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徽州社会科学》2006,(6):32-32
歙县霞坑镇河政村今年被列为市委、市政府“抓百村、促千村”工程的市级示范村。河政村地处歙县南乡,“八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道路和村庄”是这里的自然写照。现有九个村民小组,人口1600余人。历来以茶、桑为农民的主要收入。2005年人均3300多元。  相似文献   

2.
《徽州社会科学》2006,(6):35-35
屯溪区阳湖镇兖溪村,依托交通便捷、资源丰富优势。积极探索和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农村党建“三好联创”、“双培双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先锋村”、“先进村”创建活动。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成效显著: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572万元.农业产值302万元,工业产值3689万元,村集体收入20.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  相似文献   

3.
老山头乡永太村位于大庆油田的西南部,过去是个出了名的穷地方。1978年,全村人均收入仅73元。基本上是一个“吃粮靠反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送到了永太村。短短的十几年内,永太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从一个远近出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市闻名的富裕村。1990年,全村总产值实现了635万元,人均收入达1350元。年收入万元以上的132户,比较富裕的户占总户数的78%以上。在全村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实力不  相似文献   

4.
1933年的桂北瑶民起义是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也留下了诸多耐人寻索的历史疑案。近年来引起了史学家重视对它的研究,围绕起义失败的导因与背景等问题,在民族史学界展开了讨论。但对“兴瑶灭汉”说,尚无专文论述,本文拟根据调查和现有材料,对此作一些探索。所谓“兴瑶灭汉”,是指桂北瑶民起义“只杀汉人,不杀瑶人。”关于“兴瑶灭汉”说的记载,最早见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八月二十日出版的《政训旬刊》第22期,刘宾一《兴全灌龙各县瑶叛与剿抚经过》曰:“瑶民叛变,既有共匪为之煽惑,又以兴瑶灭汉为口号,其目的当在夺取政权,不仅掳掠财物而已也。此次瑶叛虽在夺取政权,藉以兴瑶灭汉。……桐木江所产之瑶王法力无边,能抵御一切枪炮之弹,能灭汉兴瑶,能使瑶民今后利益无穷。”  相似文献   

5.
<正> 广东方志记载有关瑶族资料,不少记载着“听调纳粮”的事实。如“惠州府龙川县山瑶,居深山中,听征调,纳贡赋,有官长之抚领。“恩平县瑶山有九,先有良瑶二百二十二户,耕田听调。”“高州府山瑶,有听招、有背招、有险恶,各山有总甲领其兵目。听招者,有相信抚瑶领之。听招者,调之攻守,纳粮当差,谓之‘民瑶’。”不论粤东之龙川,粤中肇庆府之恩平,粤西之高州,都有“听调纳粮”的民瑶。而粤北地区,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在我国推行土地规模经营,不能采取一刀切。若盲目采取某一种方式,可能导致实施效果不理想。 199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62元,来自农业的人均纯收入为1237.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约57.2%,表明我国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仍靠农业……  相似文献   

7.
人们曾经记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帷幕刚刚落下,山东省牟平县宁海镇西关村就闻“风”而起,一马当先,冲在农村改革大潮的潮头,并于1981年在全省首创人均占有纯收入2000元、人均分配1000元的最高纪录,成为“胶东半岛的一颗明珠”。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西关村发展得怎么样?他们的改革路线是怎样走过来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最近对西关村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西关村作为牟平县农村改革的领头村,在深(?)村改革中又进行了大量新的富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根本点在于:  相似文献   

8.
提起休宁县海阳镇盐铺村,黄山市甚至在全省都是众人皆知的,盐铺村这个有1077人口,6个村民组的行政村,水泥路通到了每一个村民组,村头建起了农民公园、垂钓休闲中心,村委会的综合楼。盐铺农庄”宽敞气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加,2006年可以达到6100元以上,已经跨入了全市首批达标验收的小康村行列!而九十年代的盐铺村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997年各项工作在海阳镇还是排倒数第一……这一切都与省、市人大代表。全国劳模、村支部书记李讨饭分不开。  相似文献   

9.
对偶婚是一种以感情为主的不稳定、不牢固的婚姻关系。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有不同表现形式。建国前,金秀大瑶山五个瑶族集团都有婚外情现象,而以茶山瑶、坳瑶和花蓝瑶较为突出,主要形式有“点火把”、“爬楼”和“找同年”。所谓“点火把”,是公开的婚外性自由,男女婚后度完蜜月即可以另找情人,妻子可以公开约情夫到家中留宿。因为情夫夜间是点着火把来的,故名“点火把”。这是公开的情人关系。金秀大瑶山茶山瑶的“点火把”与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一带的纳西族的阿注婚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试论清代前期两广总督的选任与治绩关汉华一两广设置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当时两广“浔、梧瑶乱,……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王)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①。然这一建制在当时尚不稳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为平“瑶乱”再派韩雍出任两广...  相似文献   

