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光  周国建 《社会科学》2007,(6):130-13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华犹太人逐渐离去。在欧洲犹太难民、塞法迪犹商和俄国犹太人这三个群体的内部,不同的人在不同时候离去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不能刻意归于政治原因和意识形态因素。在文革前的17年里,仍然有许多犹太人生活在新中国,他们的主要组织上海犹太社团委员会在中国政府支持下顺利开展工作。同时,香港的犹太社团一直十分活跃。当中国改革开放后,许多犹太人又回到了内地,出现了新的犹太居民群体,积极参与当地的新一轮发展热潮。  相似文献   

2.
潘光 《社会科学》2006,(2):121-130
1840年后,来华的犹太人主要有三大群体:第一是从中东、南亚和东南亚来华经商办实业的塞法迪犹太人;第二是为逃避反犹恶浪、革命和内战来华谋生的俄国犹太人;第三是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亡命来华的犹太难民。对这三大犹太移民群体来华概况及其法律地位,特别是国籍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是在来华犹太人研究方面的深化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中犹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光 《社会科学》2004,(6):89-95
近代以来中国境内的犹太人与中国人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的双向文化交流。在这种文化交流中 ,中犹两个古老文明所拥有的诸多共同点发挥着促进作用。然而 ,英籍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和欧洲犹太难民这三大群体之间又因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三者在中国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也是如此不同 ,以致它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程度也是很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4.
近代内蒙古的犹太人主要集中在满洲里和海拉尔,基本为俄系,他们不但为两个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建立了自己的犹太社团和祈祷所,并创设了犹太人学校。对近代内蒙古犹太人史的研究,不仅可填补近代中国犹太人史和内蒙古史研究上的一项空白,对于促进中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也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客民身份的犹太人始终处于世界文化的边际性状态之中 ,在生与死的二元张力下 ,族群的生存和繁衍成为一种历史性的精神负担。犹太人在独特的文化系统与意识系统中塑造了自己群体生存的本原性与长远性的精神。上帝的启示和救赎成为犹太社会群体生存的核心支柱。  相似文献   

6.
美国犹太人对美国的认同主要体现在政治理念与国籍方面。基于特殊的宗教文化,美国犹太人在美国社会始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导致了他们从族裔与宗教情感方面对以色列具有一种高度的犹太民族认同。这种双重认同导致了美国犹太人对自身以及以色列具有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两个美国人和两个犹太人搭火车旅行。美国人每人买了一张票,而两个犹太人只买了一张票。美国人问犹太人:“你们只有一张票,乘务员来查票,你们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伤疤     
正几年前,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州,一个大热天,小男孩到屋后的湖里游泳,水很凉爽,他不知不觉向湖心游去,此时一只短吻鳄正向小男孩游来。小男孩的父亲正在院子里干活,无意间向这边瞥了一眼,正好见到小男孩和短吻鳄越来越靠近。父亲慌忙飞奔过来,边跑边向儿子大喊。小男孩听到父亲的声音,立即掉头往回游,但还是晚了一点点。当父亲抓住小男孩的双手时,短吻鳄也咬住了小男孩的腿。一场撕心裂肺的争夺战  相似文献   

9.
犹太民族素有相互联系,相互帮助的传统.历史上,形成于不同年代、生活在不同地区的犹太人社区出于犹太民族传统相互间建立起联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在不同历史时期来华的犹太人之间也不例外.本文介绍的两封与中国开封犹太人有关的中文信函就是犹太民族这一传统的见证.一封由上海犹太人发出的信件清楚地表明犹太人之间的亲情以及对传统的执着和固守,而另一封由开封犹太人发出的信件则表达了当时开封犹太人对犹太民族传统信仰的感情和切盼能获得外界帮助的心情.鉴于这两封用中文撰写的信函是第一次在国内公布,对于人们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特别是开封犹太人当时的状况和要求具有较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恩堂 《理论界》2009,(10):117-118
历史上的犹太人有四种称谓: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犹大人和犹太人.现在,人们经常把这几个词作为同义词来互相替用.但是严格说起来,它们各自具有其具体的历史含义.本文将系统考察这几个概念的基本含义和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11.
自公元135年罗马帝国镇压犹太大起义之后,犹太民族开始了长达1 800年的流亡生活,这段颠沛流离的历史即犹太民族史上的"大流散"时期。在中世纪,犹太人广泛分布于欧洲各国,而其中中世纪英国犹太人的历史是欧洲犹太人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认为,自1066年诺曼人征服盎格鲁—萨克森诸国起,欧洲大陆的犹太人开始大规模地移居英国,由于犹太人在借贷、金融业中的特殊作用,历代英王对英国犹太人采取了保护政策。到12世纪后期,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英国犹太社团已颇具规模。但自狮心王理查德时期起,由于十字军运动在英国引发的反犹浪潮日渐高涨,加上王室因为摆脱财政困境而对犹太人推行竭泽而渔的盘剥政策,英国犹太社团开始迅速走向衰落,并最终于1290年被全部逐出英国。从13世纪末至17世纪中期,犹太人作为一个族群从英国历史上销声匿迹,直到17世纪中期后,犹太人才得以重返英国。  相似文献   

