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一、传播于围墙内的新闻纸 在大众传播媒体中,有一种小巧高雅在大学师生中广为传播的报纸,这就是高校校报。 就校报的性质而言,它是学校的机关报,是学校党政领导和师生员工的耳目喉舌,是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传播校园生活信息的工具,是学校领导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由于校报是由“校”来修饰与限制“报”的,决定了它既要遵循新闻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规律,同时  相似文献   

2.
以各级党委机关报为核心的报纸改革 ,不是办报人的主观行为 ,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中国报纸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党报改革走过了新闻改革———报纸改革———报业改革三个阶段 ,报业集团的诞生不但标志着党报改革进入了更高层次 ,而且也为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物质基础。新闻改革的根本动力在于信息提供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而报业改革的根本动力乃在于信息掌握者、信息市场主导者、信息接受者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是远比前二者矛盾运动要复杂得多的一种矛盾运动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中国报业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思考 ,需要实践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闻学角度的英语新闻标题翻译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新闻标题在报纸新闻学上有三大功能 ,这三大功能是把英语新闻标题翻译为对应的汉语新闻标题所必须遵循的前提。在遵循这一前提的基础上 ,本文从不同的新闻视角分四个层面论证了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4.
一、校报及其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称作《校刊》),是高校中以刊载新闻为主的定期出版物。校报在“报”之前冠以“校”字,说明了它不同于一般报纸的属性。这种属性是由它所处的特殊环境决定的,是与教育规律、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它特殊的读者群及撰稿人有关的。因此,新闻规律的共性和教育规律的个性决定了校报的根本任务是“办报育人”。 校报“办报育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它的性质和它在高校中的地位。它是校党委的机关报,是校党政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喉舌,是校党政领导的宣传工具和全校师生员工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体验经济下报业发展的趋势,文章通过列举、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体验经济条件下报纸编辑的意识创新和角色转换,提出“网报互动”是报业盈利的最佳模式,而重视读者群、发挥好“二传手”作用、根据读者要求及时刊发相应的新闻信息则是体验经济时代报纸编辑的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谈文学手法的运用对新闻作品的优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受众选择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对报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还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这就给报纸优化其新闻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写作新闻作品时采用恰当的文学手法,可以增强新闻作品形式上的美感,提升新闻作品的内在价值,彰显新闻作品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正> 小引南阳是一座历史名城,其新闻出版业出现较早。自一九二六年南阳最早的一份报纸《建国豫报》创刊后,又有一九二九年的《宛南日报》、一九三一年的《宛南民报》、一九四二年的《前锋报》、一九四八年的《新宛报》相继诞生。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四日南阳解放后,我党我军的两个报纸《桐柏日报》、《新宛西报》合并为地委机关报《南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史上,都是一座处于起点的丰碑,许多开创性的宝贵经验具有指导意义。但该报头版的文学性小品栏几乎不为我国学人所知,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被忽略,至今尚未见到关于《新莱茵报》小品栏的任何研究文章。经研究发现,该栏目是马克思将文学与新闻结合的最早新闻观实践,其大多数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品味和思想深度。文学性与报纸的革命立场相统一,文学性与报纸的新闻时效相结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相契合,构成了《新莱茵报》小品栏不朽的文学-新闻魅力。  相似文献   

9.
报纸的可读性是报纸的质量水平和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各新闻媒体竞争的焦点。企业报人应该把提高可读性,使读者最爱看,争着看,抢先看,又有日益增多的读者群,作为自己办报努力达到的目标和理想境界。一、企业报的定位及面临的问题企业报是企业党政机关报,她的服务对象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党政领导层,一是广大职工群众层。因此在组织宣传报道中,一是紧密配合企业党政的中心工作,准确把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矛盾,作为各个时期的侧重点,突出宣传,造成声势,推动发展。二是瞄准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新闻语言变异的修辞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闻语言中,因题旨情境的需要而进行的语言变异能够达到比规范用法更加有效的修辞效果。语言既要有规范的结构又要在实践中创新。变异是在遵循语言结构规范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建构创新的重要手段,那些符合语言现有规范一般规律的变异是语言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它们在表达概念意义和传递理性信息的基础上能够产生丰富的潜在信息和美学信息。部分变异有可能成为新的语言规范进入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核心,其体现在党报党刊上重点就是“为谁办报”“办什么报”的核心问题,即党报党刊的价值导向。《红色中华》兼具中共中央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双重身份,研究发现:《红色中华》广泛登载布告、命令等各类文件,积极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政策传播给不同群体,既是信息传播,也是政治动员和舆论引导,彰显了党报的党性。《红色中华》为重视报纸的内容贴近群众之需而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注重报纸的发行和读报活动,注重编者和读者的互动,从而力求把报纸办成群众的报纸,体现了党报的人民性。该报贯彻了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联系实际的生动体现,更是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
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日益增多的新闻受众,以及受众喜引导厌教训、喜新颖厌陈旧、喜实在厌空洞、喜公正厌偏颇、喜活泼厌死板、喜简短厌冗长等心理需求,要求新闻必须具有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等特点,必须具备较高伪品味.作为报纸家族成员之一的高校校报,在这方面也不能例外.高品味的校报,首要的是具有坚定的思想性和正确的指导性,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学校党政的各项中心工作开展新闻业务,忠实发挥核报作为学校党政的喉舌、联系师生的桥梁纽带的作用;同时,它又不能机械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而必须…  相似文献   

