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因男性对女性的长期权力统治,致使女性内在化了男性的意识形态,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男性统治的帮凶和走卒。美国著名女性主义者安德丽安·里奇用“强迫的异性爱”对此做了经典概括。毕飞宇小说《玉米》中的玉米便是这种典型:一方面男权意识已渗入她的意识深处,严重地并化和扭曲了她的性格,她是男权意识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她又自觉地接受男权意识,成为男权意识的帮凶和走卒。  相似文献   

2.
韩裔美国女作家诺拉·凯勒的小说《慰安妇》(1997)反映了女主人公亚纪子在二战中被迫沦为日本军队慰安妇的痛苦经历及其因此所造成的生理与心理双重创伤。文章旨在探讨《慰安妇》中战争与女性的性别、性及创伤的关系,揭示在由男性主导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女性——作为父权社会中处于"他者"地位的"第二性"——被物化为日本侵略军泄欲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浮现》讲述的是无名女主人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寻找失踪父亲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传达了对加拿大民族身份、女性与自然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关注。小说中的后殖民地、女性与自然都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是被排除在男权中心之外的"他者"。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伊甸园之东》中斯坦贝克塑造了三类典型的女性形象——地母型、天使型及妖妇型,描述了其在男权社会中作为"他者"的生存状态及其社会认同。本文借助于"他者"理论从女性主义视角对从男权社会对三类女性形象的定位及其认可度来剖析作家的女性观,并指出斯坦贝克虽是男权体系的维护者,但并非评论界所说的"厌女症"作家,其对女性还是持一种认可和欣赏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英国女作家多莉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进行解读,指出在非洲殖民地"父权中心主义"社会文化中,不仅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扭曲的.小说中特纳夫妇最后的悲惨命运说明了在父权社会中男性统治对自然和女性的摧残.而女主人公玛丽在生命最后对自然的留恋也象征着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诺玛·库尔里的小说《丧失荣誉》讲述了穆斯林社会耸人听闻的”荣誉谋杀”,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穆斯林女性的关注.该小说是当代穆斯林社会现实的反映,揭示了穆斯林女性生活现状,增强了女性意识和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文章通过解读《丧失荣誉》中的女性形象来分析穆斯林社会中男权统治者的荣誉观可见伊斯兰社会中的”荣誉谋杀”是维护父权统治的极端行为,同时折射出穆斯林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7.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被排除在主流话语权之外的,虽然在中国古代婚恋戏曲中女性是绝对的主角,但其实她们是男性作家笔下的"他者"。从第一女性配角的角色功能设置来看,她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男性的心理需求和思维方式来塑造的,是男性作家对女性带有男权色彩的一种隐性的塑造,是"男权中心"的思维承载。  相似文献   

8.
李碧华小说《青蛇》是一个现代女性主义者讲述的爱情故事,它颠覆了传统小说中男权意识的叙述模式,展示了新的女性主义视角,对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而徐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青蛇》,刻意削减了原作对男性的批判,更加注重对包括男人和女人的"人"的内心解读,在相当程度上重构了《青蛇》的性别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9.
"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原本是小说《简·爱》里的一个毫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可是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她"却逐渐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一个遭受父权制社会男性迫害的广大妇女的代名词。1964年,美国当代文坛巨匠索尔.贝娄一反传统男强/女弱的二元对立人物塑造模式,在他的小说《赫索格》中塑造了一个饱受女人欺压的"疯男人"形象。贝娄在小说中通过颠覆阁楼上的疯女人的故事灵巧机智地表达了他对美国六十年代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的焦虑和关注。他担心女性主义可能会走向人类社会的另一个极端,即用母权制社会取代父权制社会,从而反过来让女性压迫、统治男性。  相似文献   

10.
《记忆残留》是英国当代实验派作家汤姆·麦卡锡于2005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奠定了其小说家的地位。麦卡锡在该小说中以冷峻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遭遇意外创伤后不甘心栖居于自己内心的隐秘世界,而是耗费重金重建记忆中的特定时刻,不断"重现"那些记忆残片以追踪真实。文章通过小说主人公"他"受创后出现的记忆无法整合、交际障碍以及疯癫等生理表征来分析其心理变化。通过这些创伤书写的研究来揭示小说家的天然职责,以文学这个载体呼吁整个社会对遭遇创伤的人群予以身心关怀。  相似文献   

