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反自然性"是农业技术异化的主因,"回归自然"是农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生物自然力是生物间"相生相克"的自然之力。在农业实践中运用生物自然力,构建促进生物自然力运用的农业法制,是解决农业异化问题、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生物自然力"这一统摄性概念和相应的理论框架,赋予了宏观统合生态农业法制建设的手段,使相关事实和法制理论化、系统化,为生态农业法制的集成和发展提供了"蓝图"。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民主和法制建设理论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和法制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富有现代管理意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要点要领是:“以法治代替人治”为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树立明确指导思想;“人民民主专政法制化”继承、发展了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政体学说;“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法律体系理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相结合”提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主张;执政党要实行“依法管理”执政方式的论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邓小平民主和法制建设理论具有长久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通过“劳动”贯通“劳动力和土地”这两个“资本的原始要素”,建构起融社会生产力和环境生产力于一体的生产力理论。马克思的环境生产力思想既是其生产力理论的基本思想,也构成其生产力理论的思想基础,源于对“劳动力和土地”的生育本质的发现。通过劳动力之“先天能力”,发现人本身的自然力;通过“土地”,发现自然生产力。人本身的自然力和自然生产力,其存在本质是生,生存本质是生育,灵魂是共生。所以,社会生产力与环境生产力共生,社会与环境共生,必以人与自然内在生成为基础。以此审视马克思的环境生产力思想,为人们重新认知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以及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等打开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4.
在资本逻辑视域下考察自然力问题,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维度,又是当下在建构生态文明新样态中应当优先考虑的理论话题。资本逻辑对自然力产生了“文明面”和“罪恶面”的双重效应,其内在本质是马克思所说的作为“资本的生产力”在起作用。从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大视野出发,自然力摆脱资本奴役的方式与建构生态文明新样态的理论构想是一致的,即利用资本逻辑的“文明面”,将对“资本的生产力”的批判性继承、交往关系的改变和社会制度变革作为主要突破口。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殖”“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举措,走出了一条破解资本与自然力关系难题的生态文明新道路,展现了建构生态文明新样态的制度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法学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是法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深刻揭示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使法学成为了真正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特别是同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立足中国国情而形成的崭新理论体系。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取得了光辉成就。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  相似文献   

6.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是一部从文本解释学视角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力作。首先,作者溯源求本:十分认真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精心解读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同时在对文本进行精耕细作中,洞观底蕴——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思想与方法论上的异质性和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构架;其次,甄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想理路与文本“症候”,建构全新深度解读研究范式,把握他们思想的理论逻辑、言说者的语境、理论旨趣和面对的“问题式”;再者,超越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经典文本具有“在手状态”的现成性,进而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蕴涵的多重思维向度及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中,向来把自然力作为制约不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力量。他说:“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以使经济地加以利用,用人力兴建大规模的工程以便占有或驯服自然力,——这种必要‘性在产业史上起着最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1页)随着生产的发  相似文献   

8.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K·马克思 “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即在人民的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形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K·马克思 “(神话中的)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一种幻想的东西,而是一种用某种劳动工具武装着的十分现实的人物。” ——M·高尔基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 ,首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神话学理论科学地解释了神话的特征,指出: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①。这就从本质上阐述了神话是远古人民在生存条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1.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现今正致力于法治建设的社会语境下,“法治主义”又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热门的语汇,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法家所提出的“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特色的分析,指出这种“法治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极端的人治,与现代法治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流形态,实践美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要丰富和发展实践美学,应从其内部着手,整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两个核心概念,生成"‘自然人'化"观,创新实践美学理论内涵,增强实践美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明确提出:“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对此处“自然”的理解,学界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指天然自然,即人的感性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另一种认为指人化自然,即被人的实践活动中介的自然。本文基于马克思文本,对此问题浅做梳理认为,马克思所指“自然”的内涵兼具两层含义: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二者互为转化的观点以及在当下谈论“自然优先地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瑞尼尔.格伦德曼看来,要正确理解生态问题首先需要区分自然观中的人类中心视角与生态中心视角。他对人类中心视角表示赞同,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决于人类的兴趣和需要。他对"生态问题"做出界定,认为它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结果,技术和组织的复杂性使人类的有意识活动往往不能达到其目的,引起生态问题。他对马克思的自然观得以发展和运用的条件展开考察,强调"支配自然"概念的转义和"生产力增长"的双重含义。  相似文献   

15.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存在差异。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只有马克思才真正破解了这一"历史之谜"。原因就在于,马克思运用了其科学的方法即历史唯物主义。因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厘清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是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问题包括"人的本质"的理解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的多元性,首先是社会发展动力的多元性.马克思社会动力学说在肯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同时,指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是以生产力为根本内容的合力系统.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其次是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社会发展标准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17.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自然环境的支撑。当代大学生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对其进行环保教育是高校的职责。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为高校环保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德育主渠道加强大学生环保道德教育,其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安全观、环境法制观、环境实践观,以促进学生环保道德的知行转化。  相似文献   

18.
主要根据葛兰西《狱中札记》这部著作,把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思想归纳整理为三方面内容:实践一元论、物质观和人性观,该思想值得肯定的地方有,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综合与超越、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与从实践出发理解物质,局限性包括对唯物主义的误解和排斥、具有主观主义倾向的实在观与夸大意志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宪政"是否有一种"主义",目前在国内尚存争议,但从思想史或概念史的角度去审视"宪政"的英文对应词"constitutionalism",在"制度"和"思想史"两种维度上将"constitutionalism"分别译为"宪政"和"宪政主义"既科学合理,也符合学界的一贯用法。并且,理解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宪政主义也能辨识作为制度实践的"宪政"在我国政治或法律进程中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20.
生态经济的本质在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其根源在于人自身的和谐。和谐是一个系统的和谐,老子的关于“道”学说是基于对宇宙万物的宏观考察和辩证的思考基础上形成的系统学说。其“天人合一”的思想、无为、无欲的思想对于当前生态经济的教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