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斯皮瓦克通过对德里达《论文字学》的翻译阐释,把解构主义理论创建性地引入美国学界。在批评实践中,她不但精到地汲取《论文字学》中的解构主义精髓,并且进一步发扬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念。其贡献在于,借力后殖民批评的多元话语态势,立身于现实文化视阈,存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中,关注属下女性等弱势群体的生存样态,在事实上突破了德里达“文本外别无他物”的文字窠臼,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策略,将德里达的文字文本自身也进行了解构,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文本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是继后现代主义之后西方学术理论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在诸家后殖民理论中,斯皮瓦克的批评理论具有自己的特色,也即解构、女权主义和第三世界的后殖民批评,但是较之赛义德的批评理论,她的理论虽具有强烈的挑战性,但缺乏系统性和一贯性。本文通过细读斯皮瓦克的几部主要著作,从中梳理出她的批评理论的发展线索及其不同于其他理论家的独特之处,对于中国学者深入研究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3.
斯皮瓦克是赛义德之后当今最重要的后殖民理论批评家,她始终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运用解构策略对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的种种弊端进行文化政治批判.从斯皮瓦克所擅长的解构理论出发,通过对其理论著作的研究分析,从伦理学角度解读斯皮瓦克后殖民批判,阐明其批判的社会政治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审视与重读西方经典,揭示其中的意识形态运作;关注后殖民作家对于西方经典文本的重写与改写,揭示其所具有的抵抗意义;重新阅读后殖民本土作家的文学书写,审视其文本所揭示的现代国家话语对于边缘群体的压迫性.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与其他理论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研究不仅揭示西方经典文本的意识形态霸权,更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后殖民本土文本对于"殖民"与"内部殖民"压迫性话语的揭示与颠覆.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挑战了二元体系,使翻译过程变为对意义的多重阐释。深受德里达的影响,斯皮瓦克不仅成功超越了文本局限,还借助批评和翻译实践,把解构与现实的文化和政治经济问题联系起来。本文集中探讨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下踪迹延异理论到斯皮瓦克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应用,直至其属下主体效果研究,希望通过历时的对其关联性进行的尝试性探索,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在文化批评领域持续产生世界性影响。在解构殖民话语稳定性和同一性的书写策略下,霍米.巴巴揭示了西方现代性话语掩盖下的文化差异。霍米.巴巴的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批判性的话语实践,不断冲击殖民话语和殖民文化逻辑的同质化存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批评视角,后殖民生态批评具有鲜明的多学科性、跨学科性和兼容性,是后殖民批评内部"环境转向"和生态批评内部"后殖民转向"共同推动的结果。该学说的构建拓展了后殖民和生态批评两种理论的话语空间和研究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策略和研究范式,并赋予相关文本崭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赛义德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东方学中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了解构。但是,由于他把解构策略推向极端,从而使他的后殖民文化反抗理论解构有余而建构不足,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本文就赛义德后殖民文化反抗理论的缺陷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再现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的同时,也指出了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利用方面的可能影响。最后就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用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解读19世纪末美国女权主义作家夏洛蒂.泊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探讨白人中产阶级的女权主义者在反抗父权制社会和消解父权制美学的同时建构白人文化帝国的过程。揭示《黄色墙纸》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1.
用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解读19世纪末美国女权主义作家夏洛蒂·泊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探讨白人中产阶级的女权主义者在反抗父权制社会和消解父权制美学的同时建构白人文化帝国的过程.揭示《黄色墙纸》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爱德华·苏贾的空间理论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第三空间”理论和“作为他者化的第三化”批评策略,而且还结合空间女权主义批判、后殖民批判以及都市研究批判来验证自身理论的有效性。苏贾的理论始终强调融历史性、空间性、社会性三者为一体的“三元辩证”思维和跨学科的研究视野,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对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都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杰弗里·哈特曼是法国式解构思想最初在美国的发扬者之一,为盛名久远的耶鲁大学学者和"耶鲁学派,"成员。其解构主义批评理论是与以德里达为主要代表的解构主义批评和美学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别是对解构主义的不确定性理论的继承。但是他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超越。他把解构当成一种文本解读的策略而非某种教条。批评与文学同一性这个观点正是哈特曼解构主义批评理论最别出心裁之处。此外,对于人文性的信仰,对批评家心理学方面的探索,均体现了他既坚持批评本体又超越批评的姿态。哈特曼以传统的人文特性兼具解构特征,是一位"超越解构的解构者"。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文化批评是伴随着文化研究从理论边缘走向中心的一种文化批评话语,它首次将西方对东方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研究范围,将研究重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批评上来,显示了西方当代理论批评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5.
谈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进行了探讨。后殖民主义的文本理论启示译者在翻译时应译出文本的世界性 ,而文本的语境规范着译者及其翻译。另外 ,译者通过对文本的批评显示其社会意义和创造性。赛义德对东方主义者的批评启示译者在翻译时不能抹平文化差异性。在西方文化面临危机 ,东方文化重新书写身份之际 ,译者应通过翻译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译者在译介西方文化时 ,应对文化产品合理取舍。  相似文献   

16.
“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出现应归功于西方语言学者奈达、韦内、达贝奈特、穆南、威尔斯等人,但自70年代以后,通过霍尔姆斯、勒菲费尔、伊汶-佐哈、图里、巴斯奈特等人的努力,发生了“范式转移”,与文化研究结下不解之缘,并在90年代后殖民批评家斯皮瓦克、妮南贾娜和女权主义批评家谢莉·西蒙等人手中达到极致。这一“文化转向”昭示着翻译是浸透了时代欲望和社会关系的文化政治实践,并促使我们对传统译论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传统文化身份被西方书写、撕裂、扭曲。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身份的重构,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文章从这些误区谈开去,运用后殖民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再现中国文化身份背后的权力运作。同时,笔者对后殖民批评的批评,剖析了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困境,并就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传统文化身份被西方书写、撕裂、扭曲。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身份的重构,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文章从这些误区谈开去,运用后殖民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再现中国文化身份背后的权力运作。同时,笔者对后殖民批评的批评,剖析了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困境,并就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翻译理论下的权力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译论突破了传统的纯语言转换之文本中心主义,更加关注译本生成的外部制约条件.隐匿在译本背后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间不对称的权力差异成为后殖民译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在数量、写作和文本选择等方面影响着后殖民文本的翻译.基于此,在历史与比较的分析方法上,强势文化殖民化过程中应以归化为主,弱势文化解殖民化过程中应以异化为主,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对话中应采取杂合策略,汲取其他文化的长处,不断提高本族文化机体的适应性,对本族文本翻译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三个层面分析了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赛义德的对位理论:对位理论的提出、对位理论的概念及其实质和对位理论的意义,指出对位理论在运用到具有文化差异或冲突背景的文本阅读时,注重把文本与当时的文化历史语境、现世的批评语境和涉及的地理空间相结合,强调文化间的平等、对话、历史交迭的关系。再者,作为批评视角的对位理论对实现不同文化间平等对话和观照批评理论本身也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