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电影角色是塑造意识形态、传播国家主流文化价值的重要工具。对1919—2020年中国角色在欧美电影中的形象变迁的分析发现,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国角色的形象并不单一,但中国角色形象的变化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欧美电影创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主观臆想转变为客观接纳,从对中国人或恐惧或蔑视的态度转变为局部的肯定。然而在目前欧美的主流电影中,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总体上还是一种抽象符号,缺乏坚实的文化内涵。在方法论方面,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既有客观、高效的优势,也有受制于原始文本材料质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以降,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运渐恶化。然而,20世纪30年代,“中国形象”却产生了重大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小说作品《大地》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分析电影《大地》中所体现的正面为主的“中国形象”,以及这一积极形象背后的历史、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3.
武侠电影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蕴涵了浓郁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是国家的文化名片。武侠电影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策是:武侠电影内容要根植于本土文化,注重传扬中华传统思想;武侠电影创作要注重影片质量,塑造国家正面形象;武侠电影传播要把握时代节奏,展现中国创新精神;武侠电影发行要拓宽渠道,树立武侠电影的品牌意识;武侠电影发展要渲染中国元素,增强中国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按照现实主义精神的标准来衡量百年中国电影,无一例外都是深刻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电影。而百年中国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轮回:从自我走向社会,又从社会走向自我。百年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人物谱系经历了四个年代,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如果按照代际标准来划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性,为中国电影的人物长廊奉献了很多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好莱坞电影恰当运用中国元素以及中国文化借助于好莱坞电影得到广泛的海外传播问题,通过案例进行论证。研究认为,好莱坞电影要肯定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需要观察者站在理性的立场去尊重、描述差异;中国电影要建立文化自信,重新审视电影的基本理念,借鉴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运作模式,立足本土现实和民族情感,发掘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优势,对制作和传播具有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国内外电影进行积极正面引导,实现中国形象的良好建构与正面传播。  相似文献   

6.
电影作为一种技术,是一种舶来品。但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表达形式,却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之中。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风靡中国早期电影的家庭情节剧和神怪武侠片,无不深深烙上了中国文化的痕迹(尽管人们对神怪武侠片的积极和消极的文化意义可能会有争论,但是它和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却是毋庸置疑的)。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电影也成为对内塑造文化认同,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手段。在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际,世界上许多关注中国的朋友也把目光投向中国电影,希望通过中国电影来增进对中国历史、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7.
四十多年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电影从无到有,从幼稚走向成熟,为中国当代电影铺写了光辉的一栏。它们所反映的题材范围几乎覆盖了藏、蒙、白、维吾尔、满、壮等大陆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一个个性格丰满、有血有肉、叱咤风云的女性形象、英雄形象。在主题上总体倾向也表现出一种由冷到暖、由礼赞到反思的嬗变。本文正是从前述题材范围、人物塑造、主题嬗变三方面对当代少数民族电影作了初步探讨,勾勒出了当代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轨迹和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8.
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角度对法国小说和中国电影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到,法国18世纪的一部畅销小说《危险关系》一向受到电影制作者的青睐,群星荟萃的中国电影大片便改编自此,两者在背景设置、形象塑造、主题表达诸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和参照,其中“爱”的名义下的种种危险关系之纽结及其无可挽回的毁灭性结局发人警醒和深思.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影在21世纪初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发展瓶颈和重重压力,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在确保国内票房和观影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如何向海外市场推出国产影片。要把中国电影产业做大做活,这两个方面市场的成功营建缺一不可。电影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输出的问题。本文正是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的角度对中国电影近期来在向海外市场推介时所选择的形象定位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进行解剖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各色各样的华人形象、中国功夫、中国的风土人情,等等。好莱坞将中国文化元素"拿来"有拼贴、移植和融合三个层次,建构的也是"美国式的中国文化形象",即"美国式的中国人物形象"和"美国式的中国国家形象"。好莱坞之所以将中国文化元素"拿来",主要基于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占据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以及中国有着丰富的故事题材等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影艺术初创期上海影像美学内涵视听化为上海的政治影像、都市形象、女性形象等,都充分体现出上海影像与海派文化随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实现着有机的审美“耦合”。中国电影初创期上海影像的政治影像美学内涵萌芽视听实现为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地和中国近代民族独立思想策源地。其近代都市形象美学内涵视听实现为上海影像中“罪恶”之都的符号化表达——帮会和现代都市景观显现。其女性形象美学内涵视听实现为电影中的都市娼妓和都市新女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商业化大潮第一次冲击了中国大陆,“当代中国电影文化面临着一种‘异己者’,女性文化不再辗转、缄默于男性文化的女性规范,女性的话语与女性的自我陈述和探究而扬日益地趋向成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其在现实社会里面对种种困境和挫折,不断追求自我人格的独立完善、自觉与自省及意识形态转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为了考察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演进和走向,并对处于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叙事模式作出前瞻与展望,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历时百年的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缓慢而又层层递进的嬗变作出较详尽的分析。研究认为: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是在"影戏观"的基础上,经过"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和"新生代"的革新,逐渐发展演变的。  相似文献   

14.
在商业化盛行的中国电影产业,明星在影片制作与营销中的作用已愈发凸显。细致深入的分析明星研究在中国的必要性和特色已经成为电影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对发源于好莱坞电影产业的明星研究理论总结出发,讨论了该理论结合中国电影实际的必要性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影名称日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日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进入了日本市场。本文根据中文和日语的语言特点和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提出了中国电影名称日译的几种方法,从翻译方法上对中国电影名称日译的实例进行了分析,并按照传统翻译标准对一些误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电影的海洋书写就迎来了突破。这一突破不仅影响了现代电影的创作与生产,也体现了当时电影界进步的美学观念。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电影的海洋书写集中地体现在海洋意象、海洋电影音乐以及海洋叙事风格三方面。海洋意象融入了女性形象的内在情感中,参与了女性形象的建构。海洋音乐对电影叙事的多重表达,突出地体现在《渔光曲》中,通过电影声画的同步结合,形成了作为海洋电影的独特审美特征与艺术特性。在叙事风格层面,海洋电影也从20世纪20年代的浪漫主义,向30年代与社会、时代紧密结合的现实主义风格转化。  相似文献   

17.
电影《面纱》是根据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同名长篇小说“ThePaintedVeil”改编拍摄。本文试图从跨文化的角度讨论电影《面纱》对中国形象的美化与丑化,反映出西方注视者打量中国的不同目光。  相似文献   

18.
苏联电影不但具有思想内容的进步性、电影语言的独创性 ;而且还以其浓郁的文学诗意 ,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民族美学特色 ,并在中俄两国电影文化长期的交往中 ,对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 ,对中苏电影的叙事特点和美学风格进行比照性研究 ,并具体分析苏联电影的文学诗意特点对中国电影总体艺术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2001年签订WTO协议,到今年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博弈已经进入到一个逐步升级的历史阶段。通过对国内市场电影票房的分析,可以发现美国电影进口配额的调整会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很大影响。本文在对中国电影行业进行SWOT分析,充分了解其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影产业应对美国电影引进冲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后西方时代"来临及中国崛起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好莱坞电影所建构的"中国形象"不同以往,折射出西方国家所隐含的新的政治文化意愿,但始终是以一种西方为中心和主体的文化策略为前提。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需积极建构跨文化传播中自身的主体形象。目前中国电影的跨文化输出存在各种问题。以打造"中国梦"作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内核,并增强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异质文化里相似性文化基因的传递将会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