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系家族公社(或称父系大家族)形态是原始社会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近两个世纪以来,各国学者的考察与研究愈来愈广泛、细致,使人们逐渐看到,摆在人们面前的一系列家族公社实例在其结构上并非划一,各地区家族公社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科斯文在本世纪中叶曾主张家族公社存在“民主型”与“父权型”之分,这一分类在历史、民族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母系制度向父系制度过渡,氏族内部的母系大家庭转变为父系家族公社(或称父系大家庭)。父系家族公社是一种基层的社会亲族集团。它一般由三、四代或更多世代的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后裔组成,其中包括他们的妻子儿女,人数可由二三十人到上百人。它实行生产资料集体共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体现着原始公社的民主平等原则。一个家族公社由于人口的增加,到一定限度就可能分裂为几个部  相似文献   

3.
在原始社会后期,在氏族和家族之间还可能存在宗族这种社会亲族组织。关于父系宗族公社,本人已有专文作初步论述(见《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这里要加讨论的是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有关宗族公社的一些材料。摩尔根的巨著《古代社会》在主要点上揭开了原始社会的组织发展体系及其本质特点。其中讨论了母系时代和父系时代的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等原始公社组织或社会亲族集团,但没有专门讨论家族公社,更没有明确提到宗族公社的问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新的科学发现,在许多方面作了补充和发展。其中包括父系宗族公社,并在有些地方,杰出地将宗族公社跟家族、氏  相似文献   

4.
一夫一妻制家庭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萌芽,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成为独立的消费单位和副业生产单位。西周时期,父系家族公社被农村公社所取代,父子孙三代父系大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经春秋,农村公社和三代父系大家庭逐渐瓦解。战国初,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作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5.
论家长制     
<正> 家长制,又称家长制家庭公社、父系家庭公社、父权家族或父权制。家长制虽非历史科学的空白,但颇具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至今仍把它当作“一种假设的社会制度”来看,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还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中国家长制的揭示乃是中国史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鄂温克族自古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共有七千多人,其中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右畔原始森林中的部分鄂温克人,是我国唯一使用驯鹿的游猎民族。 解放前,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他们世世代代赶着驯鹿群,游猎在深山密林中,过着悲惨的生活。人口从十七世纪末的七百多人,到解放前,只剩下一百三十人。他们社会发展还处于父系家族公社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7.
宋代的家族公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作为农村公社形式之一的家族公社,在亚洲的前资本主义历史上,乃是一种甚为普遍的社会组织,一百多年前的印度,犹可看到它的大规模存在,其基本状况是这样的,“家族公社宁可说是氏族公社解体的产物”,“这种公社土地占有形式……只由最亲近的亲属,即未析产的家族成员……共同经营土地的形式,”“共同经济的产品收归公共仓库以供整个公社消费。”(1)在我国历史上,家族公社或叫家族共同体是以同居共财面貌出现的,它同印度的家族公社的规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内容庞杂而形饰纷繁,生命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上下五千年,在最早的部落文化中,母系宗亲文化已经出现,伴随历史的变迁和科技文明的进步逐渐又由父系宗亲文化所取代。早在夏朝时期,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出宗法制,这一制度随之在商朝得到发展,并在周朝形成完备体系。可见,中华民族的家族宗亲文化发展和传承已经经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悠悠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家族宗亲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多种多样的艰难困苦所阻碍,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宗亲文化在家族迁徙过程中传承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白族的一个支系那马人,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澜沧江两岸。兰坪县是那马人的主要聚居区,有三万五千多人,分布在营盘、石登、中排、河西、兔峨五个公社。那马人祖先刚定居澜沧江地区时,还停留在父系家庭公社晚期阶段。到解放前,在澜沧江两岸边远山区的那马人还保留了父系家庭公社较多的残余;兔峨地区的那马人已处在封建领主段氏土司的统治之下,进入早期封建社会;其它地区的那马人普遍进入地主经济。这反映了那马人内  相似文献   

10.
家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在中国,家族是以父系为路线的,可以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扩充为一体,形成庞大的家族势力。家族势力渗透到各个方面,只是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形式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农村改革的开始是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  相似文献   

