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女性出嫁时,伤别离,惧未来有感而发的哭唱歌谣。其中骂媒一段,新娘骂得酣畅淋漓,是哭嫁歌整个哀怨情绪的一种主动心理宣泄。通过分析媒妁职业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土家族的婚俗,阐释了土家新娘骂媒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了哭嫁歌及其中骂媒一段在当今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的"哭嫁"民俗,蕴含了原生态文学艺术的因子,成为土家族地区原生态文学艺术壮美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哭嫁"民俗关照了土家人的现实生活状态和社会情绪表达,也就具有了文学本体上的特质。土家族姑娘唱出的"哭嫁歌",带上了某些土家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定势和群体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哭嫁歌中,出嫁姑娘是各个环节的主体,具有典型的女性主位特征,具有土家族姑娘成年礼仪的意义。从哭嫁歌参与者、过程、内容等方面,哭嫁歌反映了土家族文化的认同及其与"他者"文化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哭嫁歌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古老习俗,我国汉、土家、藏、彝、壮等族都有这一婚姻风俗,土家族的哭嫁歌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长度、空间广度,还是从其内容的丰富、音乐的精妙等来看,都具有代表性.哭嫁歌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成果丰厚,但也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从以前的对文化事象的关注到深入女性心理是哭嫁歌研究的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哭嫁歌"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道德教育功能,是土家族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随着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外部文化的冲击以及青年一代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叛离,土家族"哭嫁歌"发生了嬗变,其道德教育功能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哭嫁歌”中女性心理及功利色彩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哭嫁歌”是千百年来土家族女性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是土家族文化中的奇葩。从出嫁歌的内容看,哭嫁歌除了表现土家族的婚姻史和文化内涵外,还展示了土家族女性心理情感变化轨迹和一定的功利色彩。  相似文献   

7.
“哭嫁”俗源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哭嫁歌是解放前土家族姑娘出嫁时的一种婚姻仪礼歌。哭嫁,是一个十分严肃而隆重的社会生活仪礼。结婚,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婚姻习俗受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生活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信仰的制约和影响,婚姻所表现的传承事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特色。恩格斯指出:婚姻一开始就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土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婚俗曾几度改革。至‘改土,之前,曾有‘同姓为婚、婚嫁不用轿,背负新人,男女混杂’风俗。”(《土家族简史》282页)所谓几度变革,即土家在婚姻制度上,也经历了人类所共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通过对土家族婚俗、土家族哭嫁歌形成原因、土家族哭嫁歌唱词等进行分析研究,把土家族女性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通过再现土家族女性出嫁时心中的真情实感,透析其内心世界反映的文化内涵。我们从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到土家族女性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不同的地位。本文旨在通过进一步认识土家族哭嫁习俗,为促进土家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哭嫁歌曾是土家族地区风行的抒情性仪式歌谣,是新娘在哭嫁仪式中拥有的话语权.她们借此权力.通过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力与重负,告别旧的女儿角色,为进入媳妇角色作心理准备.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口述材料与哭嫁歌文本资料,就土家族哭嫁歌的主体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湖北长阳土家族哭嫁歌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文化遗产,使得哭嫁歌受到人们的关注。哭嫁婚俗在商周时期汉族生活中早已有之,《诗经·王风·葛藟》实际就是中国最早的哭嫁歌。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哭嫁歌的悲剧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哭嫁歌的悲剧性内涵曹毅土家族有着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办丧事“歌而不悲”和嫁姑娘“哭而不喜”便是其极典型的民俗事象。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丧堂歌和哭嫁歌也是独具一格,特色鲜明。从艺术表现风格看,贯穿上家族洋洋万余言哭嫁歌中的感情基调和人物心态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中,山歌是最普遍、最主要的形式.有首山歌唱道:不唱山歌冷秋秋/唱起山歌乐悠悠/一来能消苦和闷/二来能解万般愁.由此可对山歌在土家人民生活中的功能略窥一斑.事实上,唱歌已成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劳动生产中唱薅草锣鼓歌,在修新居时唱上梁歌,姑娘出嫁时唱哭嫁歌,土老司请神时唱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哭嫁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功能。在土家族传统社会,哭嫁是女性的一种生存智慧,在祈求幸福婚姻生活、帮助新娘实现身份转换、传递女性婚姻经验和密切人际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得以代代相传。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家族女性逐渐解构了哭嫁文化的原初内涵,哭嫁淡出婚仪。  相似文献   

14.
"毕兹卡"是土家语对土家族的自称,"毕兹卡"的具体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最传统的说法是"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土家语"毕兹卡"与汉语"本地人"没有对译关系,也就是说,土家语"毕兹卡"中没有汉语"本地人"对应词来对译。从语言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毕兹卡"是"男人哭嫁的民族"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乌江流域沿河县境内土家族哭嫁习俗起源较早,从该族群的汉化程度、哭嫁歌的演唱形式和婚俗变迁来看,其哭嫁习俗至迟应在晚唐五代就已产生。  相似文献   

16.
1997年土家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览1997年的土家文化研究,不难发现有许多研究成果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为推动土家文化研究的深人,弘扬民族精神,也为有志于民族学研究乃至土家学研究的学者们提供参考借鉴,我们将1997年的土家文化研究作一些具体介绍。一、土家族宗教哲理、伦理精神的文化探讨1.土家族祭祀宗教文化剖析曹毅的《土家族原始意识形态的核心:生命原点意识》和《土家族的创世纪史诗》从不同的侧面剖析了土家族《摆手歌》的文化内涵。作者在文中提出土家族《摆手歌》是张扬生存繁衍主题所吟唱的最宏伟壮丽的诗篇,而生存繁衍这一主题产生的土家族原始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土族哭嫁歌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哭嫁歌是土族婚礼风俗乐歌的重要类型 ,是土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蕴含着土族人民的审美意识。本文通过对哭嫁歌的演唱内容、演唱程序等的分析 ,对土族哭嫁歌作了简要探究  相似文献   

18.
在新民歌《阿妹出嫁》中,创作者恰如其分地加入"哭嫁歌"元素,别具匠心地把古老的习俗与当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使得这首歌曲充满了独特的韵味和浓郁的土家族风格。  相似文献   

19.
摆手歌,土家语曰社巴歌(Se~(35)pa~(51)ko~(55)),是土家族人民在进行摆手活动时所唱的一种古歌。摆手活动土家语社巴日(Se~(35)pa~(51)zi~(51)),是土家族传统的祭祀活动,又是土家族特有的文艺盛会,摆手活动在每年古历正月元霄节举行,在进行摆手活动时,人山人海,载歌载舞,盛况空前。清代湘西土家族诗人彭施铎在《溪州竹枝词》中有一首写道: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闹灵是融歌、诗、舞于一体用于悼念亡人的歌舞。作为在土家族民间至今仍广泛流传的习俗,在其艺术鉴赏意义之后,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意义。从民俗表象上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土家族人"送亡人"和"还人情"的意义表述。在形式上表现了一种民间信仰场合中的"娱神娱人"的表演仪式。从结构分析,闹灵场域中存在着三种信仰力量,即土家族民间鬼神信仰、生活文化习惯以及官方儒学正统影响力。作为一项仪式时,闹灵是土家族叙述、实践和隐喻其世界认知符号体系的一种文化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