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贤秋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本文以毛泽东与邓小平对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探讨为经,以对两代伟人的思想特征及其理论分析为纬,对毛泽东的“赶超”思想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对邓小平的“台阶式”发展理论作了探索性的归纳与总结。其中不乏作者的个人观点。文章认为,从毛泽东“赶超”思想到邓小平“台阶式”发展理论,反映了两代伟人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接力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邓小平“台阶式”经济发展思想,从其社会历史条件入手,深刻剖析了其主要内容:机遇论、方式论、途径论和目的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邓小平理论的构架中,发展理论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完整科学的发展理论体系。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包括发展的核心、发展的规律、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战略、发展的内涵、发展的外在动因、发展的基石、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手段、发展的保障等10个方面。系统探索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于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本文认为 ,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必须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 ,认真研读原著 ,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其理论地位、基本内容、逻辑结构、理论源流、整体目标和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李合敏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20(2):1-4
邓小平全面阐述了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研究新情况与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永无止境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刘晓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6-7
“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新的“三进” ,已在南京航空航大大学研究生的相关课程教学中展开。本刊在我校人文学院 2 0 0 0级研究生“邓小平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结束后 ,组织了一组关于“三个代表”的笔谈 ,以推动高校师生深入开展“三个代表”的理论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春霞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21-22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是指: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社会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裕和劳动者个性的全面发展。共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新总结 ,是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它涵盖了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贯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深入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 ,重要的是要把“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学习好、领会好、把握好。 相似文献
9.
徐兰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3(2):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根据党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要求提出的。它在党的领导的本质、主题、实现条件、检验标准以及对党的领导活动规律的揭示等方面 ,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党的领导理论 相似文献
10.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2(1)
“发展·改革·稳定”与“四个坚持”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心思想.在“发展·改革·稳定”这三位中,“发展”是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是三位中的第一阶段,发展是目的、是中心;“改革”是“发展”的手段、途径和方法,它是三位中的第二阶段;“稳定”是在中国“发展”、“改革”的前提、条件和保证,更是在中国“发展”、“改革”的目标和归宿,它是三位中的第三阶段.“发展·改革·稳定”是同一层次的三个不同阶段的概念,而“四个坚持”是决定“发展·改革·稳定”的发展方向、根本性质和终极目标.“发展·改革·稳定”这三位必须寓于“四个坚持”这一本体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傅显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Z1)
文章讨论了文化环境的本质、内容、作用,进一步认为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中基础文明建设的关键是社会风气和公共秩序的建设,明确了文化建设必须是精神文化软件和物质文化硬件一起上,并肯定了城乡生活环境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物质基础,在文化建设的板块中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奚建武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
邓小平城乡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它主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关于城乡关系的价值目标、发展方向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二是基于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关于城乡关系的具体论述.前者是后者的底蕴、本质和规定,后者则是前者的展示和运用.邓小平城乡发展观具有前瞻性、实践性、人民性、全面性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格.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是邓小平城乡发展观的当代诉求. 相似文献
13.
程宏如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3):16-21
邓小平发展理论构建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上,它以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动力为哲学依据,是对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国情深刻反思的结果.这一理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本质,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基本原则、根本任务、发展战略、根本动力、内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发展模式、发展趋势、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林杰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4)
邓小平同志为丰富和完善“以人为本”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手段和目的以及生存和幸福的内在统一三大纬度完整构成了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体系,不仅体现了时代性,而且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军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在世界走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如何提高执政水平,从容应对国内国外的复杂局势,更好地肩负起领导重任,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邓小平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理论上为解决以上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黄爽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3):14-15
"发展理论"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体和实质.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中蕴涵着科学的方法论.本文将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方法论总结为"四个统一". 相似文献
17.
苏建明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4(3)
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邓小平逐渐创立了一种新的中国发展理论。该理论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改革为发展的动力,吸取中外有益的经验来加速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而该理论的本质特征则是关于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陈占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6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的思想原则 ,对于它的科学内涵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有过明确的论述 ,为我们指出了方向。理论联系实际并非不要理论 ,而是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础上作出合乎实际需要的理论性创造 相似文献
19.
高汝伟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54-58
从世界大格局的高度来审视和把握中国的发展问题,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重要视域。邓小平把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同世界的进步和发展联系起来,深刻地阐明了世界坐标中的中国首先需要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等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仅丰富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而且拓宽了“以人为本”的外延,提出了“大人本”思想——即如何实现好、维护好“以人为本”这个执政理念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