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过程中,认为刑事诉讼法应当以保障人权为目的之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与支持.这样的提法,不但从逻辑上无法理顺,与中华民族的法律观念、法律心理以及中国的现实国情也难以契合,最终必然陷入名实难符的两难境地.惩罚犯罪是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人权保障则是实现这一目的过程中必需坚持的原则和应当贯彻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中,为了使同学们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把握其特色,笔者对我国1979年制定的刑事诉讼法和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作了一些对比研究,本文是从保障无罪人不受刑事追究方面所作的探索,供同行研讨。保障无罪人不受刑事追究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准确地惩罚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基本要求。我国在1979年制定的刑事诉讼法和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都把保障无罪人不受刑事追究作为刑事诉讼法的基本任务。但是,在原则和程序中如何…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就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地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的社会秩序。因此,首先必须掌握充分、确实的证据,作为审查判断证据工作。因为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存在的合法根据。本文拟就什么是审查判断证据,以及应当如何正确地审查判断证据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根据近几年来的司法实践,笔者认为,健全律师辨护制度,建立司法行政机关申请复核制度和建立司法行政机关申请再审制度,由原来公检法三家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扩大为公检法司四家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便更快、更客观全面地共同完成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实,正确使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  相似文献   

5.
基于刑事诉讼法视角:法官自由心证之合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心证是法官认定证据的一种制度,即法律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及证明力大小预先不做规定而由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自由加以判断的一种活动。作为人类理性、科学发展之结果,能够通过法官的学识、良心、智慧最大限度的保障发现案件真实,达到准确惩罚犯罪、保障人权之目的。但是在充分发挥法官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难免会导致天平失衡,故本文主要从刑事诉讼法的角度看现实制度如何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保障法官自由心证之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略论英美宪法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宪法比较重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如对公民人身权利规定得比较全面详细,对逮捕、拘禁、拘留、搜查等措施规定了具体而严格的条件,并特别要求说明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对公民人身权利的限制或剥夺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确立了人身保护令状制度;重申了刑法或刑事诉讼法的一些基本原则等。这些"他山之石",对解决我国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清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保障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这个基本任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个诉讼原则是我国政法工作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它长期以来一直指导着我国的刑事诉讼活动,对于提高办案的速度和质量,做到不枉不纵,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三十多年的司法实践证明:这个原则是行之有效的、完全正确的,必须坚持。但是,有些政法干部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总认为“左”比右好,在办案中,往往只搜集被告有罪的证据,不注意搜集被告无罪的证据;只搜集加重被告罪行的证据,不注意搜集减轻被告罪行的证据。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偏听偏信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还普遍存在。这都是剥削阶级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目的是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迄今为止,以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相统一的刑事诉讼目的论、正当程序和保障人权统一的目的论、发现真实与保障人权的目的论、实施刑事实体法的目的论以及纠纷解决的目的论都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刑事诉讼目的应当是以观念形态表达出来的国家和参与诉讼的当事人对于刑事诉讼结果的正当期望,是在正当法律程序保障下,发现事实真相,实施刑事实体法,解决刑事纠纷,实现实体公正。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法》不仅要保护公民的人身权、自由权,而且更要使公民的财产权免受非法侵犯。但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惩罚犯罪,往往不同程度地限制或者剥夺被指控人的涉案财物。比如将涉案财物与赃款赃物混为一团,无限制地扩大疑赃财物的范围,截留、挪用、非法使用的现象也较为严重。鉴于强大的公权力与被指控人的弱势地位严重失衡,如果不对其加以控制,必定会侵害到被指控人的财产权,从而直接影响到审判的效果与判决的执行。刑事诉讼中对涉案财物的认定与处理对于保护被指控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思路是:重新在法院系统内部设立刑事监督法庭,设立涉案财物保管中心,涉案财物的裁决权由法院行使,并且对非法处置涉案财物的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予以不同程度的处罚。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的证人拒证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磊 《南都学坛》2001,21(5):83-85
建立证人拒证权制度 ,其目的在于保护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同时 ,它也符合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要求 ,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刑事诉讼法的“惩罚犯罪”与“保障权利”两个价值目标的平衡 ,有利于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在我国 ,设计证人拒证权应从本国国情出发 ,享有证人拒证权的主体范围包括亲属特权、职业特权和拒绝自证其罪的特权 ,其权利范围不宜宽泛。证人能否行使拒证权应由合议庭最终决定  相似文献   