11.
苏非派门宦组织是中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重要特征之一。门宦是明清之际由中亚等地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苏非派与西北地区社会文化相结合后产生的。在门宦内部起到组织凝聚作用的是其有类于父系家族的组织运行模式,可视之为一种“拟制的”父系家族结构的组织形式。门宦组织父系家族式组织形式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与世俗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伊斯兰教满足其在中国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宗教社会功能需要的必然结果。从组织形态角度看,社会一体化与社会个体化程度与伊斯兰教门宦组织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发展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南充师院历史系柯昌基同志在我校历史系作了题为《宋代的家族公社》的学术报告。他认为:中国古代农村公社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地国有制基础上的农村公社。如西周的井田公社,曹魏的屯田公社,北魏至唐的均田公社,二是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家族公社,三是作为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赘生物的宗法公社。柯昌基依据大量的方志、墓志铭中的有关材料,对宋代家族公社的类型、内部结构及其兴盛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论证,指出:家族公社在宋代之所以蓬勃发  相似文献   

13.
早期聚落时期,聚落中的血缘组合大致可以分为聚落族氏与室家二级,血缘组合模式为母系血缘组织。母系血缘组织中,可能有母权存在,也可能是男性执掌其中权力。随着聚落内部组织形态逐渐复杂化,形成了聚落族氏、家族与家户的分层关系,家族成为实体性血缘组织。与之同时,父系家庭与父系家族从中脱胎而出,聚落内的父系血缘组织逐步取代了此前的母系血缘组织。男权在家族成长与发展中的膨胀,是父系血缘组织成长过程中显而易见的动力所在。在上述历史进程中,聚落中的血缘组织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处在不断强化与发展中,并最终形成了跨越聚落的更大范围的血缘组合,从而为正在形成中的文明基因打上了明确标识,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分家制度蕴涵了"合"的机制,即"分中有合"。分裂的小家庭合并之后的形式在传统时代表现为实体形态的宗族;在当代农村则表现为实践形态的家庭网络,本文称之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我们可以从家庭的文化礼仪活动、家庭经济活动和家庭建设活动这三大家庭实践活动中清楚地看到这一家庭网络的内涵和外延。传统社会的宗族是血缘偏重的父系家族,而当代农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则扩展为血缘、姻缘并重的泛化家族,姻亲在家庭网络中地位的急剧上升与分家习俗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不过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所涵括的父系血亲范围则急剧缩小,一般是从该家庭沿父系的血缘关系向外推三代,即近亲-本家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灵明堂固原分堂的民族志印证:回族伊斯兰文化是在不断的群体移动和社区建构中完成的,而这一过程与中国特殊的父系家族体系及基于汉文汉字和儒家学说的历史文化传承两大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西周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以家族公社为基础而逐渐形成的贵族多级占有制。春秋中期,晋惠公“作爰田”,解体了家族公社,使土地占有权下移至士阶层。随着步兵的兴起,士兵在战斗中作用的变化,土地占有权再下移至个体家庭。晋国的这一改革,使它成为经济发达、政治制度先进的强国。这些改革不仅使晋国称霸中原近二百年,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在原始时期的早期社会组织、家族的起源、形态和发展等问题,中外学者历来看法不一,各持己见,至今尚未彻底解决。本文仅就海南岛黎族在文化遗存上的一些遗迹,说明黎族的父系氏族制是由母系氏族制发展而来,兼及黎族的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尧舜禹的婚姻与父权制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尧、舜、禹三代的婚姻传说来分析说明我国原始社会历史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和确立。通过神话传说中鲧、禹、启的禅让、退位,指出这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历史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和确立的生动真实的写照。并且利用我国少数民族在近代社会发展的活化石来说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化和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韩两国均有着以儒家传统为特点、以父系家长制为核心的家族文化。构成家族组织重要组成部分的家规礼法 ,成为儒家伦理与家族文化结合的载体。由于国情的不同、地域的区别、民族心理的差异、家族形态的多样性 ,中、韩两国家规礼法的特点及对女性的约束亦有相同与不同之处。探寻家族与女性的互动关系 ,家规礼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相似文献   

20.
哈尼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山居农耕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山区。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现有人口1253952人。近几个世纪以来,哈尼族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汉族文化的不断影响,其父系血亲家族结构中的私有成份比重不断加大,但父系血亲家族制度的残余形态“启波然”却在血缘联系和地缘联系、传统亲族劳动组合方式同新的劳动组合方式相互交织的畸形态势中,仍然潜藏不衰。本文仅以实际调查资料为依据,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哈尼族的父系血亲家族制度的残余形态“启波然”作一简要探析,为研究哈尼族历史和现状的学者提供一些线索。一、何谓“启波然”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比较缓慢,到解放前尚无本民族文字,故其史前社会形态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