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其一 魔怪翩翩九州昏,华夏生气恃雷春。秦鞭横扫除妖孽,旌旗漫卷耀乾坤。嫦娥直上穿霄云,卧龙腾飞越昆仑。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论坛》2001,(1):51-51
制止古代罗马人残酷的角斗制度的,是一位东方人。大约公元400年,这位来自远东的老人,对角斗感到不可容忍,决定出面干预。他作为外来人,不认识一个当地人,当地人也没有一个认识他。当所有的人都集结在圆形剧场、等待着一场惊心动魄的角斗时,他也跟随人群一起进入了这个屠场。皇帝亲自主持这个社会最隆重的庆典。角斗士走到皇帝座前,高呼皇帝万岁之后,角斗就要开始了。这时,这个后来被人猜测名叫阿利马修斯的老人突然跳过隔墙,站在了即将开始格斗的两位角斗士之间。他要求角斗士放弃格斗,停止厮杀。看台上的人群发出了怒吼,高叫…  相似文献   

3.
路云 《云梦学刊》2011,32(6):93-96
一个拥有诗歌生命的诗人或诗歌作品,必为世代传诵。杨闻韶的诗歌创作和短暂一生构筑出他奇异的诗歌生命。杨闻韶诗歌生命是通过他诗歌中环环相设的隐喻系统不断涌现出来的。略低于体温的语感、渴求信靠的叛逆的心灵、以对死亡的思考为基点和以均衡性损坏和节奏的改变为特征的即时性吟唱的诗歌模式,构成杨闻韶诗歌生命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心广 《船山学刊》2014,(2):116-116
自题堂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出处:《船山诗文拾遗》,参《船山全书》第15册,岳麓书社版。赏析:这是王夫之自题“观生居”堂联,表达了他的学术抱负和生死观。1657年,39岁的王夫之结束了多年的流亡生涯,回到南岳莲花峰下的续梦庵故居生活。1660年夏间,王夫之由续梦庵徙居衡阳金兰乡(今曲兰乡)高节里,于茱萸塘筑茅屋,编篾为壁,取名“败叶庐”。1667年,因避“急难”,曾一度与长兄暂到湘乡,1669年又回到败叶庐,不久新筑茅屋“观生居”,  相似文献   

5.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困惑、迷茫时有发生,郑杰校长也指出,在教师专业成长的某个阶段出现一些不良状况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在本刊上期的“首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中,郑杰校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何为教师专业化以及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围绕同一话题的不同角度,本期他将详细剖析首席教师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困境”,并引领教师探求在“困境”中实现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策略。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中学的数学教师朱华静,从教20余年,是武汉市武昌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并曾荣获“全国百名中学班主任之星”称号,是所在学校名副其实的“首席教师”之一。在郑杰的校长启发下,她回顾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分享了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经验,尝试以自己的亲身教育实践经历与读者展开对话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明朝佛教发展概况(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僧得产而奠居”——明万历初期的黄山佛教波河涌动 随着嘉靖朝的结束.黄山佛教渐渐地出现一种解冻并有波澜涌动的状况,或者说是出现一个不小的开发高潮。 这个波澜涌动或开发高潮的兴起,与当时的宁国府知府罗汝芳“每岁一至或再至”黄山,高僧智空驻锡炼丹峰顶,歙县县令李邦和的视察黄山之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或者说,他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臧克家  蔡清富  李捷 《社会科学论坛》2012,(10):F0004-F0004
《毛泽东诗词鉴赏》主编臧克家为我国著名作家、杰出诗人;副主编蔡清富曾任中国毛泽东诗歌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副主编李捷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8.
清代微州文风昌盛,徽州巨商不断涌现,这些巨商大儒,为了宣传、保存文化。他们不惜重金收购珍本秘籍,并耗巨资刊刻了大量的书籍,使徽州的私家刻书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产生了不少杰出的藏书家、刻书家。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民族学的八桂学派(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学的八桂学派是一个兴起于桂林的以研究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地域性学派,它是在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学术环境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形成以中华民族平等关系的形成和确立为前提条件,并与学派内的主要学者对振兴广西经济和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自觉意识及全力以赴地进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蒙古民族的精神是促成蒙古族文学的根本动因,蒙古族文学能够忠实地体现蒙古族精神,二者共处于同一个经验和情感系统。本文应用当代社会学哲学理念,结合蒙古族文学创作的长期实践,从三个方面对蒙古族文学的价值生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厘清蒙古族文学发生学方面的深层机理,对当前蒙古族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家庭教育误区所导致孩子形成的截然迥异的两种人格与地位——“小皇帝”与“奴隶”,使我们深刻地感觉到:为了孩子必须改造成人世界!托尔斯泰早就指出:“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为此,在新形势下,李岚清同志指出:“搞好家庭教育,首先必须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家长进行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教孩子怎样正确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使家庭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打下坚实基础。”∞但凡教育子女成功的父母,其共同点是他们对孩子、对自己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能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在家庭生活中营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其核心是人性和科学的结合。因为孩子是人,对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是人性的;因为教育是科学,对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是科学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上要向“人性化”、“科学化”的正确观念转变,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  相似文献   

