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婚姻从毫无限制的两性关系发展到群婚制,再由群婚制发展到血缘群婚和亚血缘群婚,然后进入到对偶婚。这些表明,人类婚姻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由近血缘婚到远血缘婚的转变。正是这种血缘婚姻的变化,使毫无限制的两性关系发展为婚姻关系。而婚姻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限制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小、婚姻的离异性越来越难和婚姻的牢固性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达到婚姻的范围局限于一男一女。哈萨克族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目前还比较缺乏有关群婚、血缘、亚血缘家庭的资料。不过在哈萨克族的诸部落中,至今仍然有以妇女名字命名的部落。例如,克孜依部落,“克孜”在哈语中为“姑娘”之意,这很可能就是对偶婚时期母权制的残余,同时也在一  相似文献   

2.
《诗经》有赘婚和弃夫现象的描写和反映:赘婚是一种男“嫁”女的婚姻形态,是远古母权制时代的野蛮婚俗———对偶婚的遗迹;在赘婚家庭中,女子居于支配地位,“弃夫”现象几乎成为当时一种常见的婚姻现象而不足为怪。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不是象有些学者说的那样是从来如此的,它有个发展过程。这自1861年德国人巴霍芬的《母权论》一书出版,特别是1877年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来之后,已经是确实无疑的了。人类社会的婚姻形式,除了荒古时代的杂乱性交之外,基本上是循着四种形态发展过来的,即:一、血缘婚制;二、蒙昧时代的群婚制;三、野蛮时代的对偶婚制;四、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各民族的五花八门的婚姻上的“奇风异俗”,基本上都是从这四种形态的婚姻制度中变异出来的。婚姻制度在一时代中也决不是纯粹的、单一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对偶婚     
本文认为,学术界关于对偶婚的说法不一致是导源于摩尔根有关论述的矛盾和混乱。恩格斯克服了摩尔根的矛盾和混乱。他的论述应成为我们讨论的依据。对偶婚作为一种个体婚制,在原则上是否定“多夫多妻”的,它具有个体性和独占性,从而与群婚制相异。同时,对偶婚作为个体婚制的第一种形态,以其夫妻关系的不牢固、双方可以轻易离异而与一夫一妻制相区别。正是由于对偶婚的个体性和独占性,父权制才得以逐渐萌生和发展,从夫居的父系对偶家庭是母系对偶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形式。至于对偶婚阶段中所存在的群婚制的残余,不应看作是对偶婚制的本身特征,而必须加以明确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正> 大约从舜禹启时代开始,我国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从母权制氏族社会向父权制氏族社会过渡。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此后,社会形态、风俗习惯等,均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历史上这种由母权向父权转变前后的不同制度、习俗,业已为大量的考古资料所证实。如反映母系社会的仰韶文化中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塞、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华阴横陈村等地,都比较盛行男女分别集体埋葬的制度,这是母系制普那鲁亚婚的体现;而其随葬品的数量,女性的较男性的为多,这又是母系社会妇女地位崇高的一种反映。而到了反映父系社会的大汶口中晚期,已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仰韶文化的墓葬制度。这里已出现了以男性为主的成年男女合葬墓,说明父系制一夫一妻家庭婚姻已基本确立。其随葬品,男性的多于女性的,而其位置又由男性居中、女性小孩偏侧。这些也明显地表明了男女合葬墓中的主体是男性,女性已退居于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6.
陈位志 《学术论坛》2012,35(7):10-14,20
从生产力出发并以生产方式为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划分时代的根本方法 ,也是马克思时代观的要义所在。在马克思时代观的指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需要从时代构成的经济基础来认识时代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时代运行机理来认识时代发展的具体动力、从世界历史和全球体系来认识时代发展的中心问题,而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与生产方式的变革紧密相连。生产力是时代发展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从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方式的演变到社会生活的变迁,在此基础上认识时代发展的根本动力、具体动力和中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五、甘宁地区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和社会组织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居主导的地位,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日渐增多,男子逐渐在经济、社会上取得了支配权。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家庭转化,母权制自然地过渡到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开始出现,发展起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  父系氏族公社距今五千年左右,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在甘宁地区大量发现,有的已经科学发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相似文献   

8.
易思平 《北方论丛》2002,4(6):75-79
<诗经>有不少远古不文明婚俗的反映:以女方为支配的赘婚,以男子为中心的媵妾婚,前者造成了<诗经>时代独特的弃夫现象,后者更造成了当时大量存在的弃妇现象;此外,还有兄弟共妻制、多夫多妻制、收继制等婚姻形式.所有这些都是远古蒙昧、野蛮时代遗留下来的群婚与对偶婚的习俗.以此可见,<诗经>时代是一个婚姻状况混乱、婚恋比较自由的特殊时代.  相似文献   

9.
论祖先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祖先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杨正权祖先崇拜是继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之后被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所虔诚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其产生的年代大约在母系社会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代,即群婚制向对偶婚转化的时代。其产生的理论基础是“灵魂不死论”。西南各少数民族认为万事万物...  相似文献   

