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吴镇烽新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中收录了一件贤鼎,据形制、纹饰等因素考量,当为西周早期后段康昭时器。铭文涉及西周大射之事,虽记载与其他器铭不合,但并非伪铭。其所记当是由周王亲自主持并参与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是彼时军事战争频仍的现实反映,也是早期射礼起源于军事训练的鲜明例证。而透过贤鼎大射之事来简拔军事将领,也与射礼具备"择士"的政治目的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射礼是西周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礼中属于嘉礼。射由技术到礼制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射由实用性演变为政治性的历史过程。《三礼》中关于射礼的记载很多。西周时期青铜铭文所记射礼,有大射礼、宾射礼和燕射礼;有射礼进行比赛和教化的专门场所——射宫;足见射礼在西周社会的重要政治地位。西周射礼与《仪礼·大射仪》在参射人员的等级上、具体注重的射事内容和射礼的作用功能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从西周早期的大射礼、宾射礼向晚期燕射礼的转变,从青铜铭文中的射礼注重“礼”到《仪礼·大射仪》注重“仪”的转变,暗涵着西周礼制的逐渐松弛、礼乐文化下移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3.
西周穆王时期的穆公簋盖,因其铭文中个别字词的误释误解,导致盖铭所记事件性质不明。本文释铭文首句的地名为见于殷墟甲骨文记载的一个著名田猎地;又结合对铭文"商师"、"周"两地的考证,并与商代铜器宰甫卣铭文相关史实进行比较,判定穆公簋盖铭所记的乃是周穆王时期的一次大蒐活动,从而为研究西周时代大蒐礼和周穆王游行之事发掘了一份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礼>古记"之说,指出这种<礼>类战国古文记文,是一种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古代学术文体.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中,见有多种此类"<礼>古记"的作品,与传为子思之学的儒家传统有关.研究出土文献中的"<礼>古记"类作品,不仅使我们得以考察传为子思学派作品的早期面貌,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学术文献的文献形式与文体.  相似文献   

5.
不其簋被认为是最早的一件秦国青铜器的结论非常值得怀疑。从铭文文本出发,辨析了铭文所记"伐玁狁"与文献记载秦庄公"伐西戎"并非一事;铭文中"西"应是方位词而不是具体地名"西县";"西俞"亦并非泛指"西隅",而是"西方的俞",即文献中的"俞泉"或"百泉"。不其簋可能不是西周晚期的秦国铜器。  相似文献   

6.
周穆王继位之初,欲加强对西部方国的管理,改革周初确定的朝贡服制。于是以西部犬戎诸方国不以宾服之礼向周王朝尽四时献祭的职责为由,征伐了犬戎,获得四白鹿四白狼而归。伯唐父鼎铭文记载周穆王以白鹿、白狼为射礼的射侯,寓意对献纳白鹿、白狼的犬戎方国实施厌胜之术。以射获的白鹿、白狼献于宗庙,作为■祭祖礼的牺牲,反映了周穆王向祖先告知他征服了荒服犬戎。  相似文献   