11.
《可食的女人》中女性人物的外貌、服饰、繁衍、性爱甚至所吃的食物都是由男性控制和决定的。女性丧失了有声的话语权,处于"他者"的位置。女性的身体是一个无声的战场,既受到男性的主宰和控制,又是女性反抗男权制的有力武器。《可食的女人》中女性身体和男权制度的关系体现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对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妇女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女性需要通过控制自己的身体来反抗男权社会,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起来,从而确立女性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从早期的"巴彻斯特小说系列"到中后期的"帕里赛小说系列",作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的特罗洛普小说中的人物尽管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有着同样的获得他者认可的人生目标。"获得他者认可"正是心理学家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个体的欲望之所指,"他者"代指的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制度。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社会有两大最重要的"他者",其一是男性必须具有的"新绅士精神",另一个是女性必须承担的"家中的天使"的职责。纵观特罗洛普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们,他们的欲望实现方式正是由这一"他者"所决定。可以说特罗洛普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社会性,通过人物塑造,他的小说世界成为一幅展现维多利亚时期社会与文化方方面面的广阔画卷。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实际上存在着性别的歧视和性别的不平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土壤,滋生并繁衍了男权中心文化.张爱玲的著名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从解剖"对的世界"、逆转"红"白"世界、以及颠覆"既定的世界"等三个方面,质疑并颠覆了男权中心文化语境中的性别观念.作品中的"红玫瑰"(指王娇蕊)与"白玫瑰"(指孟烟鹂)的相互转化,使男权中心主义者的婚姻指向和"性"期待互相矛盾、严重冲突,使男性自我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消解.  相似文献   

14.
创伤理论是目前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已经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说扩展到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电影等人文学科。弗洛伊德在创伤理论的研究上是一个奠基人,他对创伤的研究影响了后来的研究者。本文梳理了创伤理论的发展,把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研究者看成是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把20世纪90年代看成是创伤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并具体分析了文学的创伤理论。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男性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社会,列宁娜虽然不会有意识地质疑和反抗这个世界,却常常不自觉地背离这个世界的规范和要求,尤以她对来自保留地的"野蛮人"约翰产生了"新世界"所不能容许的真正的爱情为甚,但最终列宁娜的寻爱历程在"新世界"这一男权社会中只能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16.
《蛇》收录于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集《长谷》中,在其创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但斯坦贝克笔下的女性始终没有得到评论界应有的关注。从女性批评的视角对《蛇》进行解读,就会发现,小说体现了斯坦贝克对女性他者性的诠释:传统的文化机制把女性置于与男性相对的他者的位置上,女性受压迫,被边缘化。小说蕴含着斯坦贝克对男性和女性文化构建的深刻见解,揭露了男性统治秩序的不堪一击,同时也暗示着:女性可以成为一种取代男性价值体系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小说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专制型寡妇形象,她们虽长年身受封建男权制压迫,却被其浸润同化,进而模仿男性权威在家庭中对子辈施行专制统治,成为不幸与悲剧的制造者,异化为男权忠臣。  相似文献   

18.
哈代:男权神话的守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代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女性形象,然而,在男性所创作的文本中,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一种人为的话语实践,作者情感抒发的载体。哈代以男性的观察视角、男性的叙述模式和男性的话语将四部小说中的女性塑造成企图反抗、有所追求的但具有美德的女性形象,但是仍然不得不依附于男性,屈于从属地位,体现了男性文学中妇女的理想模式。如果我们说哈代是位戴着面具的男权神话的缔造者,那是因为从表面上看,哈代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而真正的本质是他通过语言叙述暴力,对这些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进行歪曲、压抑和扼杀,表现出他自身以及男权社会对这类女性潜在的恐惧与焦虑。  相似文献   

19.
七月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突破恪守妇道、信奉女德的传统模式,表现出敢于颠覆男权统治、背离传统价值取向以及向世俗道德标准挑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彰显了女性生命的激情和力度。她们的出现为男权社会男性话语权的瓦解和女性话语权的不断提升提供了一种可能,显示了七月派小说家具有超越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20.
明清的思想家们对妇女的肯定与尊重并没有从根本上背离儒家的传统思想,仍然是对男权社会的维护。而王韬由于较多的接触西学、游历过西方,他在文言小说中表现的妇女观具有近代意识,通过他所塑造的中国女性形象、异国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可以看出他的妇女观是基于男女平等,主张妇女有所作为,尊重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提倡一夫一妻,是对男权社会的大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