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父母,不仅有着生育孩子的义务,而更重要的则是培养孩子的责任。 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一个家庭,特别是以父母为中心的核心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社会环境,在此环境中,家庭的生活方式,物质条件,家庭气氛,特别是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的培养,都有着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父母成为培育孩子的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孩子能够茁壮成长,这是父母的最大愿望,也是社会对儿童的期待。经过30多年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践,我国总人口增长的速度得到控制,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每个家庭所拥有的孩子数量减少,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祖父母及其他亲属把爱集中在少数几个甚至一个孩子身上,产生了所谓“小皇帝”、“小公主”现象,学术界曾对此展开研究,学者们或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或者从家庭教育学角度,对独生子女展开讨论研究,鲜有学者从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通过家庭人口结构、孩子数量、家庭经济状况等环境的变化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的婴幼儿时期是学习人类典型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一岁以后,当孩子已经会站、学走,并学习说话的时候,正常的社会生活对人的健康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人所遭受的社会行为以及情感、智慧方面的损失,是很难补偿的。一、婴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婴幼儿一般是指六岁以前的小孩。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都离不开父母的扶持照顾。所以,父母是和孩子接触最早、最多的人,除了喂养照料他的生活外,还要教他动作、言语,引导他认识现实世界的一切。同时,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对孩子的成长起…  相似文献   

4.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期,独生子女失子家庭养老问题引起了计生部门的高度重视。2008年北京市西城区人口计生委开展了一份《独生子女特殊困难家庭父母养老意愿的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家庭始终不能走出心理阴影,断绝了与亲戚朋友的一切社会关系,孩子离世多年后的房间仍然保留着孩子过去的样子,他们对生活没有信心,对老年生活充满了担忧。自此,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开展了对特扶家庭的帮扶活动,每月对特扶家庭的父母给予各200元的生活补贴。  相似文献   

5.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家长爱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孩子也只有得到父母的爱,身心才能健康地发展。在家庭里家长爱孩子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放任性的溺爱,这种爱只管孩子的吃穿用,一味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这种只养不教的爱,既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又害了孩子。另一种是真正的爱,这种爱除了对孩  相似文献   

6.
王芳  周兴 《西北人口》2012,33(3):12-16,22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9年度的相关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我国孩子质量与数量间的替代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证实在生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双重效力下的我国家庭孩子数量的减少,同时使孩子的质量得以提高。此外,孩子的性别、父母的学历、家庭所处地理位置、家庭长期福利水平以及家中孩子的性别组成也对孩子的质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生育一个聪明、美丽、健康的孩子,是每一对父母的共同愿望,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对民族的繁荣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极为重要。如何能使下一代的智力和体力都优良呢?据最近报道的成都某单位对1306名儿童调查结果表明,孩子的健康,智力与母体受精怀孕时父母的生物钟运动是否处于高潮有关。  相似文献   

8.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我国产生了数以万计的独生子女家庭。据统计,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已突破了1亿。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陆续步入老年人的行列。但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是无法规避的。有些家庭由于独生子女的突然死亡而成为失独家庭。  相似文献   

9.
养育孩子的成本与效用问题是处于非理性的还是有理性的效益价值观问题在我国尚属争议问题。为研究此问题,我们在四IIK个市区、2个镇、6个县1243户、4076人次的《四川家庭经济及生育问卷调查》基础上,将问题题集中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效用,期望负担年限(包括孩子的婚嫁、劳动就业、经济独立及受文化教育的年限),成本效用构成状况,父母对孩子数量需求状况,以及不同年龄段父母实际生育效益状况资料,来验证父母生养孩子有没有经济效益的期望价值。我fll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价值归类为精神、经济、转型三种期望模式。前提条件:在一定社…  相似文献   

10.
王芳  周兴 《人口研究》2012,(2):50-59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9年度数据,运用OLS及分位数回归计量方法,对1291名18周岁以下儿童的健康状况(HAZ)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后发现,在剔除了生理遗传因素的影响后,家庭所在的地理位置、家庭长期福利水平、父亲受教育水平、父母的职业类别以及儿童的年龄都与儿童的健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孩子的性别及家庭中孩子的性别组成显著影响我国儿童的健康。具体而言,男孩的健康状况优于女孩,双子女的家庭规模最利于儿童的健康,且与家庭中只有同一性别的孩子相比,孩子性别比例更为均衡的家庭更利于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陕西为例,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变化对其父母回流决策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持续下降会显著影响父亲回流,但对母亲的影响并不显著;除此之外,家庭孩子数量、耕地面积及父母个人特征也是影响父母回流决策的主要因素。为此,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开放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开办更多的住读学校或学生托管机构从而为外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其父母外出矛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地区孩子教育投资影响因素分析:山西省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使用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农村家庭孩子教育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山西省农村抽样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揭示出在生存经济条件下,父母的劳动参与程度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有显著的影响。作为父母劳动有效替代者,母亲的劳动参与程度增加会减少女孩的受教育年限,增加男孩的受教育年限,而父亲则相反。文章指出,减轻女性家务劳动负担的投资和补贴等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村女孩受教育程度和缩小性别差距。  相似文献   

