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党所形成的思想路线。陈云同志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化。我们深入研究和把握他的这一论述,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云在长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和“交换、比较、反复”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对党的调查研究的工作方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些思想方法论原则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改革的宏伟蓝图,一个深刻影响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改革洪流已经兴起。它冲破了一切“左”的思想的束缚,冲破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不适合实际情况的固定观念,改变了那种已被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僵死模式,使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充满了生机和希望。改革浪潮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改革既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基础上对以往经验的再总结;又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律的再探索。无论是对以往经验的再总结,还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再探索,都是认识进一步深化的标志。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认识发展的辩证法。结束“文化大革命”八年来,我们经历了认识上拨乱反正和实践上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4.
《新学术》2007,(2)
美声唱法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公认的科学发声法,被世人所接受。在其发展衍变的过程中有一个课题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唯声论研究。唯声论在很多时候都被当做一个美学论题来看待,而笔者将从一个声乐演唱者的角度,平和细腻的对唯声论进行进一步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5.
重视友情而不唯关系吴承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回想起来,我的可以称为学术研究论文的处女作就是在《学术研究》上发表的。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发表一篇论文已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在十多年前,我硕士毕业,刚刚走上学术界,完全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与任...  相似文献   

6.
<正> 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项恢弘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珠江三角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唯书,不唯上,不徘徊,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终于闯出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天地.人们在赞叹广东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之余,不禁要问,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何在?基本经验为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哪些启示?本文拟就这些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有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界十分流行。这种理论认为,唯有生产资料所有制才是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我们称它“唯生产资料所有制论”(以下简称“唯论”)。这种理论,不仅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既肤浅又片面,而  相似文献   

8.
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坚持“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原则的统一在于,一方面,我们党已获得的对社会主义社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确定的、绝对的真理性。发现真理、坚持真理,为真理而奋斗是共产党人的基本职责。另一方面,这种真理性认识毕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一定阶段的认识。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都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许多矛盾和发展规律尚未暴露或完全暴露而被我们所认识。所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又具有相对性,还有待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丰富、完善和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恐怕再有三十年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更加定型化。”!由经可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性的统一。否认它的绝对性。我们就会丧失信心,缺乏坚定性;看不到它的相对性,就会停滞不前,缺乏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1934年,陈立夫提出"唯生论",满足了国民党在思想战线上既打击共产党又完善自己意识形态的需要。"唯生论"为三民主义确立了"本体",宣扬服务的人生观,利用儒家思想凸显民族色彩,借此打击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外来思想,为国民党统治服务。由于其政治目的过于明显,调和唯心与唯物的尝试过于浅薄,"唯生论"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很快被遗忘。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唯科学主义思潮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近代唯科学主义思潮新论段治文唯科学主义思潮是一种认为宇宙万物的所有方面包括人生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且在与科学本身无关的某些方面利用科学威望的倾向。关于中国近代唯科学主义思潮,学术界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但对于它最早产生于何时、有什么特点及应如...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解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诸问题的探索夏德信,汤文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如何全面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崭新课题提了出来。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蓬勃生命力的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认识,是百年来历史变迁与思想演进中最辉煌的篇章。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成果,最直观地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为实践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同时也表现在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推进和深化,这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曾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但是,由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还不够彻底,特别是他把阶级斗争看得高于一切,最终还是走上了否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道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进行系统地探讨和分析,以利于正确对待毛泽东同志的思想遗产,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讨论中,应该解放思想,各抒所见。社会主义经济学中还存在不少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统一认识,在深入讨论中必然会反映出来,对此不应该回避,更不应该搞唯上、唯书、唯名,而应该实事求是地探索科学真理。理论工作者如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问题绕道而行,就会使党和政府局限于原有的基本理论,虽发  相似文献   

15.
贾钢涛 《理论界》2008,(8):17-18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系统探索,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见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正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才逐步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为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刘少奇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些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容,本文拟对刘少奇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从哲学理论的角度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党执政所要把握的"三大规律",对这些规律进行的历史性探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根据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过程和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在探索三大规律的层面上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在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探索中,来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探索三大规律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廉政建设问题也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设计了多种方案。然而,肃贪廉政、唯法为治。健全法制,方是廉政建设的关键所在。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起,经历了漫长的从“人治”到“法制”的演变过渡,直到资本主义社会,比较科学的法律才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古希腊政治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就曾论述了法律的必要性。他说:“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认为法律是经过众人和多数人的经验提练而制定的。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因而“法治”具有一种为“人治”等所不能的公正特点。而“人治”中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三大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所作的深刻阐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新的创造和发展。这一理论向我们提出了历史性的任务:重新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努力探索和研究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以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的实践的需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需要探索和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这里我们仅就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与正确理解改革、开放、搞活的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当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在何种意义上来把握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把握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全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曾经依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当时现实社会所可能提供的实际材料,对未来的社会主义作过一些理论上的探索和预见。如在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商品经济的计划经济,在产品分配关系上实行不借助货币形式的按劳分配,直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所有这些认识,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