7.
《仪礼》一书大约是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这一百年中,由孔子的弟子、后学陆续撰写的。汉官学初立"五经"博士,三《礼》之《仪礼》占其一也。《仪礼》是三代以来礼之本经吗?《乐记》云:"三王异世,不相袭礼";皮锡瑞曰,三《礼》所载,皆周礼也。显然,《仪礼》不是三代相传固有的礼。《仪礼·聘礼》与《论语·乡党》文义有合,但礼意根本不同;《仪礼》与《诗经》《尚书》《易经》之"礼"亦无"公约数"。《仪礼》有自己之特征,《仪礼》所记乃鲁国地方性风俗习惯,其17篇多是鲁士大夫们生活情趣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遂公■》是近年发现的重要青铜器,内有长篇铭文,记载了禹治理水土的事情。铭文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多与《易传》有关,例如中与四方、君王与父母、礼与美、心性与道德,等等。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合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禮"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体育思想中的公共价值观包涵:以实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不以教民战,是谓弃之"体现了健体强兵卫国的军事价值观;主张"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的竞技价值观;以"游于艺"来倡导顺应自然的自然价值观;"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展现了运动养生的健康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仪礼》所见周代等级臣僚形态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仪礼》作为"三礼"之一,为周代贵族相关礼仪汇编。其书保存了众多珍贵的周代职官史料,记载了具有等级制特征的各级贵族之臣僚,为其他先秦文献所鲜有。若究其实质,将《仪礼》所记与周代职官制度史实相参照,等级臣僚形态实是西周春秋封建政治体制下多级君权的产物,其编纂显有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记录朝鲜时代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筹备、施行过程的《大射礼仪轨》为中心,采用文献资料法,在介绍大射礼在朝鲜半岛传播及与施行情况的同时,对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的历史背景、礼器用具、仪轨构成等进行展析,力图再现朝鲜时代大射礼的基本样相,为大射礼的发展与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甲骨刻辞中有一片非常著名的"小臣墙刻辞",内容为一次战争的俘获与赏赐的记录.以往对小臣墙刻辞的释读和理解存在一些错误.本文对小臣墙刻辞重新进行了释读,对一些字词提出了新的解释,着重考释了小臣墙刻辞中的"白麟",指出这是出土文献中最早而且是目前仅见的关于"白麟"祥瑞的记录,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祥瑞记录.本文还认为小臣墙刻辞中的"白麟"资料,对进一步证明"殷人尚白"说和殷人已经具备了五方配五色观念的推测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4.
大射礼是秦汉之前规格最高的古代射礼,以择士为目的、以容体仪节合于礼乐为标准、以太学为举行场所是其基本特征。秦汉以后,大射礼的这些特征渐为消亡,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属性。在对历代大射礼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还原了秦汉之后大射礼属性嬗变的历史脉络。研究结果表明,大射礼在秦汉之后与宾射、燕射逐渐融合,虽有“大射”之名,但其本质属性已消失殆尽,更多地呈现出尙武或欢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对礼与法起源的认识,至今存在一定的偏误和模糊之处。王国维将"礼"字的本义解释为"象二玉在器之形",虽影响深远但不合造字的初义。礼字所从的豊(■),从二玉从壴,会意"用玉装饰的贵重大鼓",正是礼乐原始场景的仪式标志。远古祭神之巫术礼仪的另外两项显性的仪式特征,则保留在"巫""舞"二字的形体中,即巫字从収,像两手奉玉以事神之形;舞字从舛,古文字形像手持两串牦牛尾(一种舞饰)以起舞。发展演变至商周时代的大型礼典中,巫者一人已扩展为一支规模性的乐队和舞蹈助祭人员。同时,礼的概念也渐趋丰满,形成"经礼"和"曲礼"的两条主干系列。"法"字本义训作"刑",可与《书·吕刑》所记的苗民"五虐之刑"相印证,其中包含的一项重要信息,即刑法的起源从兵刑合一的政治模式中分化而出,兵刑分离为两大系列要到西周以后才基本确立。同时,礼与法的词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多重引申,产生外延伸缩和概念交错的复杂现象,时代是在战国诸子时期。荀子的礼法学说是在吸收了《管子》或相关理论学说的基础上,进行体系化构建的结果,韩非子的思想乃是荀子学说的延伸,在逻辑框架上并未超出荀子的礼法体系。在广义的制度,即章学诚"政教典章"这一层面,各...  相似文献   

16.
从"五至"说的比较来看,<孔子家语·论礼>篇"子夏侍坐于孔子"章与<礼记·孔子闲居>篇及楚简<民之父母>篇所据祖本不同,<家语·论礼>篇所记更真实,更符合原意,并非抄袭<礼记>而来.  相似文献   

17.
<正> 在商代社会中,有一种令人困惑莫解的奇特现象,那就是与周代社会以后的重嫡重长不同,商代却重幼重小。在某种情况下,对某些人物身分,凡冠以“小”字的,地位则一般较其他未冠者为尊贵,如“小子”就比一般的“子”地位高,“小臣”就比一般的“臣”地位高。在同一家  相似文献   

18.
梦境记叙与描写是《左传》记事—大特色,其复杂多样在先秦著作中绝无仅有.占梦记梦是早期史官的重要职责,《左传》对今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梦境记载,由巫史文化特色所决定.《周易》的变通思想使得史官能够改变梦境神秘性的思维,从而以正视现实的态度看待“高岸为谷”的历史巨变.周代史官不仅参与礼的制作,还是礼的管理者和执行者,通过特殊的“书法”方式捍卫礼是他们的职责,因此,《左传》梦境记载还深受“礼”的影响、具有“礼”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礼"为春秋时代评判个人、国家等行为主体的通行标准,在《左传》中即体现为"礼也"非礼也"断语的大量使用.《左传》以"礼"进行评判时遵循"常事不书"的原则,评判范围以人事中的政事为主而鬼神之事较少,吴、楚等国已纳入与中原诸国相同的价值评判体系中."礼也"非礼也"中所包含的"礼义"与"礼仪"之分,体现了春秋时代对于"礼"内在正当性、合理性的自觉探索,散发着强烈的政治实践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20.
国学教育的内容与施教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张秀英在《三〈礼〉中所见的周代教育制度考论》的来稿中指出:对《礼记》的有关资料逐一分析,结合《周礼.春官》所载,国学所教应包括:1.四教:《诗》、《书》、《礼》、《乐》;2.干戈羽籥之舞、春诵夏弦之技。3.行止仪法和“六艺”:礼、乐、射、驭、书、数。简言之,国学以四教、弦歌鼓舞与仪法践履之技以及六艺为教学内容。施教原则:在大学教育中,以敬道启之,以官劝之,以所学顺之,以刑威之,优之柔之,教之诲之,察其志意,待其临事不惑,“离师辅而不反”(《礼记.学记》,卷三十六)则得成其教。除以上具体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