10.
本刊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发表了程德祺同志的《试论对偶婚》。这篇文章认为,对偶婚作为一种个体婚制,在原则上是否定“多夫多妻”的,它具有个体性和独占性。现在,我们发表秋浦同志的文章,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讨论。秋浦同志认为,对偶婚是处于群婚和一夫一妻婚之间的婚姻形态,它保留有若干群婚的残余,又孕育了某些个体婚的因素。我们既不能把保留有若干群婚残余的对偶婚说成就是群婚,也不能把孕育了某些个体婚因素的对偶婚说成就是个体婚。对偶婚部分地带有个体化,具有若干个体婚的特点,并不等同于个体性质,更不能由此而引伸出独占性质,因为无论是个体性质或独占性质,都是一夫一妻婚所具有的明确特征,两者是不能加以混淆的。如果把对偶婚放到实际生活中加以检验,那么永宁纳西族中所保留的“阿注”婚姻,最雄辩不过地向我们证明,一个人在他一生中所结交的众多“阿注”关系中,都已有一个“阿注”保持比较长期的关系,这种长期关系,有的是采取异居的形式,有的是采取同居的形式,有的则是采取入赘和娶妻的形式,说明主夫、主妻正是贯穿对偶婚阶段的重要婚姻形式,而不是“只作为群婚的残余存在于对偶婚之中”。  相似文献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业社会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妇女受"四权"压迫,以及妇女解放的途径。同时,也肯定了妇女在革命、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毛泽东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述,在理论上采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视角,通过阶级分析方法探寻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特点,将农村妇女的解放作为中国妇女解放的重点。在革命实践中则依靠制度措施保障妇女的各种权益。  相似文献   

12.
195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了妇女享有与男子同样的法律地位,但由于封建婚 姻制度和宗法思想在干部群众中的严重影响,妇女争取婚姻自由的合法要求和行动遭到了来自社会多层面的压制 与打击,数万名妇女因婚姻家庭问题惨遭杀害或自杀。经过1953年的贯彻《婚姻法》运动,妇女因婚姻问题自杀和 被虐杀的现象基本杜绝。到1956年,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亦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13.
唐代贵族妇女婚姻家庭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唐代贵族妇女的地位相对提高。她们敢想敢 做,旷达不羁,向儒家礼教进行了大胆地冲击,昂扬地追求个性解放,婚姻家庭观念变得清新、率真而自然,其放达 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4.
范长风 《社会科学》2006,25(10):142-147
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现象的产生是历史、经济和文化多种条件作用的结果,不能用先进-愚昧、我族-他族的两分法做简单化分析。从历史、文化传统、宗教、生计、战争和社会变迁的多向度视角解释西非多妻制及其诸妻的隐居、贸易和他们的婚姻关系,可能更有助于理解多妻制产生的真正原因。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妻多妾的婚姻模式的研究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人类学影视片最大的优势是具有直观的现实感,而文化撰写的优势在于它“深描”影视片无法涵盖的“他者”文化,使得研究更具文化的纵深感和深邃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5.
桂宇 《学术探索》2014,(5):36-41
历史上的傈僳族女性,曾经是随夫同上战场的女英雄,是氏族械斗中的调停者,在生产生活中也承担着家庭食物供给的重要角色,但在传统社会中,女性仍被作为家族的财产在婚姻关系的缔结中从父家转移至夫家,其婚姻自主性和家庭中的自我意识并未得到社会相应的认同。如今,社会的发展使傈僳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婚姻市场发生了改变,女性在变迁中以主动顺应之态,积极利用自身在婚姻关系中"稀缺资源"的优势,获得了婚姻和个人发展的自主权。傈僳族女性的这一转变对整个族群的婚姻家庭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尽管中华文明曾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惰性、宗法社会的钳制、专制政治的高压,中国几千年来只有改朝换代的王朝革命,而没有出现经济升级、政治变革、观念更新的社会革命。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商品经济、自由观念、民主政治的猛烈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才趋于解体,中国才实现“革命”的转换,从循环的王朝革命走向真正的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7.
暴希明 《殷都学刊》2010,31(1):112-115
中国古代的婚姻形态曾经经历了由母系氏族社会的群婚制向父系氏族社会的专偶婚制的过渡,而在其过渡过程中,曾经发生过抢婚习俗.甲骨文"姓"、"娶"、"妻"诸字的构形就像一幅全息图像,透示了其过渡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从经典科学时代到量子科学时代的转折发生于一百多年前量子理论的兴起,这一理论的产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科学和思想变革。与这一变革相适应而产生的量子思维方式,是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发展特点的思维方式。深受牛顿———笛卡尔世界观(经典思维方式)影响的传统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微的同时,新生的量子教育学将在教育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将尝试从量子理论所揭示的一些核心基本原理中抽象出在现代教育学中具有启发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父亲即教师是古罗马时期的家庭教育模式,它与父权制下的罗马人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密切相关。罗马共和中前期,父亲主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孩子成为合格的农夫和士兵。共和后期和帝国时期,罗马家庭教育逐渐被希腊式学校教育取代,但是"父亲即教师"的教育理念仍受到皇帝和贵族的推崇,并将之视为帝国稳固的理想根基。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早期妇女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很具研究价值。他主张把妇女教育与改革封建家庭制度,实行家庭革命结合起来,把妇女教育与打破旧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主结合起来,把妇女教育与批判封建社会制度,实行社会革命结合起来,把妇女教育与号召妇女自我反抗,实现自我革命结合起来,并主张发展女子教育,女子享有同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最终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妇女教育、妇女解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