11.
侦查监督权是我国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形式之一,它是由法律监督权派生出来的一种监督权力,在检察机关的整个法律监督权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侦查监督权的确立对于保证立案侦查工作的合法、顺利进行,准确、及时地惩罚犯罪分子,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当前,侦查监督权确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分权制衡理论、正当程序理论、人权保障与权利救济理论,以及法律监督理论.  相似文献   

12.
参与式民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治理理论或多或少地给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提供了有创新探索意义的支撑理论.然而,实践层面的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显示出生长发育初期的匮缺,如立法形式上缺乏个性与特色、立法内容上简单单一、且欠缺浓郁的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文化.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涉及到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二维互动,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方设置的制度和开放渠道.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的价值理念以少数民族公民参与的实践和制度为基础,且要符合少数民族公民参与运行的客观规律,并能为少数民族公民参与的思维和行动提供精神指导.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制度可以通过“通则式”、“政策式”和“法典式”为代表的三种立法模式及其核心制度群落表现出来.地方政府主导下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渐进式的发展路径是切合少数民族公民参与实际的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现行《刑事诉讼法》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公民权利并重的原则,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的基本权利作了具体规定,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律师充分帮助权及被害人获得完整律师帮助权和上诉权方面分析现行《刑事诉讼法》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对《刑事诉讼法》的完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96年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权利作了重大修改和补充,将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由一般的诉讼参与人提升为当事人,相应地享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使被害人的司法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法律的正式承认。由此,作为刑事诉讼当事人的被害人享有了与被告人基本对应的诉讼权利,使其在审判阶段可以方便地参与诉讼,使司法机关直接听取被害人对惩罚犯罪的愿望和要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但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赋予被害人的那些诉讼权利并未真正保障被害人充分地参与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现自己的诉讼请求。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完善被害人在庭审中的一些权利以更好地保障其诉求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司法行政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强化其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分工负责、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改革刑事执行程序,建立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的一体化刑罚执行体系。以加强诉讼民主、强化公民合法权利保障、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调整和改革现有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完善和统一刑事诉讼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行政诉讼法是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试行)并列的三大诉讼法律之一。它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它的贯彻实施将对宪法关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于维护和监督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改进行政机关工作,推进我国的廉政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立法及其司法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人权保障的观念,强调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思想.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控诉、辩护和审判三项职能必须平衡;惩罚犯罪、保证无罪者不受追究和教育公民遵守法律三项任务不可偏废;维护国家安全、追求社会效率和保障个人人权三项内容同等重要;抛弃客观真实,树立法律真实的采信观念.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走向人本位的过程。通过强制国家权力服从于公民个体应当服从的法律规定,从而实现"公民服从的是抽象的法律而不是具体的强权"这一法治理想。以人为本位,特别是强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以及无罪推定原则已成为现代刑事诉讼法发展的趋势。以人本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保护,是建立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现代刑事程序制度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9.
审判模式论     
审判模式问题是与我国刑事诉讼的任务、目的紧密相连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条作了明确规定,把惩罚犯罪实现刑罚权和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实现保障人权,作为一个任务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如何实现第二条所规定的任务、目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审判必须客观、公正,而它又与审判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仅以审判模式为主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卢梭在其社会契约理论中提出了公民概念,并将公民和自然人、臣民、人民做出区分。卢梭认为,公民是主权权威的积极参与者,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卢梭还在公民和法治之间建立起必然联系,认为法律是公民自由和权利的保障,同时公民必须服从法律的统治;卢梭还赋予了公民以道德人格,把公民美德作为共和国良性运转的内在要求。围绕卢梭的公民理论,人们展开了关于共和主义公民观和自由主义公民观的争论。争论的实质在于,如何既能保障个人享有充分自由权利,又能维护共同体稳定的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