13.
《满洲日日新闻》的创刊,标志着日本对东北殖民文化渗透的开始。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建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不久,又在大连创办了机关报纸《满洲日日新闻》。这份报纸,作为日俄战争的产物,将日本在东北的文化渗透推向了极致。本文以登载在该报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解读这些作品是怎样配合该报的宗旨,发挥"满铁"机关报的作用和功效的。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要办好校报,既要遵循办报纸的一般规律,又要根据校报的实情,扬长避短,在“小”字上下功夫。即下功夫多写短文章,下功夫多发小评论,下功夫多办小栏目,藉此办出校报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电视与电影一样是一种视觉艺术,以活生生的形象见长,不仅电视文艺要遵循形象思维规律,而且电视新闻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媒介优势。用形象的事实来传播信息、表达思想。要在短时间内给观众以深刻印象和心灵震撼,必须借助个性化和典型化手法(排除虚构和想象)。1、运用新闻故事引人入胜。新闻故事可长可短,有情节、细节,包容性强,信息量大,耐人寻味。尤其是在主题性报道或深度报道中,它在。用事实说话”方面可以大显身手。电视新闻能将故事的现场、环境、人物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最大限度地拉近媒介与观众的距离,增强新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说,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的报  相似文献   

16.
声乐作品与器乐作品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声乐作品在表词达意方面,有着器乐作品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正因为这一点,声乐的受众群体要远远高于器乐作品。但对声乐语言的把握却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既要具备文学功底又要掌握声乐艺术的规律,并最终为音乐作品服务。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同敌人进行斗争,于1848年6月1日在德国科伦创办了无产阶级第一张报纸—《新莱茵报》。在宣传群众、组织斗争、干预运动、指导革命中,这张报纸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第21页;下文凡引自此书的引文,只注明卷数和页码),是“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 (《列宁全集》21卷第60页)。 马克思在创办报纸的同时,提出了创办无产阶级报刊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创建了无产阶级报刊的理论基础,这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宝库中光辉的一部分,而马克思的新闻评论的实践活动,又  相似文献   

18.
一、新闻的传播与报纸的产生 在报纸产生以前是否有新闻的传播?国内外不少新闻史学者认为,早在报纸产生以前,人们就用语言及书信传播新闻,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口头新闻时代。报纸只是在口头新闻广泛传播的基础上产生的。当然要研究原始社会的口头新闻传播是很困难的。因为至今尚未发现有关原始社会新闻传播的历史根据。 在我国,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新闻的传播主要是靠语言。自从汉字基本成熟以后,新闻的传播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国  相似文献   

19.
凡一事物的命名,总是依据该事物的性质、特征而确定;而凡一名称能够得到社会公认而流传沿用,亦必定有其道理。所以,学报就是学报,校(院)刊就是校(院)刊,本来无可争议。但近来却有人发表议论,说学报本来是刊,却称报,校(院)刊本来是报,却称刊,意欲为之“正名”。因此,对学报、校(院)刊的名实进行一点辩证不无必要。 众所周知,学报是学术团体或高等院校定期出版的学术性刊物。它所以是刊物,是因为它不同于以登载新闻为主的报纸。既是刊物,为什么又称“学报”呢?这要从学、报二字的  相似文献   

20.
论宋代邸报的双重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邸报是进奏院状报的一个分支性报纸,它虽具有官报的性质,也与进奏院状报的内容、印刷方式、发行大多相同,是在进奏院状报层层传抄和摘录过程当中的产物,属于进奏院状报的范畴,但邸报又有自身的特点,刊载的内容有时超出进奏院状报的范围,有较强的新闻性,所以邸报并不等同于进奏院状报。另外,邸报与宋代小报相比较而言,二者的传播内容和读者对象、新闻时效性大多相同,但在性质上小报属于民间报纸。由此可知,宋代邸报具有双重性特征,既有进奏院状报的官报性质,又含有宋代小报的一些民间报纸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