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潮剧是广东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在潮剧中小生行当具有一定的程式化,文章以表演实践,对潮剧女小生行当的表演提出一些看法和感遇。  相似文献   

2.
敏彦 《老友》2010,(10):69-69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封建宗族文化和工商业行会文化的双重影响,京剧与生俱来形成一种以“程式化”为核心的艺术谱系。从而,在艺术形态上,京剧突出地表现出角色行当的谱系化的分类、舞台程式的整体性的强调以及表演流派的网络状的衍生,等等。并且,由于受艺术谱系的结构性的制约,京剧艺术的发展演变有着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不仅构建了原型批评的理论大厦,而且对20世纪莎士比亚喜剧批评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弗莱认为,莎士比亚喜剧是“绿色世界喜剧”,它将新喜剧中的主人公的胜利和旧喜剧的仪式化的死而复生结合起来,同时又加入了不同的“喜剧性解决”,最终使其成为了一种新的喜剧形式。弗莱认为,文学(尤其是喜剧)并不一定是对生活的模仿或评价,也可以是技巧的重复和程式化的写作,喜剧是高度程式化的艺术形式,人物也是高度风格化的。弗莱强调喜剧的程式化和传统,而这种传统在莎剧中是通过结构和角色来体现的。弗莱提出,必须从喜剧结构出发来研究喜剧人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角色功能理论”。总之,弗莱的莎士比亚喜剧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对文学研究理论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论古代观音戏的演出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观音戏的演出非常频繁,其演出形态包括脚色行当与人物造型、登场程式与舞台布景、音乐与宾白等,随着时代、地域文化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从总体上而言,现音戏的不同演出习俗反映了民间观音信仰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戏曲表演指的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它以其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反映中国戏曲独有的的一种表演风格。它是以虚拟的艺术构成、程式化的表演手段来完成舞台人物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越剧《冬天的故事》是中国戏曲改编莎士比亚传奇剧的唯一尝试。该剧紧扣传奇这一特点,采用写意性表演,表现出《冬天的故事》中所蕴涵的人文主义精神,以越剧唱腔和程式演绎莎士比亚传奇剧中对封建王朝黑暗现实的批判,对美好爱情的讴歌,以及善恶转化观念,在艺术上借助于越剧的唱腔、程式展现了《冬天的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行动,将越剧唱腔、程式之美拼贴入《冬天的故事》的舞台叙事。在众多的戏曲改编莎剧的剧目中,《冬天的故事》虽然还难以称为是完美的改编,但却是具有一部鲜明美学追求的越剧莎剧。  相似文献   

8.
甘肃临夏的假面戏大约产生于唐宋,至今仍只作为迎神赛会之仪程,大致可入“仪式剧”或“傩戏”范畴。其演出无行当角色划分,面具多因剧中人物而制;剧目今知有二十余个,或有白无唱,或有唱无白,或只有舞蹈动作而无唱白,简略质朴;场上锣鼓击敲节奏,歌唱伴奏仅有竹笛。从中不难看到唐宋古剧或中国戏剧形成之初的某种风貌。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这种艺术形式是在民间讲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口头程式理论的提出为口头传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蒙古史诗的程式化特征也存在于元杂剧中,具体表现在作品结构、角色设置、表演规范和故事情节、人物上场诗、情景描绘、民俗文化的表现、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元杂剧形成程式化的特征是与讲唱艺术的影响、民族审美传统的改变、技艺的传承、表演的客观条件及作家创作的相互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演员表演的相互模仿等有关。元杂剧和其它讲唱艺术一样,都有程式化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0.
当代作家叶广芩在小说中经常运用预叙手法,提前向读者透露故事情节,揭示人物命运。作者采用的预叙手段除了常见的直接从叙述者的视角提及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外,京剧也是其主要运用的手段。叶广芩小说通过京剧剧名、行当角色等对人物性格和命运作预叙,达到了强化故事结果,增强悬念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信息处理与科学决策可分为程式化和非程式化两类方法,程式化的信息处理与科学决策方法主要是顺向思维、系统思维、循序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运用;非程式化的信息处理与科学决策方式主要是发散性思维、统摄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新闻产生过程中处理信息与科学决策必须遵循科学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这几年蜚声文坛,影响日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打破了传统的小说创作程式,创作出一系列的散文化小说,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他独特的风格特色。他一反小说必须有一定的情节、向心的结构和中心人物的特点,追求艺术上的“淡”与“散”,既不求情节的曲折离奇,人生世态的大起大落,只  相似文献   

13.
论述戏曲音乐的程式化与一曲多用的审美特征;行当的划分与戏曲艺术形象的类型化、多样化、个别化;流派唱腔的特点与特殊的韵味。论述中国古典悲剧的正结构与负结构;中国古典悲剧音乐的特点与体现悲剧主题的途径;论述戏剧幽默讽刺的两种类型以及闹剧型喜剧的主要类型;喜剧音乐的特点和体现喜剧主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贝克特作品大多表现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无意义.为了突出主题,贝克特一反传统的戏剧程式,采用极度夸张、渲染的形式直喻非理性的作品主题.在<最后一盘录音带>中,贝克特借助平行、交叉、复现等多种蒙太奇所特有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段,成功地"让舞台道具开口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形象".他重新组织了人物语言,使之产生思想的精髓;他变革了时空观念,突显人物的内心时间,使创作形式和创作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拓宽了戏剧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15.
《杜十娘》是苏州弹词的传统开篇,是蒋调代表人物、著名艺术家蒋月泉的优秀唱段。本文从唱腔的程式性和变异性这对矛盾入手,试图说明蒋月泉先生是如何协调统一这对矛盾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人物描写具有高度程式化特征,即"前导语+词赋"的组合方式或"设问+铺陈"的修辞特征。这种程式的形成既受中国传统词、赋之描摹美人、英雄手法的影响,也得益于敦煌变文这样的通俗作品人物描写程式化创作的促进。  相似文献   

17.
(一)回顾文学史,对刘备这一人物的研究有以下两种思维定势:一种是传统的。认为刘备是“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仁君好皇帝”,是类型化典型的光辉范本。即人物没有丰富复杂的个性,其语言、动作和心理常常是程式化的;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稳定,缺少纵横诸方面的发展变化,处于古典式的静穆状态;人  相似文献   

18.
陈才训 《东方论坛》2005,(2):64-67,76
结果期待意识作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特征、表演程式及内容等都产生了明显影响.戏剧的题目、副末开场、楔子、冲场、小收煞、角色行当的符号化等都体现了这一审美心理."补恨传奇"的出现;大团圆结尾的长盛不衰,李渔等戏剧理论家"减头绪"、"贵减裁"等艺术主张,也是结果期待意识的显现.  相似文献   

19.
世声论点     
《山西老年》2010,(7):66-66
●如今,人们争先恐后地想成为"人物",这时,人性少了"物性"多了。——"人物"之新说●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钱,但必须有大胸怀。——贾平凹教女  相似文献   

20.
"文哏"相声是运用传统文化,以"说"为主,进行知识性、趣味性批解的相声艺术,包括四大名著为代表的经典小说类的批解、历史典故类的批解、诗词歌赋类的应对、蒙学及儒学经典类的批解等内容。"文哏"相声从人物身份、贯口到故事情节的设定都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分析其程式化的形成与内容特点对于相声的历史发展、文化价值和当前的相声创作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