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走入《边城》这个人间仙境之前我们有必要谈一谈沈从文的文学观。沈从文是京派小说作家群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而京派文学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艺术之‘神’是人性”。对人性这一方面,沈从文有很深入的思考,他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①人性的探寻可以说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全部底蕴。他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都是从“人性”轴心向四面幅射开来。但他又认为人性寓于人生(人生包括生活和生命两部分),“生命之…  相似文献   

2.
论沈从文家世对其创作道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沈从文家世对其创作道路的影响黄献文不少论者都谈及沈从文的“自卑情节”,认为“自卑情节”对其创作道路和作品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①,这是对的。但若进一步问:自卑情节又缘何而起?自卑感的产生要有一定的“落差”和“参照系”,这“落差”和“参照系”是什么?在...  相似文献   

3.
一、概说“人性” 孔子曰:“性相近”,显见他认为有人性,且有共性:孟子云:“性本善”,几千年来,帝王们大概都以此说来进行人治。苟子以为“性本恶”,但他的学术没被董仲舒列为“正宗”,倒被蛮夷借鉴去法治了,以抑人类“恶之本性”。又有先贤搞平衡曰“食色皆性也”,并无善恶。左思主张“人有异同之性”。梁实秋和鲁迅也曾为此“恶”语相加:梁以为“人生的态度是歧义的.但人性的素质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而鲁迅先生以“香汗”、“臭汗”来两难,好在梁并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4.
男孩今年十三岁,刚上初一。他聪明、开朗,有很高的天分,最近却显得闷闷不乐。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因为班主任说他是“全班思想最低下的人”,这个称呼就像是被烙铁烙在了自己的脑门上,令他彷徨、困惑、自卑、孤独,班上的同学也都疏远了他。  相似文献   

5.
何楠 《江海纵横》2007,(5):45-47
异化(alienation):其英文本义是偏离主体性、相异性。大家都认为,异化应被理解为主体自身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象,而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从一定程度上它是指主体创造的客体而生产出的矛盾。中国哲学大家对“道”的提倡是用“道”影响人性,并往往偏离人性,在此的异化有积极推动更新人性的作用。黑格尔运用异化概念成就了他的哲学体系,“绝对理念”通过异化过程丰富、完善和发展了自我。在此时的异化已是丰富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异化体现在他对宗教本质的披露,宗教里的神实质就是人性的演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既指矛盾对立关系,又指先验本质的外化。  相似文献   

6.
《喧哗与骚动》是以人性的异化来揭示美国南方社会压迫人性的罪恶。福克纳非常关心人本身的存在价值,他向往着尊重人性的理想境界。因此,他对美国南方的清教和种族主义充满了愤慨,对被蹂躏、被压迫者充满了同情。他强调“人,只有在他的个性中才能得到拯救”。他痛心地感到社会用各种方式“剥夺”了人的个性,人性越来越被社会所异化而失去人的本性,成为被泯灭了内在本质的社会与宗教的附属品。正是由于他对美国南方社会压迫下被异化的人性有着异常深刻的认识,才使得他创造了《喧哗与骚动》中那么多被异化了的悲剧人物,使他对异化人性的罪恶揭露与批判显得坚决有力。  相似文献   

7.
克洛德的自然人性,宛若“天使”,在黑暗的“魔鬼”生活中熠熠发光。可是在压抑中复归的人性是畸形的,以至于克洛德用这种不健全的、变态的人性既伤害了他人,又毁灭了自己,终于给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凉而凄惨的句号。他既是罪恶的社会和宗教的代言体,又是受害体。宗教禁锢人性的本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都谈到过人性问题,前者侧重于人性的利他方面,后者侧重于人性的利己方面,从而形成所谓的“斯密问题”,我们认为“斯密问题”是不能成立的。我们就以此为载体,对他的人性观进行探析,试图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自律型道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凸现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圣经》和《论语》的人性论尽管在表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是在深层本质上这两种人性论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圣经》“爱”的人性本质和《论语》“仁”的人性本质在人性的指归上实质上都是合于了“善”,强调了和谐存在基础之上的“人善合一”。  相似文献   

