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中国大陆村上春树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梳理中国大陆的村上春树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后现代视角下的村上春树研究等方面对村上春树研究中的主题、文化、人物、艺术成就、比较研究等进行综合评述,为进一步探索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村上春树是深受当代读者喜爱的日本作家,中国大陆学者对其作品的研究主要包括:从作品中洞悉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以比较学的视角研究村上春树的作品;用现代文艺思潮诠释村上春树的文本;对村上春树现象即"村上热"的研究等方面.但是相对于村上春树的影响力之大,我们的研究队伍、研究范围都还不够.如何扩大研究领域达到对村上春树文学的全面把握应该是研究者努力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历从发端、涨潮、高潮再到退潮的过程。30年来,从对《挪威的森林》的文学批评开始,村上春树研究的轨迹从后现代主义到文明批判、跨文化传播等不断发展和变化。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村上春树的作品也被运用到了新的研究领域。文章以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及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村上春树研究文章为样本,以村上春树为关键词,对1993—2023年国内村上春树文学研究进行梳理、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剖析村上春树研究的动态轨迹和变化趋势,以期全面展示村上春树研究领域的发展全貌。  相似文献   

4.
近来国内出现了不少对于村上春树的批评声音,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对战争和体制的批判是内省式的,缺乏二战对亚洲国家造成的伤害这一认识;二是村上春树通过种种故事设置存在偷换概念、弱化罪恶、回避战争责任的故意。文中通过解读村上春树的文本,认为村上春树的“内面性”反思超越了以往的战争受害者论调,并指出了人们对村上春树的一些误读。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介绍了作为作家的村上春树 ,包括他的创作成就 ,作品销量 ;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村上春树从一个美国小说读者到提笔翻译的过程 ;接着又从村上春树的一些论著中概括了其翻译观 ;最后文章又阐述了翻译对村上春树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包括思想观念、写作风格、文体以及一些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6.
村上春树出生时适逢日本战后第一次人口出生潮。特殊的“独生子”身份让村上春树度过了孤独的童年,也让他饱受同情与质疑,甚至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村上春树把这种特殊的成长经历带入了许多创作中,塑造了大量的“独生子”形象。从村上春树的成长经历入手,结合村上春树创作的作品,分析了“独生子根性”对其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经常被作为范本,其叙事技巧被学界广泛探讨和研究.村上春树的创作就是从对菲茨杰拉德小说叙事技巧的接受和模仿开始的.将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进行比较,无论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还是叙事语言的角度,两位作家在技巧的把握和运用上都具有值得我们研究的相似性.菲茨杰拉德注重文体的创作观与村上春树不谋而合,而村上春树也侧重对西方文学叙事技巧的引进和吸收.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村上春树也将日本传统文学的叙事特点融入其中,既彰显了西方文学的叙事策略又极具浓厚的东方气息.  相似文献   

8.
村上春树在《去中国的小船》中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浸润着极大的主观情感因素,他站在民族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上表现出对中国人鄙夷俯视的同时,又受日本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对异域中国进行了乌托邦式的遐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村上春树长篇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叙事结构、以及叙事时间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解读村上春树第一人称叙事的独特魅力和城市孤独者的主人公形象,熟练而匠心独运地运用双线推进的叙事结构,以及巧妙地安排叙述时间,反映了当今日本社会青年人孤独的心境以及失落的精神状态,表现村上春树了对全人类普遍孤独的关注,激起了世界范围内无数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自我流放意识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个人自传性质的小说,从这部小说的情节设置、主人公设置和文学语言特点,可以充分显现村上春树的自我流放意识。这种自我流放意识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1.
<且听风吟>是一部具有文学宣言性质的小说,村上春树借助这部处女作表明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心怀释然"的写作动机、对性和死亡的超然态度、观照日本社会的西化视角.这些理念为村上春树此后的创作预示了方向,也充分体现了<且听风吟>的重要意义.从这种角度来解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村上春树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2.
张光茫 《社区》2010,(17):15-15
就在电影《挪威的森林》掀起新的“村上春树热”之际,又有一本村上春树的书出版了。不过,这本《为了灵魂的自由》的作者不是村上春树,而是村上的“御用”译者林少华。在书中.林少华寻找村上灵魂的自由.品评村上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3.
《去中国的小船》主要讲述了三个与"我"不期而遇的中国人的故事。村上春树借笔下的三个中国人形象,与其说表达了其对中国人的愧疚,不如说其借中国人的遭遇,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并借此揭露了人性的自私及安于现状的不作为。  相似文献   

14.
“地下”是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也是他一直在发展的文学意象,“地下”既是物理性的地下世界,又是精神性的地下世界。村上春树作品中物理性的地下空间,作为一个现实场所,发生着现实和非现实事件。在精神性的地下空间中,“地下”既可看作通往潜意识的通道,也可视为一种“异质空间”。在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地下空间”书写部分可以捕捉到他对社会整体形态的审视,村上春树选择用故事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潜入“地下”,下到“地下二层”,用“故事的力量”与社会之“恶”战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在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同时,业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地区)中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香港是中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本文分析了大陆在香港投资的规模、行业分布以及投资动因。着重分析了中国大陆在香港的投资企业对香港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阐述了资本回流在对香港投资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文化越来越走向后现代,致使人们以往的生活模式逐渐被打破.这里通过对村上春树小说所表现的后现代性的阐释,认为其小说以后现代的视角描绘出人们情感的迷惘无助、性爱分裂,以及价值崩溃后走向后现代的虚无和彷徨,进而指出村上春树运用反题材、碎片化写作手法透视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以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在新时期初中国大陆的传播为研究对象,从中国知识分子对卡夫卡文学身份的阐释出发,具体揭示了卡夫卡在中国大陆的传播过程。对中国知识分子的阐释方式与传播目的的研究,不仅可知卡夫卡在中国大陆的合法化历史,亦可一窥作家的文化旅行如何受制于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的权力游戏。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解构主义思潮对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日益扩大,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大陆学术界开始有学者对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进行介绍和研究。从对中国大陆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的词频统计分析来看,近20年来中国大陆解构主义翻译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翻译标准、文本的意义、译者主体性、文化因素和建构等五个方面,大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在接受和质疑的争论之中不断深化,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9.
对2004—2008年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上市公司各行业的股权资本成本进行估算与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的股权资本成本在总体水平上高于台湾地区的股权资本成本,这与大陆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资本市场完善程度以及投资者的投资理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村上春树屡获国内外文学奖项,是当今亚洲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肯定村上文学价值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其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危险的信息,比如:暧昧的善恶意识、消极的生死观,以及若无其事的乱性等。本文通过大量文本解读,从以上三方面分析村上春树作品的消极性,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