12.
2000多年前,由于罗马帝国的野蛮入侵,犹太人痛失了家园和土地.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先后到过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以及欧洲中部一些国家和地区.到近现代,他们又先后漂泊到北美洲、南美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只有19世纪末到了中国的哈尔滨,才获得了一种良好的境遇.在跨越两个世纪的共同生活中,他们为哈尔滨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如今,他们在这里留下的大量遗址和遗迹不但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有关哈尔滨犹太人的历史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一个屡遭不幸的民族得到了一个东方大国人民的真情呵护与尊重,使全世界的犹太人都为之感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影艺术走向世界的文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电影从 80年代开始加快了走向世界的进程 ,已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绩 ,但是中国电影真正与国际接轨并参与对话 ,还需要一个艰难跋涉的过程。因此 ,寻求一定的文化策略 ,对加快它的进程是非常有益的。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 :一、着力表现人类普遍认同的观念 ;二、以独具个性的民族特色与世界电影“对话” ;三、运用通用的电影意象符号 ,追求观赏性 ;四、构建群体自觉的背景 ,培育理解世界电影语言的受众  相似文献   

14.
潘光 《社会科学》2005,(5):93-101
19世纪80年代起在俄国和东欧掀起的反犹狂潮,导致几万俄国犹太人穿过西伯利亚来到中国东北,再辗转南下,形成了哈尔滨、天津、上海三个俄犹社团。其间,中国东方铁路的修筑、俄国在华势力的兴衰、日俄战争、俄国190 5年和1917年两次革命、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和日本侵占东北等一系列事态发展,又成了推动俄国犹太人先是来到东北,后来又离开东北南下的动因。来华俄国犹太人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其一,经过艰苦拼搏,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其二,希望在中国长期居留,努力融入中国文化。其三,社团意识强,社区活动积极。他们逐渐成为来华犹太人中最有影响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和七月二日两期《纽约客》上,连载了美国当代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新作中篇小说《鬼作家》。这篇小说以叙述、倒叙、回忆、幻想、内心独白、潜台词等等多种艺术手法,几乎提出了美国犹太文学中全部主要的传统主题,如: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同化与特殊身份问题,个人奋斗与成功问题,父与子两代犹太人的矛盾问题,犹太人的神圣家族问题,犹太人受迫害与歧视的问题,犹太人与非犹太人通婚,即所谓“婚姻同化”问题等等。这篇小说可以说是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篇最新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犹太人研究8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犹太人问题历来为中外学者所关注。自本世纪初,我国学者就着手对此进行研究,80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拟就80年来我国学者对中国犹太人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总的回顾 (一)研究的几个时期 我国学者论及中国犹太人问题,最早可追溯到1897年洪钧在《元世各教名考》一文里对中国  相似文献   

17.
论犹太人在哈尔滨近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四海漂泊的犹太民族在中国东北部的松花江畔找到了一个新的"避难所".这些犹太人在哈尔滨等城市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开创了中国大豆输出欧洲的先河,创造了为数可观的名牌产品,对哈尔滨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影响波及整个世界.目前,在哈尔滨仍保存着一批犹太人的历史文献、建筑遗址.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哈尔滨犹太人的经济史及散居于世界各国的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二战期间,为避免纳粹的迫害,大量中欧犹太人移居他国。在大多数国家拒不接纳犹太人的情况下,中国对犹太人敞开大门,收容了大量犹太人。面对来华犹太人的增多,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以及云南省主席龙云,建议在西南地区划区域安置犹太人。此外,国民政府还考虑接受犹太人白尔克拉斯的建议,从中欧移植十万犹太人到中国西南地区,史称“白尔克拉斯计划”。碍于中德关系,德国反对安置犹太人,国民政府高层对此意见不一致,而战时中国国内难民问题严重,部分人因狭隘的民族主义对犹太人持有偏见,也反对安置和移植犹太人,导致计划最终被搁置。虽然计划流产,但国民政府对犹太人的关注与处置,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犹太人的同情,是中国援助犹太民族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时民族利益及国际道义两者间,国民政府最终选择了民族利益,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国际道义。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是参与和影响美国人权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战后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犹太人参与美国人权外交的活动在主要参与者、目标和内容、活动策略和方式、活动的主要舞台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由于犹太社团在美国的成功及其积极推动,大屠杀逐渐成为犹太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乃至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也成为影响美国犹太人参与人权外交的独特因素.大屠杀幸存者和教研群体实际上成为人权网络的重要支持者,大屠杀教育则成为美国公民道德和人权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屠杀留给犹太人的受害者身份使他们容易透过"大屠杀棱境"去认识世界各地发生的人道主义危机,"有所作为"而不是做"冷漠的看客"成了一种道义要求.与大屠杀相关的事物和语汇也成了强有力的象征,可以借此开展宣传、动员和意义架构.  相似文献   

20.
电影艺术传播到东南亚之初,华侨华人就开始参与电影的创作和传播。华侨华人参与电影产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华侨华人从中国引进电影和戏剧作品;第二阶段是华侨华人在创作的电影中融入东南亚文化元素;第三阶段是华侨华人创作电影传播东南亚文化。华侨华人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从对单一族群的关注转变成对东南亚社会的整体关注,体现了华侨华人群体对东南亚文化从"他者"到"参与者"再到"传播者"的变化历程。华侨华人社会对电影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的变化,折射出华侨华人自身心态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