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中华民族思想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的复兴,首先取决于民族思想的复兴,民族思想复兴的关键在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代中国,束缚民族思想的主要因素是封建思想。因此,中华民族思想的复兴必然是反封建的“五四”精神即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时代弘扬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百多年来中华儿女的理想追求,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追求;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建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儒学遇到空前的危机。康有为试图通过对儒学内部仁礼二元结构和外部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的解构 ,并融合中西在儒学中注入西方现代精神 ,创建孔教 ,使儒学摆脱专制主义的纠缠 ,使之深入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灵魂 ,以实现儒学的真正复兴。本文试图通过探析康有为这一复兴儒学的思想以加深对康认识的深度 ,并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实现儒学现代性转化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5.
中华法系的演变史,其实就是法律与道德的地位此上彼下、互相交替的历史。中华法系由于其自身的缺陷,想要完全复原是不可能的。但它的某些精神内涵则完全适用建设现代化法治社会的需要。立法者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法律框架的前提下,将中华法系的精神内涵更多地纳入到现代法律中,从而实现对中华法系的"曲线"复兴。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终身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自觉从“民族复兴”理念出发探索国家出路而有卓越思想的先驱者。李大钊民族复兴思想视野广阔,内涵丰富,认识深刻,特色鲜明。本文主要论述了他的“第三新文明”说、“崇今”说和“中心势力”论。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增强忧患意识是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党所肩负的伟大任务的客观要求。要正确认识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忧患意识,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真抓实干。  相似文献   

8.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本文从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终身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自觉从"民族复兴"理念出发探索国家出路而有卓越思想的先驱者。李大钊民族复兴思想视野广阔,内涵丰富,认识深刻,特色鲜明。本文主要论述了他的"第三新文明"说、"崇今"说和"中心势力"论。  相似文献   

10.
亚洲复兴是孙中山主张亚洲被压迫民族联合反帝反殖,争取独立解放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特点是:把中国革命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对亚洲各国的革命给予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朱熹坚信《周礼》为周公所作,维护其作为礼学经典的神圣地位。这一态度既是对宋代《周礼》研究的反思与批驳,也与其为学宗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朱熹与王安石、陈傅良、胡宏在《周礼》观上的分歧,可以看到朱熹《周礼》思想形成的脉络与轨迹。  相似文献   

12.
朱熹与李滉的诗歌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大多流露在各自的以武夷山和陶山为背景的山水诗和以梅竹为对象的咏 物诗中,两人的很多诗以说理为主,但理趣和谐,达到了相互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在对《四书》进行注解、训释与阐发的过程中 ,朱熹注意义理阐发而不废章句训诂 ,兼取汉唐以来诸家之长而对二程一派之说尤为重视 ,力求经文本义 ,避免穿凿杜撰 ,力辟佛说而注意吸收、利用其理论思维成果 ,表现出鲜明的治学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与李的诗论立足于文从道出的本源观,共同追求从道心中自然发溢出来的平淡自摄、但求适怀的艺术风格,因此特别强调心地的修养工夫,以居敬穷理为作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朱熹从修己治人的工夫论角度解读原始儒学的《四书》,从而建构了一个不同于汉唐儒学的学术形态,即一种工夫论形态的《四书》学。这种工夫论以知行关系为内在结构,并构成儒家所特有的“精神—实践”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从《白鹿洞赋》看朱熹的诗意栖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白鹿洞赋>是辞赋类文学中的精品,在辞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朱熹是诗人思者,他关于白鹿洞的言说也就是他关于人格养成的诗性言说.朱熹的人格极为丰满,其显著特点是雍容不迫,宠辱不惊.这种特点表现在其诗作中就是淡泊而有味,清通而绵长.朱熹一生诗意地栖居于其尚淡而清通的诗歌之中.从朱熹的诗意栖居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之中保持大众化的姿态,诗意地栖居在这变动的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7.
在早期儒家对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思考基础上,朱熹更为系统和精密地对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反思。他在重视和突出了知识意义及其独立性的同时,指出了知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也强调了道德对知识的范导意义与知识的道德指向。  相似文献   

18.
朱子对"道心"、"人心"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子特别重视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语,视之为"虞廷十六字心传",并且在《中庸章句.序》中对"道心"、"人心"提出完整的诠释,为宋代的道统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根据自己的义理学系统,对"道心"与"人心"这组概念提出了心性论的诠释,而有别于二程的理气论诠释。其次,他强调"人心"与"人欲"的区别,承认自然欲望之合理性。这说明了朱子的伦理学观点如多数的宋明儒者一样,属于"严格主义",而非"禁欲主义"。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宋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集理学思想之大成.他在创立理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出入佛教.朱熹为维护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力主辟佛,这是他对佛教态度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则通过援禅入儒,进一步强化儒家哲学的思辩性及精致性,最终实现了对佛教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网络大众化时代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的网络文化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抢占网络媒体阵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网络大众化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网络大众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