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