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具有典型性。“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开展了法律规范构建和合作组织建设的实践,促进了国际法治合作的发展。但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仍面临两个新课题,即中国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以及现有平台和机制的发展。通过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法治合作机制发展的平等互利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绿色发展原则和兼容并包原则,构建理念认同和全方位沟通交流的合作机制,探讨如何促进达成及遵守“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法律文件。“冰上丝绸之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北向延伸,其发展理念和模式可以借鉴“海上丝绸之路”的经验,学习其法治合作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以期构建完整的中国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赵卫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513-518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访问时先后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构想,意味着中国将走海陆兼顾的发展道路,也是对国内政界和学界长期以来海陆战略争论的一个阶段性总结。2014年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宣布中国将秉承“亲、诚、惠、荣”的理念,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和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打造和周边国家的“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和亚洲的腾飞与共同繁荣。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这一战略的一翼,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维护我国西部的地缘安全、能源安全和民族团结,因而极为必要。目前又面临美国自阿富汗撤军、乌克兰危机等带来的一系列机遇,但同时也隐藏着许多潜在的困难与挑战,中国只有把握机遇、迎难而上,才能顺利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3.
朱士光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4
对丝绸之路的发现和文化内涵的解析,尤其对丝绸路历史文化的研究,是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先行之举。丝绸之路的跨国性、历时性及文化多样性,彰显了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效应,坚持世界史观与全局性、比较论证的观点,是推进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当前丝绸之路研究热潮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5.
6.
王启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9):1-12
在全面推进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宏伟进程中,我们对丝绸之路沿线的灾害评估和风险评估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唯有全面而科学地预测和分析丝路沿线的自然风险、环境风险、安全风险,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改善条件,助推丝路沿线经济和文化的稳步发展;唯有实现天时地利人和,才能确保丝路人文环境长治久安。本文首次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尤其是敦煌吐鲁番文献)入手,深入分析一千余年来丝绸之路遭遇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安全危害(特别是风灾、虫灾、雪灾、旱灾、水灾、暑灾、寒灾、匪灾八类),以及丝绸沿线人民在当时条件下有效的减灾防灾措施,以期对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进有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可以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建立强大的国防,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确保一带一路商贸畅通、人员安全和秩序稳定;(二)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国家和友好民族的力量,群策群力,确保一带一路的一方平安;(三)机动灵活,建立快速反应的国防和治安力量,第一时间保障一带一路的国防、交通和商贸安全;(四)保障水利,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和完善水利设施和管理制度,实现人水和谐;(五)治理风沙,重视生态,防止荒漠扩大化;(六)平等互利,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7.
8.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28-34
健康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支撑,是应对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秩序失衡的中国方案。在价值形态层面,它自身包含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又关照了世界发展的道德需求,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在实践过程中,制度建设、组织内容、文化体系等是建设健康丝绸之路的应有之意,也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10.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2)
丝绸之路沿线的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在两汉以前就生活着一些族群。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向河西走廊移民戍边,设郡置县,在西域设置都护,驻军屯田,并建设从河西延伸到西域的长城,以建设和维护丝绸之路;两汉之际丝绸之路一度阻断,班超出使西域,驱逐匈奴,重开丝路;东汉时期西域"三绝三通",主要依靠河西经营西域,维护丝绸之路。以上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时吸取。 相似文献
11.
王青亦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43-47
丝绸之路沿线文化资源主要有世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的文化资源等。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应该从文化旅游、演艺娱乐以及工艺美术等文化资源类型的各自特点入手进行建设。另外,其发展亟须制定统一的国家战略,做好顶层设计。首先需对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进行合理规划,引领其整体发展;其次要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特色文化;还要建设知名文化品牌及其品牌营销推广机制;要培育文化创意新兴业态,鼓励民族文化与高新科技融合发展;更要扶持小微城镇文化企业,鼓励市民村民文化致富;最后,要加强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创建文化贸易合作机制与平台。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城市的洛阳,汉唐时代因为中外人文交流的繁荣,这里曾经积淀了丰厚的域外文明的遗迹。该文捃集洛阳龙门地区出土的粟特人佛塔遗存、中原僧人弘扬天竺教门法脉的纪德石刻、当地优婆夷在家念诵于阗高僧实叉难陀所译《楞伽经》的墓碑叙事以及龙门石窟造像遗迹中出现的希腊鼻美术样式、湿衣半裸式的佛像特征,装饰浮雕中纷纷沿用南亚流行的莲花、璎珞等诸多艺术资源,通过跨文化研究的方式,从意识形态视域揭示出当年中原一带通过丝绸之路上的人际运载,焕发着域外文明中那些具有普世意义的资源共享的人类理念。 相似文献
13.
张建松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60-63
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曾经发挥了持久而重要的桥梁作用。今天,国家关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重大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新时期亚欧各国进一步深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为沿线各国、各地区实现新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在这一机遇面前,河南要适时抓住国家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合理开发河南特色旅游品牌,推进旅游资源在不同层面的协调配合,增强河南省历史文化走出去的主动意识。这样既可以使外国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丝路的历史,又能有效提升河南的文化知名度,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推进新时期中原文化向省外乃至境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0-16
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最重要流通商品之一,而这些作为纺织品的丝绸,大多数最终被制成了各种服饰用品,因此丝绸的流通必然地促成了服饰的交融。本文从服饰这一人类日常生活必须用品,以及服饰装扮这一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关于丝绸之路服饰交融的现有研究状况,论证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研究的主要路径,并特别论述了研究中应贯穿的几个基本观点,即交融的多方性和多样性,以及交融的细节性与全局性共存、物质性和社会性共存、上层化与平民化共存、艺术性和技术性共存。 相似文献
15.
水丽淑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6):9-13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讨伐匈奴的胜利和西域屯垦促进了丝路贸易,而由政府主导的对外贸易、丝绸作为传统商品的优势,以及中转贸易的桥梁作用和兴盛的国际市场,带来了丝绸之路在西汉走向繁荣。这些因素对我国新时期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陆韧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2):71-71
灯塔对近代航运发展和航道安全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传统研究更多是从全国层面切入或以沿海地区为中心分析灯塔的发展变迁,并未对内河特别是长江流域的灯塔建设进程及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过专门讨论,忽视了内河流域相较于沿海地区在灯塔建设防护中的特殊性。利用灯塔表和相关报刊资料对长江中下游灯塔发展及其防护措施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由于灯塔建设中资金不足、人员较少、防护措施简陋和配套制度不够完善,长江中下游的灯塔及其人员比沿海灯塔和灯塔职员更容易成为盗窃和抢劫犯罪的目标,这种风险的存在也影响到航运和航行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陈晓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3):128-132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并且品质较高,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其起点作用。因此,本文就西安市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探讨,分析西安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及优势,以及目前西安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最后对开发西安市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构想和设计,以期促进西安市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保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5):60-67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古道赖以存在的必要传播商品丝绸不是生活必须品,丝绸之路时有中断。伊斯兰教的东渐,使丝绸之路有一个大的中断。随着恃茶习俗在丝绸之路上的形成,茶马互市在丝绸之路上出现,丝绸之路得以复兴。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必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换成茶,丝绸之路开始向茶马古道转型。 相似文献
20.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0-19
围绕着海上丝路中外瓷器文化的交流历史,国内外学界形成了四大研究领域,对中外瓷器艺术与审美文化交流之维的研究是其中重要一维。瓷器所具有的"艺术—审美属性"维度,同"日用—商品属性"及"高技术—稀缺资源属性"一起构成了中外瓷器文化交流的"三大动力",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艺术与审美文化交流的维度较薄弱,而未来研究可能集中在三大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