12.
研究铁人精神,如果不研究它对于我们的意义,如果不对这种精神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那么,这样的研究既是残缺不全的,也是毫无意义的。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包括两个方面,或者说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价值认识问题,另一个是价值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4.
魏晋六朝时期,诗歌取代两汉的史传散文成为我国侠文化的主要载体,标志着侠文化进入一个转型期.游侠由一种具体的行为演变成一种抽象的观念、精神或气质,给予了寒士阶层寻求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以及追求个人价值与自由的热烈渴望.然而在"用之如虎,不用如鼠"的现实环境下,这一切都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强大的集权统治中被击得粉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失衡,使得魏晋六朝游侠诗歌充满了一种郁勃不平之气.  相似文献   

15.
张广智 《殷都学刊》2008,29(3):156-156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阳不仅是中原地区远古人类最早生活栖息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安阳有旧石器时期的小南海文化,又有仰韶时期的后岗文化和龙山时期的大司空文化。是殷商王朝的都城,又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安阳既有灿烂的殷商文化,又有影响深远的“建安文学”,具有祖庭意义的佛教文化及胡汉文化融合后多元的邺城文化。  相似文献   

16.
倚背着草原廖廓的天空和大地 ,面对画页般叠映的历史更替与生命沧桑所写就的丰富人生体验 ,冷重的主题 ,复合着个人和社会双重因素的忧患意识 ,依赖于意象之间的跳跃来隐谓的空间感 ,构成伊勒特诗歌的审美品格 ,伊勒特诗歌的情感体验、人生体验、哲理体验、审美体验及诗艺表达 ,又展示出伊勒特诗歌创作的多彩风景  相似文献   

17.
惊呼西方全球化破绽百出、亟待抢救的声音,预言西方全球化前景黯淡和没有出路的声音,怀疑、批评、谴责、控诉西方全球化的声音,来自几乎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  相似文献   

18.
董驹翔 《云梦学刊》2005,26(3):26-28
学术界对学术腐败现象的揭发和批判至今没有使这一问题彻底解决,我们仍然有必要关注学术规范和学术腐败问题。陈明芳研究员的10年心血著作《中国悬棺葬》被剽窃,在之后的几年中剽窃者仍未彻底承认错误,也少有其他一些学术腐败者反省和自我批评。这些情况反映出学术规范问题的严重性。批判学术腐败,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有保障教育健康发展和纯洁教育者灵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纵观曹植的诗篇,贯穿着一种普遍的精神,这就是"生命意识"或"生命精神".这种"生命意识"或"生命精神"反映在人追求建功立业实现生命的不朽;反映在青年人英勇豪迈、不顾一切的豪纵表现;反映在生命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物与物化及其批判是解读《共产党宣言》的重要视角。《宣言》中蕴含着丰富的物化批判思想,值得深入挖掘和剖析。当前,交换价值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倾向使价值观建设面临拜金化、虚无化等诸多困局。对《共产党宣言》物化批判思想进行剖析,就是要努力冲破物化境遇的束缚,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构建真实共同体,在思想领域凝心聚力,回归真实生活世界,由此矫正存在的价值观偏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业凝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