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党中央号召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这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措施。要做到这一点,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要保证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生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一关不好过。但是,不解决这个问题,独生子女父母的思想工作就巩固不住。要使孩子健康成长,就要解决好医疗保健问题,解决好生育问题”。我们本着这种精神,撰写这个优生知识讲座。希望这个讲座,对“保证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生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个人人关心、家家响往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能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逐步提高我国各民族的智力、体力和平均寿命,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我们把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上来,人口数量得到了控制,就应该注意提高人口质量。而遗传和环境对人口质量就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可以把全部  相似文献   

3.
作者李合龙认为,人口再生产与社会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是有现实意义的。 1.人口再生产是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人口再生产的活动过程制约着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一定的人口数量和质量作用了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影响到一定的生产方式,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人口的质量和数量影响着消费的一定  相似文献   

4.
面对政府职能转变和群众需求多元化、价值行为多样化以及较早实现人口转变的时代背景,辽宁省大连市顺势而谋,乘势而为,从进一步转变人口计生发展方式和工作方法出发,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全过程,让改革成果优先惠及计生家庭,于2009年4月率先启动了创建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示范区市县活动,以此推进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运用结构突变理论对1978~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为中国城市化率的结构突变点,说明城市化率的增长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包含时间虚拟变量的Logistic拟合精度明显提高,预测表明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0%左右.  相似文献   

6.
略论养老方式和我国的社会养老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目前,我国老年人已近(?)亿,他们的生活如何安排,养老事业怎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同时,“养老”与“生小”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搞好养老事业对于有效地控制我国人口出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养老方式,并及时掌握这方面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采取相应对策。所谓养老,即赡养老人,主要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等,以满足其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养老的具体方式,可分为子女赡养(或称家庭养老)和社会赡养(或称社会养老)。子女赡养方式的特点是,在某个老人的生活中,其生活费用主要由子女提供;或者,在一个国家、地区范围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以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 ,对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养老观念、意愿以及养老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 ,亲子关系的反馈模式的养老观念、养老方式依旧在中西部农村有着很大的市场 ;政府需要在农村各类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基数大、家底薄带来的劳动人口急剧增加,劳动力相对过剩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是四化建设中需要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现就如何克服劳动人口多的劣势和发挥劳动力资源多的优势提出如下探讨意见。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和养老方式的多元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几何时,不少人都以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和人口年龄构成轻为自豪,殊不知时隔不久的今天,中国人口的年龄构成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急剧递增,人口老龄化在迅猛发展。“八五”期间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3.37%,大大超过同期总人口年平均增长1.19%的速度。1994年中国已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69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76%,成为当今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接近1.3亿,将占总人口的10%,中国开始成为老年型国家。2040年将是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届时老年人口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研究——基于发展方式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划的人口政策目标是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及有序流动。在阐释这个目标的基础上,文章认为经济—人口分布协调是最重要的理,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协调度度量模型验证了这是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存在的理,而我国经济与人口的分布处于较不合理状态。以缪尔达尔循环因果积累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较不合理的制度成因是我国不顾以人为本的抄近路发展方式,其造成经济系统收益和人口系统福利相互转化的渠道效率低下,并且在经济聚集与人口聚集之间存在制度障碍。据此,对应提出了在财税体制、政绩评价体系和人口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度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03年长沙市在进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中,用项目管理方式,在试点单位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工作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在全市推进这个项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确立依法管理项目运作指导思想 在项目管理中,为准确把握试点工作方向,首先要确立项目运作的指导思想:以改革为动力,以人为本,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湖南省人口与计  相似文献   

12.
当代人口学家早已敲响警钟,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正在迅猛地向我们走来,人口老龄化已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同步出现,要重视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新问题.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8.6%,预计到2000年时将上升  相似文献   

13.
<正>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73.77%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联合国有关人口组织考察结果认为,我国适度人口应为6.5~7亿而农村目前就生活着近9亿人口。按I4.70%(三、四次人口普查8年间的自然增长率)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将增至10亿。因而着重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是当务之急,是功在当今、造福后代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4.
失能老年人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是把握老年人口的照料服务需求、规划未来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依据。然而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已有的数据和研究并未达成一致。文章从失能状态的评判标准着手、对各项调查中获得的对失能老年人规模和比例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获得对中国老年人失能规模和失能率的合理推断。对3项老年专项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专项调查普遍采用操作性较强的KATZ量表对老年人的功能状态进行评估,据此方法得到中国城乡老年人的失能率在10.48%~13.31%之间。为进一步确定老年人口失能水平及变化规律,笔者建议在未来相关调查研究中,统一测量方法,并增大样本规模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的数量,提高样本区域分布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选择“先老后富”的江苏省苏中沙沟、临泽两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两地农村家庭养老易产生纠纷但比例不高,农村家庭可以照顾老人但时间不能保证,两代人分居较明显,家庭养老潜在风险较大,但农民很少办理养老保险,当前两地物质供养成本低但医疗、丧葬等费用高。中国农村应当以家庭为养老载体,解决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完善养老保险方案,探索家庭养老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14年"中国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多层线性模型,研究老年人居住方式、社区环境与抑郁倾向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独居老年人抑郁倾向得分最高,其次是夫妇同住的老年人,而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抑郁倾向得分最低,居住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社区环境直接影响所有老年人的心理状况,环境较好的社区老年人的抑郁倾向得分更低。社区环境在老年人居住方式对抑郁倾向的影响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开展丰富文化活动的地区,独居、夫妇同住与跟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抑郁倾向得分差异小;而在文化活动少的地区,几类老年人的抑郁倾向得分差异更大,与子女居住的老年人抑郁倾向要显著低于独居和夫妇同住老人,独居老年人的状况最差。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减小某些居住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烟台乘车向东南行驶三小时,便到荣成县城所在地——崖头镇。县计划生育局,设在卫生局新楼最高层角上的一间房子里,全局干部连以工代干共七人,其中一位副局长,常年在县里做其他工作,因此实际坚持工作的只有五个半人。  相似文献   

18.
周游  朱敏  蒋华 《西北人口》2009,30(5):27-31
为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对城市合理人口容量进行测算。考虑人口容量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关系,选取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弹性系数、产业发展、耕地资源、水资源为制约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测度各因素制约下的人口合理容量,最后应用“木桶原理”得到同时满足各个制约因素的人口合理容量。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养老方式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湖南省同仁村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对农村社区生活,特别是对家庭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1990年,我参加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队,在桃源县同仁村工作一年,对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及其对家庭生育、家庭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同仁村是一个典型的以  相似文献   

20.
钱佳  崔晓楠 《西北人口》2024,(3):117-126
中国离婚率的走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夫妻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在当前自由恋爱式为主流的婚配背景下,学习和工作场域成为适婚个体在婚姻市场认识潜在对象最重要的两个场域,因此在学校或工作场所相识成为夫妻相识的主要方式。文章基于2010~2018年五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研究“学校相识”和“工作场所相识”两类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学校相识”比“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稳定性显著更高,前者的离婚风险约为后者的39.043%;(2)“工作场所相识”的离婚风险峰值出现更早,约在婚后7年,而“学校相识”的峰值出现在13年左右;(3)分教育程度看,高教育程度群体在“学校相识”比“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稳定性更高,其中前者的离婚风险约为后者的45.611%,而低教育程度群体内不存在该差异;(4)分出生队列看,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效用在不同出生队列组中均显著且比较稳健。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文章呈现了夫妻不同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讨论集中于婚姻稳定性维度。然而,稳定的婚姻不一定是令人满意的、幸福的婚姻。因此,研究结论并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