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加强美育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是抓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中国古代美育历史有着渊远流长的优良传统,但同时也存在着重实践经验轻理论总结的缺陷。西方国家除神权统治下的千年中世纪,其古代的前后期也有着美育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后期美育自觉而且理论体系比较完备,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
徐干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了"美育"概念,他的"美育群材"说与席勒的"美育"基本内涵非常接近,集中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礼乐教化"为核心概念的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古代的美育,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补充手段;其特殊性质和特殊使命都远未明确.近代西方的美育思想,反映了人的觉醒和资产阶级要求获得人性和谐发展的强烈愿望.我国近现代的美育理论不仅认识到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更加重视对美育的特殊性质与特殊使命的探索.就其特殊性质而言,美育是形象教育、情感教育、快乐教育.在当代,美育的具体目标应当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培养审美能力,二是陶冶性情,三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美育的具体目标体现着美育的特殊使命,即关心和发展人的感性,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音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美育思想十分丰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备受中国儒家的重视,他们视音乐为道德教化的理想手段,甚至认为音乐美育还有淳化社会风气、和谐社会的作用。但由于过多地强调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也使音乐美育带有一定的缺陷。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也影响到我国音乐文化的变革,在实践的摸索中,中国近代的音乐美育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向,中国的有识之士顺应时代的要求,引进了西方的美育思想,并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西方法律制度最初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的,宗教的产生和存在对法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法律与宗教的这种相依相辅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法律影响比较大的是儒家的礼法思想。西方的宗教思想与中国的儒家思想这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对法律的影响造就了中西方传统法律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6.
1920年代的中国美育理论界围绕美育的基本范畴、概念进行探讨,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有机结合了起来。在介绍西方美育思想,批判西方艺术教育思潮,为中国美育理论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的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美育实施方法,关注儿童的艺术教育/美育问题。专业学会、团体,创办专业期刊的建立,蔡元培的政治、文化、学术声望,为这一时期美育理论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源头出发探寻中国与西方法律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通过对古代东西方地理、人文、经济、思想的研究,找出双方的差别所在,取长补短,更好地为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由国别史走向世界历史,由闭关自守到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从被动接纳到自觉学习,从鄙视西方器物的“奇技淫巧”到主动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近代知识分子主动考察西方社会,可以称作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肇始,考察这段历史可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时的状态,更加清晰的看到从1840年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方自然法思维特质的论述以及中国古代儒道法律思想与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比较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儒道法律思想并不具备西方自然法思想的特质,二者分属于不同性质的法律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和鲁迅可谓中国现代史上的两位文化巨人,他们在文化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美育思想是其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世哲新著《蔡元培鲁迅的美育思想》一书,全面、系统地整理、论述了这方面的思想内容,是中国现代美育史的拓荒作。作者首先将王国维、梁启超的美育思想作了简略介绍,指出他们是西方资产阶级美育思想的传播者,是中国近代美育理论建设的先驱,贡献卓著,功彪史册。但他们割裂真善美,偏执“超功利”、“艺术功利化”的两极,对于我国近代美学史也有消极影响。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美育思想的深刻的现实意义,也  相似文献   

11.
美育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把美育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利用各种手段加强美育.本文旨在说明校园文化建设与美育教育的关系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接受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的研究,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基本理论,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要求,更是客观现实和面向未来的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生理学中的神经反射传入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机制在结构上具有同构性、在工作原理上具有共通性。探释神经反射传入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机制的启悟:前阶段,兼顾受教育者的心理状况、文化层次、个人经历、情商智商、家庭环境的客观情况,尊重和避免受教育者思想突触在较钝性、较温和、较粗糙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容易疲劳特性;后阶段,重视受教育者的思想中枢传播过程和思想中枢处理过程的工作特点,避免受教育者中断对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同时促进受教育者拒绝对有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实践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文件精神,认真、扎实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现象,深化理论学习,加强思想修养,指导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出场机缘的"新美学"在当下中国语境的变体"日常生活审美化",充当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守夜人,表征了经典美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下坠和乏力。"新美学"只是做了时代的注脚,未能真正切中时代本质和担当起本有的历史使命。美学须在对历史的眷注中汲取力量,寻求"说话"机缘。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南。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灌输”的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针对当前“两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努力寻求对策,增强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7.
也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是哲学美学的一个具体分支学科.哲学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人对社会(他人)的审美关系,人对自我的审美关系,而生态美学就是研究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因此,不同的哲学美学产生不同的生态美学,不能强求一律,但是“主体间性”不能作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因为“主体间性”只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方法论策略,不具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意义,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不可能仅仅是“主体间性”的.所以,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才真正完整地以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实践辩证法为生态美学所研究的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提供了主体性的、客体性的、主客体间性的、主体间性的全方位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Urban Aesthetic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academic subject between Aesthetics and Urbanology. The outcome of Urban Aesthetics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Aesthetics’ tu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but also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city’s turn from functional to compound. Urban Aesthetics in Southeast China, takes an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Urban Aesthetic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Eco-Aesthetics, by putting stress on the local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he small towns scattered all over South-Jiangsu and North-Zhejiang. By constructing a new type of Urban Aesthetics which includes the study of nature, history, humanities and individuality as a whole, is altogether helpful to an ecological and humanist urban Chinese city.  相似文献   

19.
实践美学的批评论者错误地理解了实践美学的问题域,割裂了审美与现实社会、人生的丰富联系,他们从审美中心主义的视点出发,将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简单地等同于个人本位和感性本体,先入为主地认为实践美学片面强调必然、物质、群体、理性,因而断定实践美学“不具有现代性,还不是现代美学”,并宣称“实践美学作为一个具有理论规定性的学术流派走向终结”。这种简单的三段论式的思路无论是前提还是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实践美学建基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现代性构想之上,坚持从现实社会、人生出发理解审美问题,反对后实践美学对超验彼岸世界的乌托邦幻想;坚持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反对后实践美学对理性的激进批判。实践美学不仅具有现代性,是真正的现代美学;而且作为对现代性(包括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实践美学是一项未完成的现代性工程。  相似文献   

20.
儒家教育思想是儒家先人在充分理解人性的基础上而构建的一套注重从根本、源头上来和谐社会秩序的学说。它不仅是社会和谐理论创制的难点,更是现实为政实践的难点。儒家在此为我们提供了广阔而深厚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