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古代平民生存教育内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子可教是每个作父母的期望。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到了能吃饭、言语时,生存教育就正式列上了日程表。综观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平民儿童时期的生存教育都是很受重视的。其教育进程和内容在先秦时代已具规模,从两汉到隋唐,经宋元明清,一脉相承,几乎每个朝代的家庭都是按这个模式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其教育内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生活能力的培养。平民子弟的养育不象达官贵人家的那样,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生活自立能力的培养,是平民教育中的重点之一。在这一点上,他们甚至比现在的独生子女的父母还要明智些。“子能食食…  相似文献   

2.
试论幼儿自私心理的矫正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方柏爱计划生育,特别是在城市推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生育国策,使我国的独生子女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城市,少年和幼儿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下世纪初叶开始,独生子女将逐步地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将是肩负国家和民族重任...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不断深入贯彻和实施,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大力加强研究.深入探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从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解决独生子女健康成长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物质生活条件优于非独生子女,这就为独生子女身体正常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独生子女的才能、兴趣广泛的发展,事业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美国迪迪·穆…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独生子女 ,他们自懂事起 ,就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竞争激烈的社会。他们视野更广阔 ,思维更活跃 ,信息更丰富 ,生活更多彩 ,具有鲜明的个性。当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进入大学校园时 ,我们应该加强对他们思想特征的研究 ,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老年型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核心家庭”的出现,影响了老年人精神性权益的保障。文章阐述老年人精神性权益内容、分析难以得到保障原因、介绍以“核心家庭”生活模式为主的美国是如何建立老年人精神性权益保障制度,并提出完善我国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5年末全市累计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妇女人数有近50万,占全市已婚育龄妇女数的百分之八十,为我市稳定低生育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占多数,抚养小孩的风险增大,少数家庭因独生子女死亡或病、伤残给他们的生活、生产、养老等带来了困难,对家庭幸福、社会和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最近,我们对全市829例独生子女意外风险个案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希望引起社会对此问题的关心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一子两挑”是独生子女家庭在日常实践中为应对现实需求而形塑出的权变模式,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核心小家庭呈现出双系继嗣的制度幻象。然而户籍的分离和财产继承的身份边界将小夫妻割裂为两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并将孙代的姓氏与财产继承捆绑,进一步撕裂了小家庭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夫妻小家庭因利益、感情、现实等因素避重就轻地游走在两家之间,父代被置于劣势地位,家庭养老逐渐向“管好最后丧礼”的形式化孝道蜕变。由此来看,“一子两挑”的婚居实践确实改写了男性单系继嗣的家庭制度,但在变革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隐忧,是否会转向双系继嗣制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独生子女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市5所高校234名独生子女大学生调查发现,他们学校生活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状态等方面;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比较,他们具有较好的学校生活适应能力。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能力的四条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可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在这个政策下诞生的“80后”,已经步入了成家育子的年龄。他们的婚姻观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婚姻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更是街居干部所关心的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年给予现象学的第一主题,社会现象学家阿尔弗雷德·许茨将其改造成为社会现象学中的重要概念。哈贝马斯在批判地继承他们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活世界理论进行了形式语用学的改造,提出了“系统一生活世界”双层社会分析结构,并诊断出现代危机根本问题在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他的这一理论拓宽了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黄鹂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特别是推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后。独生子女在我国儿童中的比例急剧增长。80年代末我国独生子女已达3500万,预计不久独生子女将成为我国儿童的主体。但由于社会对独生...  相似文献   

12.
独生子女就业──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生子女就业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宋长青叶礼奇独生子女化社会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独生子女在各类社会都存在,但是,这种大量的、一代或几代性的独生子女化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却是第一次。也许人们觉得“独生子女化社会”一词很陌生或比较刺耳,但这却是不容回避...  相似文献   

13.
《社区》2009,(18):55-56
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被称作“80后”,这一代的城市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为了家中这一颗独苗能幸福成长,父母、祖父母们为他们承担了几乎所有的事情,在这样的精心呵护下,如今已长大成人的“80后”却表现出很多心理问题,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分析、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帮助“80后”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其典型表现是角色定位不恰当,期望不切合实际,爱与严失调等等,这都可归结到“度”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独生子女也是子女,他们是普通儿童,“小皇帝”、“小公主”的称谓是不恰当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要切合实际,期望过高,动机过强,影响学习效果,对子女过爱过严,不利于子女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对独生子女的研究开始于八十年代初期,也就是说,从1979年我国政府提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以后数年,独生子女作为一个庞大特殊的群体出现在中国的时候,对他们的研究就开始了。初期的研究有三个特点:1.研究的对象多数为幼儿园儿童;2.主要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3受西方对独生子女的早期研究影响较大,往往把独生子女当做“问题儿童”来研究。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对独生子女的研究域进一步扩大。1.学科除教育学、心理学之外,从社会学、人口学等角度来研究的也逐渐增加;2…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已近20年,大中城市的新生人口中独生子女率已占到60%以上。90年代中期以来,正是独生子女大批进入高校时期,其比例急剧上升,历史注定他们将成为中国跨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而这批跨世纪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7.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生子女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交往需求强烈,但缺乏协作精神与交往技能,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依附性强,适应能力与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感情脆弱,意志薄弱,挫折耐受力差;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好逸恶劳心理突出。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独生子女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锻炼其意志品质;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合理利用期望功效,激发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成才动机;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最大的已进入而立之年,最小的也正值谈婚论嫁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婚恋期待、婚恋方式、择偶标准、生育意愿等越来越与传统社会文化相疏离,越来越挑战传统的价值规范。这跟整个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当今急速变迁的时代里,在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道德约束越来越苍白无力,部分人的婚恋偏离“以爱情为基础”的基本要求,婚姻质量下降、家庭不稳定等伴随而来。家庭、学校、社会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帮助他们端正婚恋心态,纠正婚恋行为偏差,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前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自杀原因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生理上在成熟,价值观在形成,思维方式在转化,处在复杂多变的时期。特别是新时期的大学生,又有多系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竞争压力加剧等特点。大学生自杀现象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社会原因以及复杂的个人原因。要矫治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除了社会政策和舆论导向要转向尊重生命和重视生命以外,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苦难观、挫折观和友谊观,增强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20.
失独老人因为孩子的离世而产生了极大的压力,造成了身心混乱的状态,生活陷入了危机中,他们容易失去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隔离、断裂,形成严重的生命无意义感,生活延续也陷入困境.当“失独”这个词语用来界定独生子女家庭失去子女后的存在状态时,间接也就给失独群体贴上了“孤独”“失依”的标签.这些负面标签的偏差化、刻板化和排他性进而催生了失独老人的情绪危机、自虐危机、认同危机和断裂危机.反之,可以通过输入希望、恢复自尊和提供支持等危机干预机制,赋予失独老人更多正面的标签效应,以帮助他们改善危机环境,提高面对老年生活的信心和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