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笔者研究特殊人才学多年,求证其“基础知识较弱,创造发明较强”的成才规律。举例甚多,可惜一直缺少当今特殊人才的事例。现在,总算找到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四川地球起源演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槐。他的成才,不但说明了特殊人才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阐释了“思思是创造的灵魂”这一哲学命题。 杨槐,初中毕业生,南京的一个青年工人。这就是他的简历,他的基础。在这极其薄弱的知识基础之上,他领略了科学极顶的风光——创立了“地球非球对称膨胀”理论,在他的创造过程中,一无家学渊源的背景,二无名师权威的指导,而且经历了无户口、无工作、无收入、无房子的“四无”磨难。靠什么创造新学说新理  相似文献   

2.
需要强调的是,《决定》中的人才观与人才学中的人才定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在于,《决定》中提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是给人才下的定义,不能理解为人才学意义上的人才定义。而是讲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注重说明人才对于党和国家的从属性和贡献性。联系在于,它肯定了知识或技能是人才的首要和根本所在,人才学的人才定义也应如此。虽然,它也讲“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但显然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所讲的,这里的“创造性劳动”是与“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3.
当;二是可读性与理论性结合得较好;三是热点问题与冷门话题相互兼容。人才学是门边缘新学科,人才学杂志同样应该办出一定的“边缘”风格。这“边缘”的意思就是:门外的看了想进门参观,门内的读了可以借梯上楼领略更漂亮的风景。 话是说起容易做起来难,但《人才开发》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最后,我有两点建议,一个大的,一个小的。 大的:一定要加强对社会的干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才学界就人才学的基本问题展开了一些争鸣,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人才学所具有的特殊矛盾一直不很明确,这一争鸣对于明确人才学的特殊矛盾必将有所裨益。 我以为,要科学地研究人才学的基本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两个理论前提。一是确立这样一种社会观:任何现实的社会都是社会主体(现实的人)与社会客体(社会)两者有机的统一整体。社会与人是不可分割的.孤立地讲社会,那将是抽象的社会;孤立地讲人,那只能是抽象的人.这种观点和方法对于人才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是不利的。二是要把价值观念引进人才学基本问题的研究。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有价值的问题,价值渗透于人的全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人生过程不过是人的各种价值关系运动的过程.离开了价值观念,人才学的基本问题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人才学是专门研究人才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人才问题备受关注,人才学学科的地位与作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人才学学科理论性强,且综合多学科知识,对人才开发与人才培养工作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加强人才学与心理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的融合.重构人才学学科的内涵.有利于人才学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6.
上海人才研究会的初创,《人才开发》杂志的创刊,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邓小平同志已经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设计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蓝图,全国上下都怀着锐意进取、敢于拼搏的热情。“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必须依靠知识,依靠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指示,恢复了知识和人才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正是人才学研究的宗旨,我们的热情就此有了着落点。 还在1982年上海在市委、市府支持下,率先进行  相似文献   

7.
“人才问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是前中国人才学研究会副会长的名言,在此借用为总标题。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在欢庆我们共和国成立四十六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也迎来了《人才开发》杂志成长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力资源开发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我们共和国人口众多而又人才缺乏这一紧迫主题、人才培养经费的多渠道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大市场化等等新课题,需要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市场,不断地开阔新思路,开创新面貌,开拓新局面。 我们将一如既往,把杂志办成宣传党的育才、选才、用才的方针政策的园地,办成探讨人才学学术理论和传播人才学知识的讲坛,办成为各类人才和正在成才者服务的天地。  相似文献   

9.
《人才开发》哺育了我,也在一定程度内指导了我所在单位的工作。 我离休已十多年了,由于离开工作岗位加上身体不好不接触社会,不参加会议、听不到上级报告和读不到有关文件,所以思想总是仃滞在离休前的状态,或者说是“僵化”的。但我却能“永葆青春”。分析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与我读了《人才开发》每期的每一篇文章有很大关系。读到《人才开发》,我才知道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边缘又兴起了一门《人才学》。我体会:站在《人才学》的角度看教育改革问题,会更深刻、更心明眼亮和更具有紧迫感。  相似文献   

10.
人才的定义,是一个长期讨论但至今仍存在争议的概念。怎么对人才这一概念下科学的定义,是广大人才学理论工作者,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近二十年来,从事人才学教学和科研的经历,特就人才的定义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共同探讨这一具有较大学术价值的问题。 人才学创立之初,不少学者对人才下过定义。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定义是这样表述的:人才,就是指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  相似文献   

11.
人才是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价值问题是当前人才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人才价值是指,人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自身的属性满足社会和他人发展的需要。”人才价值是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战略资源,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党中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全面审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作出重大决策──实施人才战略.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事人才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实施人才战略就应有创新的人才思想、创新的人才理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续刊发人才学专家、人事部人事人才科学研究所王通讯所长有关人才学理论论述,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上海《人才开发》期刊已创办100期,在此期间,《人才开发》为中国人才学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为人才的应用研究,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此,我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并对为办刊作出贡献的同仁们,致以崇高的敬礼和深切的谢意!今天,我再次利用《人才开发》这块宝地,就十五年来中国人才学的发展成绩和当前新进展作一概述。 一 1979年,人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科学,在科学园地破土而出后历经15个年头。作为三级学科列入《科学分类与代码》学科代码:630.5520。在此以前,国家教委科技管理中心编的“高等学校科技基金项目成果评审学科目录表”,人才学作为两级学科,列在“社会学和其它新学科”之中,代码280701。 (一)人才学已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理论体系和若干专门研究方法,人才学的框架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构成: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人才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包括成才主体自我开发  相似文献   

14.
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在内容上要体现三点,一是在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使受教育者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二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在广博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或多能一专的“专才”。三是通过跨学科的专业学习,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文科和理科相互渗透的综合化原则。  相似文献   

15.
香港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地方,它只是个仅有1078平方公里,挤住着620多万人口的弹丸之地,却拥有“东方明珠”和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美誉,在1993年就创造了人均生产总值18364美元这样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此种成就引起了世人关注,也引起人才学专家的兴趣,因为香港有今日的成就,除多种其他因素之外,同香港具有人才荟萃、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及竞争机制密不可分的。 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使香港成为人才荟萃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相关报道     
《人才开发》2005,(1):62-62
首届“中国人才学论坛”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独秀先生故乡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 平顶山市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17.
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主席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入木三分的深刻论述,提出了人才学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即必须把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提到议事日程。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为了迎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挑战,我国启动了包括《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211工  相似文献   

18.
成才五行赋     
杨法宝 《人才开发》2001,(11):44-45
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万物的起源。中医学则用“五行”来说明人体生理和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而从人才学的角度,可说明人的成长、成才的种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才开发》2010,(3):16-17
孔子创办私学,从事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人才学方面,孔子有全面的论述。第一个提出“人才难得”观点的就是孔子。他说:“才难,不其然乎?”“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我们今天说“人才”,他叫做“志士仁人”,或曰“贤人”。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人才学诞生17周年,也是中国人才研究会成立15周年。17年来,人才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科自身的建设也有较大发展,成为当代科学园地里的一株奇葩。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近些年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面对现实工作中出现的新现象、新事物和新问题,人才学原有的许多理论,或是失去了现实意义,或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人才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则又显得那样地艰难和迟缓,总是落后于实际工作的步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扭转人才研究落后于现实的局面,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人才学将很难有大的作为。这不仅将会危及人才学的学科地位,更将会对现实中的人才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对此,我们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