10.
针对程朱理学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元对立并以前者压抑后者的理论观点和价值取向,戴震重新思考了人性的基础、内涵等问题。他以“血气心知”来规定人性,把人性建构在自然实体的基础上,并从自然生成和社会构成两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血气心知”的人性内涵;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古代儒家的性善论进行了改造,表现出某些前近代色彩。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在世界文学史册上,给我们塑造了亨利、乔丹、桑提亚哥等一系列风姿各异、千秋炳辉的“硬汉特质”人物。本文避开社会历史与文化批评的角度,侧重从心理学方面来研究这些“硬汉人物”的塑成原因。作家海明威本人有着极其强烈的超乎常人的自卑感,他终其一生都在对这种自卑感进行着英勇的、无畏的超越,他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幻化在文学中,创造了一系列顶天立地的“硬汉子”形象。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道德内化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道德内化思想初探刘毅1.孔子的“性近习远”论与道德内化人性与人生、伦理道德及道德修养等问题,是儒家学派的一个突出特点。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人性之论,他从人性论出发阐明了道德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孔子的人性观较集中地反映在“性相近,习相远”这一...  相似文献   

13.
乔治·梅瑞底斯是与狄更斯同时代的英国重要作家。“欲望”是梅瑞底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欲望化叙述的功能在于充分审视了人性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他的创作似乎违背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正统道德观念,但揭露了欲望的非理性与19世纪后期渐起的“颓废的社会气.g-”有着密切的关联,通向了更深层的人性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性是善、是恶还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争论古今有之。其中,康德曾就“人性善恶”问题作出了深刻探究。他将人性细化为三种向善的原初禀赋和三种不同层次的趋恶倾向,并认为“善的禀赋”与“恶的倾向”共居于人性之中,故“即使是在最好的人这里,都提出了恶的倾向”。他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从宗教的角度加以阐述,旨在让宗教理性化、纯粹化和道德化。康德强调“道德的宗教”,以“命令”的方式要求人们与恶性斗争,并努力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并将道德基础之上的“德性”与“幸福”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种“至善”。于是,“德性”也被康德看作“一切我们对幸福的追求”的终极条件,是终极的善。因此,康德关于人性在善恶上的倾向不是凭借神启或信仰来解决的,而是依靠自身的努力,让“人性”服从“德行”,通过对法则的敬重和遵从,使之成为至上动机从而指导人们找到“向善”的归路。  相似文献   

15.
论荀子的“人性恶”及“隆礼”、“重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性的看法历来众说纷纭。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 ,由于人性上的唯物观和平等观 ,他又认为人性不但应当改造而且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人性改造理论的基础上 ,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主张 ,对当时及后世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蒙田的随笔贯穿着一条耀眼的红线———人性。他追问人性 ,陈述人性的谬误与悖论 ,但他并非是不可知论者和悲观主义者。其目的在于使人类进一步认识自我 ,从而超越人性 ,完善自我。他超越人性的“生活哲学”具有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不乏真知灼见。但又打上阶级的烙印 ,暴露出他作为一个“穿袍贵族”在社会变革面前妥协、调和、折衷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梁实秋散文艺术世界的深层结构秦新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一、观念层次:展示“人性”、弘扬“人性”的思想内涵在梁实秋散文艺术世界的深层结构中,构成“观念层次”的是他对人生的态度──讴歌人性、描摹人性,怀恋传统、颂扬传统,展示出一种温和、保守的传统古典主...  相似文献   

18.
庄子哲学中“道”既存于本体世界又存于经验世界,这造成了“道”在两个世界的“割裂”,从而相应地分成“道之真”和“道之气”两个方面,进而,这种“割裂”被带入其人性论中,造成人性的“割裂”,则其人性相应地分成“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这两方面相互制约和斗争,构成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庄子在《渔父》中提出“法天贵真”思想,分别从本体层和经验层来解决此人性矛盾,从而既使“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人性论图式,又使得生活在经验世界的个体人超越为体道真人。最终,在人性和人生两方面实现了由人向“道”的回归,也使庄子哲学得以完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沈从文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展现沈从文心中的理想世界。沈从文在“都市文明”面前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情结,都市文明压抑得他透不过气来,而湘西文化所赋予沈从文的优越感使他对都市文明不屑一顾,他那种“乡下人”的气质,令他不止一次地“否定”现代文明。家乡观念的认同感,又使他对湘西老家尤其热爱。文章对沈从文笔下三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感性上,认识沈从文是如何表达对人类的爱和宽容。  相似文献   

20.
库切在《等待野蛮人》中展现了系统力量造就的“敌意想象”和情境力量场中的“去个人化”对施恶者人性和行为的强力影响,改变了人们对人性和罪恶行径的定势认知。虽然库切对人性之黑暗有着清晰的洞察,然而,他并没有对人性丧失信心。通过对主人公这一平凡英雄的刻画与褒扬,库切试图向人们传达:只要坚守人性之本分,人完全可以凭借自身意志力抵抗住外在力量的影响,避免走向恶之端。库切对罪恶和人性的深刻剖析显示其作为一名哲学作家的深度思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