13.
综述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孩子效用的测量指标体系和理论解释框架,利用1997年对中国厦门近千个家庭的入户问卷调查资料,系统地描述中国孩子对父母的各种效用,分析孩子效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当代中国,孩子的经济、保障等传统效用在下降,非物化的心理效用在上升;妇女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孩子效用结构变化的最重要影响变量。提高单位孩子和女孩子的效用,以及提高孩子效用的替代性是进一步落实人口政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中国的收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普遍结婚和为人父母的家庭模式中,非正式收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收养问题的人口和社会功能还远远没有被人们认识到。这些功能包括,使没有孩子的夫妇成为父母,使有子女的家庭儿女双全,照顾孤儿和弃儿,以及在复杂社会结构中的许多其他功能。新的收养法并未与这诸多功能一致,而只限无子女夫妇才能领养。根据1988年生育率调查,中国大约有近六百万收养的子女,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进行了正式登记。大约一半的收养子女是由没有孩子的夫妇收养的,这样就满足了使无孩夫妇为人父母功能。另一半收养的功能是为了平衡家庭中亲生子女的性别。能够被收养的孩子中绝大部分是女孩。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强烈的对儿子的偏好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对子女出生人数的限制。但养父母希望子女双全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使收养的供给与需求相符合。夫妇们开始收养子女的年龄常比法定年龄早得多。大部分收养是在妻子处于25—35岁之间进行的,而法律规定只有当妻子满35岁以后才允许收养。  相似文献   

15.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穆光宗 《人口研究》2004,28(1):33-37
1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估计 在独生子女数量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困难是缺乏可靠的数据.因为严格说,一个人是否独生子女需要在其父母结束生育后才能确定.但现在是以领取独生子女证确认其独生子女身份的.这是不确切的:第一、已经领证的夫妇还有一部分可能再生育;第二、有些家庭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没有领证.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全国5县(区)抽样调查,农村50岁以上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家庭有近6成空巢。尽管这些父母的大多数觉得2个及以上孩子对于养老来说更好,但依靠子女养老和多代同堂观念已大为削弱。这些家庭代际间财富流动以子女对父母反哺为主。6成独生子女父母赞成与子女分开住,即使子女今后搬到城镇住,也有近一半人明确表示不会到子女家住,但他们同时并未显示出对社会养老保障的信任,这种窘境使这些曾为人口控制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人面临严峻的养老挑战。  相似文献   

17.
生育是生命历程的开始,生育质量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文章在生命早期1 000天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医学、人口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对生育质量的相关研究,总结凝练了生育质量的概念内涵,创新性地提出生育质量的分析框架。生命最初的几年是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生长发育迅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具有较强的脆弱性。在孩子的这一时期进行投资,可以使其获得更高的生育质量,为孩子将来学习能力、健康状况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创造更多有利条件。生育质量是对孩子出生结果的一个综合性考量。深入考虑个体成长发育所特有的不均衡性和阶段性,我们将生育质量划分为生理性特征和功能性特征两个维度,即出生时的一系列生理性特征和成长过程中最早表现出来的功能性特征。生育质量贯穿于母亲从出生至分娩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备孕、受精、怀孕和分娩的全生育过程。这一过程嵌套于父母特征、家庭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圈层环境系统中,不同圈层环境对生育质量的影响以父母特征为核心向外逐渐减弱。该分析框架不仅对于应对当前面临的低生育问题、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为理解家庭、社会以及文化传统的变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  相似文献   

18.
现行城乡二元生育政策对社会与家庭全面发展存在严重不利影响 ,政策约束下的非意愿性独生子女家庭大量出现 ,对父母养老和新生代健康成长存在不利效应 ,其家庭发展的脆弱性已不容忽视。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微调十分必要。今后 1 5年采取“父母中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可生育 2个孩子”的微调方案 ,既可减少非意愿性独生子女家庭大量出现 ,又能缓解城乡与东西部人口发展不平衡 ;既符合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价值取向 ,又符合公共政策“公平合理”原则 ;既满足今后一个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要求 ,又易于为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接受 ;既有利于生育政策平稳过渡 ,又在操作上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孝昌县坚持“以人为本,真情为民”的服务理念,结合实际,不断健全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解决独女、二女户后顾之忧,促进群众婚育观念转变。部门联动,建立女孩户供养体系。孝昌县出台《孝昌县女孩家庭养老保障办法》,规定对农村独女和二女家庭中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父母实行集中和分散供养,供养标准为每年1800元。人口计生、财政、审计、监察等县直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20.
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一项12城市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笑天 《人口研究》2006,30(5):57-63
本文考察了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的分布及其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别。结果表明,青年婚后小家单独居住的比例高达2/3,成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的主流。在与父母同住的青年中,独生子女与双方父母同住的比例相当;而非独生子女则基本上都是与男方父母同住。此外,双独家庭与老年父母同住的比例最小;单独家庭与老年父母、特别是与女方父母同住的比例最大;双非家庭与男方父母同住的比例最大。单独家庭中青年夫妇婚后居住方式明显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论文探讨了这种居住方式的变化对家庭养老以及家庭观念等方面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