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是同性恋电影的分水岭。同性恋电影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后,迎来了新酷儿电影的新元素。这些电影与社会时代风尚和运动契合,具有相当的现实性,被称为"新酷儿电影"或"酷儿新浪潮"。这一时期,泰国和美国分别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酷儿电影。本文拟对199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男孩不哭》与2000年上映的泰国电影《想爱就爱》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国新酷儿电影的异同以及原因。两部电影都关注女同性恋的境况,本文先从主题、人物和情境设置三方面比较了两部影片的相同之处,然后从影片结局、人物性格及自我认同方式、社会接受度、取材和处理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两部影片的不同之处,最后从宗教、历史和文化方面剖析了两部影片异同的原因。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关注了跨性别者和同性恋,反映了异性恋和同性恋的意识冲突。通过这两部电影的对比,可以看到酷儿们在不同社会的生存境况,挑战了传统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标准,通过质疑异性恋霸权,表达了酷儿们被社会认可和争取平等权利的呼声。  相似文献   

2.
从中西英雄史诗电影塑造英雄的面向和特征出发,以《嘎达梅林》和《角斗士》为例,比较中西英雄人物形象和叙事模式的异同,可以揭示中西民族精神和文化异同。在英雄人物基本的道义品德、遭遇结局上,中西电影塑造英雄人物的套路是大体一致的,差异在于西方英雄偏于神性和个人化,中国式英雄偏于群体性和超越本己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文学与电影改编理论,对小说《辛德勒方舟》和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和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出身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写作和拍摄意图,探求如何在改编过程中实现影片与原著在精神实质上的等同和总体意义上的等价,从而使读者和观众获得一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4.
小说《高兴》成功改编为电影《高兴》,是2009年初比较重要的文学和文化事件。虽然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都是传达一样的时代情绪:国民经济一体化或曰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整体高兴乐观时代情绪下的悲凉。然而,由于文学和传媒各自性质不同,两个《高兴》是不尽相同的。电影的成功改编是遵循了文学与传媒共通的艺术规律的结果,也是文学和传媒互补的产物。正因为克服了文学文本的诸多弱点,凸显出了许多亮点,《高兴》电影才被大多数人认可,在商业和文化上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著名的两篇弃妇诗《氓》(卫风)与《谷风》(邶风)是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典范,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叙事艺术和写实抒情相统一的艺术风格,堪称《诗经》"双璧"。从叙述视角、叙述方式、主人公性格塑造、对比修辞以及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比较探析两首诗歌的异同,会带给人们许多文学和美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电影到音乐剧再到电影,《发胶明星梦》主题始终未变,只要有信念就能自由生活,体型、种族和性别,都无法阻挡梦想的实现。该片故事背景设置在1962年,可以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代。观众们随着音乐感受到美国60年代的自由风潮。电影《发胶明星梦》能体现出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独特。  相似文献   

7.
《韩诗序》仅零散地保存在一些书籍中,吉光片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我们可以借这些佚文窥斑知豹,以了解今文《诗经》学的说《诗》特点,并且可以通过与《毛诗序》作比较来看两家的异同得失。  相似文献   