11.
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激烈,地方上的起义战争不断,新旧战争,创伤未复,瑶族人民生活更加艰难困苦,被迫起义反抗,起义被镇压,部分瑶民为了生存被迫受招抚,接受封建王朝编籍入户册管理,迁下山定居平地而谓之平地瑶;一部分瑶民,择居仁里,定居平地,创基立业,逐步加入封建政府户籍,封建王朝认为这部分瑶民安分厚道,称之为“良瑶”、“粮瑶”、“抚瑶”、“平地瑶”。  相似文献   

12.
符静 《河北学刊》2023,(6):73-80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为了控制铁路沿线治安、打击反日力量,从1937年开始陆续将华北沦陷区铁路沿线的村庄划入“爱护村”范围,并开展了规模庞大的铁路“爱护村运动”。日伪通过各种手段动员铁路沿线村民尽心护路,但效果并不如预期。“爱护村”加重了华北农民的生活负担,其中无法解决的经费困境和农村劳动力匮乏问题,不仅使民众与日伪离心,也使日军与伪政权内部产生了矛盾分歧。这场由日伪运作、多方参与的“爱护村运动”在1945年最终随着日本战败而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五九年夏,毛国瑶同志从靖应鹍家得见一部乾隆时的《红楼梦》抄本(下简称“脂靖本”)。当时,他对照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八十回大字本,将”脂靖本”所独有或有异文的批语,逐条抄录于笔记本上(下称“过录件”),经编号共为一百五十条,这就是现存脂靖本《红楼梦》批语的唯一原始抄件。关于“脂靖本”批语的流传,首先是毛国瑶于一九六四年将“过录件”提供给俞平伯校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1979年之前,中国的宣传口径一直是“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让人信心百倍,有一种自豪感。但是1980年之后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就是“人口众多”,在“资源丰富”后面加上了“人均资源不足”,并且宣传的重点是后者:中国人均土地不到13.3亩,只有世界人均  相似文献   

15.
兖溪村位于屯溪区阳湖镇东南部,东面与紫阜村相接,西至许家棚,南至三充村,北至柏山,所辖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共425户、1428人2006年,该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47.42万元,同比增加21.25万元:村经济总收入达71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91元,同比增长13.4%:村集体资产累积达到8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6.
董江爱 《晋阳学刊》2002,(2):101-102
《晋阳学刊》2001年第五期登载了孟令梅先生《民国初期山西村治述评》一文,该文称阎锡山实行“村本政治”时期为村民自办村政时期,而就我目前掌握的资料和社会调查来看,阎锡山实行的“村本政治”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村民自办,而是十足的政府官办。阎锡山在实行“用民政治”的过程中,深感他的“六政三事”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再加上明显地觉察到了民主力量对其军阀统治的威胁,于是提出了“把政治放在民间”的思路,由“用民政治”转向了“村本政治”,目的在于加密行政统治网,加快“用民政治”的实现。按阎锡山的解释,“村本政治…  相似文献   

17.
近代广东瑶人数量及其分布情况长期是一个谜。国民党政府虽然从1928年就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历经多次调查,但直到败退台湾时仍然是一笔糊涂账。对于国民党政府一直弄不清楚的各地瑶族人数,共产党政府却在九个月内就迅速查清。国民党政府关于连阳瑶人数量的统计失实,反映出当时是否设置化瑶局,取决于瑶人的真实人数,由此导致化瑶局经常片面夸大瑶人数量、不愿深入调查的事实。出现这种状况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国民党政权没有建立现代的基层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8.
古故地镇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距马市17公里,属典型的城郊型乡镇,全镇可耕地面积5万多亩,农村人均2.5亩,具有发展城郊型农业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古收地镇立足本镇实际,形成了以蔬莱起步,多种经营开路,发展“两高一代”农业,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为此,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古牧地镇所有的灌渠都实现了防沙化。引进开发了日光大棚蔬菜生产新技术,农业生产基础得到根本改善,逐步形成了“三亩菜、五亩园、百亩粮、千只鸡、百头育,一村一品,一队一业”的古收地模式。199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4600…  相似文献   

19.
一农民收入下降及其原因农民收人下降可以从以下事实中得到说明:其一,农民收人的相对水平呈下降趋势。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134元,1995年达到1578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为325元,增长242%,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人由439元上升到3893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为906元,增长282%。特别是“七五”和“八五”时期,农民的生活水平增长速度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1986——1990年、1991——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平均增长速度为5.9%和77%,与同期城镇居民相比,分别…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以我省农村经济比较发达,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名列全省第三位的清镇县为例:该县60户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表明,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8.9元,比上年增长5.05%,(若减去其中1户人均纯收入最高的2153元)59户人均纯收入为369元,比全省农民纯收入人均302元多67元,高22.18%,但乡与乡、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农民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