8.
《诗经·唐风》中最为引人注意的特点是《蟋蟀》、《山有枢》两首诗中体现出来的最早的生命意识的萌发,这体现在这两首诗中对生命有限性的感叹和对体现个人价值的渴望。生命意识萌发有自然环境、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三方面的原因。这种生命意识萌发与魏晋时代遥相呼应,开启了中国文学的生命意识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甘岭》与《金刚川》都以奇迹呈现的方式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主义精神,但叙事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就作品主题而言,《上甘岭》的主题是胜利,《金刚川》的主题是牺牲;在叙事方式、人物塑造、意识形态投射上,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两部不同时期出品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都体现出中国电影人对时代主题的主动回应,反映出国家意志下主旋律电影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0.
《水浒后传》和《后水浒传》是明清易代之后涌现出的借续书来抒写遗民文化心态的佳作。两位作者都以与明末清初相似的时代——宋末元初作为叙事的切入点,可见作者对明王朝的眷恋和对遗民文化的认同。而这种遗民文化心态不仅体现在两部小说作品的文本、序跋之中,也体现于作者的身世与交往中;不仅从作品主人公对王权的尊崇、忠君爱国不肯称王的举动中体现出,也在他们的诗作中得到流露。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和16世纪的西班牙文学《女战士谣曲》讲述了两个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而内容却颇为相似的故事,出现了两位替父从军的女英雄。文章借助跨文化交际理论分析了木兰和女战士在行动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异同,进而揭示民族文化、伦理规范领域的差异,剖析造成差异的深层原因,以期对中国和西班牙文化的渊源有更透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曹操的《龟虽寿》与丁尼生的《尤利西斯》在文本表现形式上风格迥异,但表现的主题却异曲同工一两首诗表达了诗人相同的生命观和乐观主义情怀。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折射出中西语言文化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邓广铭的《岳飞传》和王曾瑜的《岳飞新传》,是新时期岳飞传记中两部有影响的力作。本文作者在精读的基础上对比其异同优劣,提出了极中肯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小人物通过自身抗争并获取胜利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叙事模式。从历史宏大叙事到聚焦个体叙事的过程中,小人物意象的建构在影片基调铺垫、故事叙述推动、主题内核表达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艺谋执导的《影》和《满江红》皆讲述了小人物与皇室强权抗争的故事。两部电影中强权下的“刺杀”母题、小人物悲剧命运特征以及人物本体蜕变过程的共同点,以小见大地体现出古装题材电影中小人物意象建构所运用的叙事模式和独特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聊斋志异》翻译的关键是看如何在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准确传达出中国风俗、传统和典故等文化信息。中国传统文库中小说的跨文化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意义非凡,通过对国外译者译本(翟理斯和马尔的译本)的研究可以更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使原语文化在译语语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受文化语境的影响,中国当代小说叙事声音的变化区间表现为从十七年时期的政治呼应到1990年代以来的文化揭秘,《创业史》和《白鹿原》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创业史》的叙事声音外显强烈,叙述人突显政治运动的历史推进作用,《白鹿原》的叙事声音隐蔽内在,比较注重展示文化心理的行为支配力量,因而文本中的经济困顿、恩怨相报、性别压制等在不同叙事声音的传播下,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意蕴,清晰地体现了当代小说中叙事声音的着色功能。  相似文献   

17.
考察《同胞》中的性别建构特征,对作品中主人公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等性别倾向的审视,能够发掘出在异质文化作用下的社会性别的异质性以及它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共生和对抗关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赛珍珠在面对中美两种文化差异的矛盾时所揭示的斗争策略以及她对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19.
日本学界对于《暗夜》的读解呈现出二元论的倾向。一方面是从社会批判性的视角来把握该作品,另一方面认为作品中女性人物与现实对抗的主体表现是《暗夜》创造的划时代新意。笔者认为,上述读解均存在片面性,《暗夜》是在"政治与社会性别"相交错的范畴中展开的。立足于该观点,重新解读《暗夜》,发掘明治以来日本国家的政治文化秩序。作为对照,继而考察20世纪40年代国防电影《木兰从军》被日本再利用的史实,揭示其间的政治性文化内涵。通过文学表现与历史事例的比较,客观地辨析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表象。  相似文献   

20.
晚明文震亨的《长物志》和清初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两部被园林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造园著作。《长物志》和《闲情偶寄》代表了明清园林文化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反映出一种动向。首先,两部著作都鲜明体现了明清园林文化中的“器物关注”特征,只是在两者之间又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其次,这两部著作的先后问世反映了明清园林文化理论发展的两个阶段:总结和创新,并且从《长物志》到《闲情偶寄》,园林文化领域中审美话语权的归属趋向又发生明显的转变,即从一元向多元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