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是十五大确定的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深刻理解和领会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关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内容丰富、涉及深广,最主要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和平与发展论;现代化建设中心论;改革创新论;质量建设论;协调发展论和中国特色论。邓小平关于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期军队现代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关于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认识是伴随中国现代化运动而逐步深化的。我们现在进行的中国现代化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在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引发了许多新思路。如何挖掘儒家伦理中的潜能和优势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伦理道德重建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建设处于基础地位并被优先考虑,但我们并不能由此把现代化建设归结为经济建设.人的现代化是渗透于现代化诸方面之中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方面,人能否现代化及其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现代化的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力求使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等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进程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过程,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要结合好,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否则就会导致理论和实践上的迷误.极左思潮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其根源正是由于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之初,没有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好,使其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干扰,甚至破坏.  相似文献   

6.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内容更全面、水平更高的小康社会。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建设一个包含物质、制度、精神和环境等多个层面的现代化。全面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阶段,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发展与人民物质生活类、社会进步与社会结构类、人口素质类、可持续发展类、民主与法制类等5大类25个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德治并举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法治与德治并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我们就一定能够赢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就一定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8.
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与社会主义本质内在统一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强国梦想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砥砺奋进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不断探索追求的重要奋斗目标.梳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历程,探寻其中蕴含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与战略意义,总结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启示,有利于我们拓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视野,积极应对和化解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0.
法治与德治并举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法治与德治并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我们就一定能够赢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就一定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需要有自身的理论建构。中西比较维度下对西方农村教育现代化道路与理论的批判与超越成为建构中国化理论的起点,这一维度要求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理论要打破西方意识形态偏见,探索不同于西方的本土现代化模式;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准定位教育现代化,积极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破除路径唯一性幻象,探索传统与现代共存、乡土化与城市化并进的新型农村教育现代化之路。历史变迁维度下对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形成中国化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党的领导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人民创造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人民中心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宗旨,统筹协调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工作方法,依法治教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问题解决维度下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理论可以不断丰富完善,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在抗拒村落人口过疏化背景下,走城乡教育一体化之路,其理论生长点包括生态发展观、共享发展论、机制推进说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指明了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现代化的动力——“矛盾仍然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中国现代化的原则——“独立自主”与“向外国学习”。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理论的三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科学描述系统的现代化理论与作为社会改革的现代化战略 ,是构成我们现代化观念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作为学术话语的现代化观念 ,经过现代化与现代性两个发展阶段 ;作为改革战略的现代化观念 ,则是东西方共有的。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实践必须渗透进文化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并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应从创新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上理解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准确把握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一重大命题的战略重点;完善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成功的中国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根据新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与时俱进地完善现代化的目标与战略,科学认识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扬弃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模式;以系统性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破解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二元对立难题。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创造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所追求的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化,它不仅仅是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使社会整体从传统化为现代,它更是要在中国的现实国情基础上,尝试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和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和推进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要从增强现代化意识、实现党建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型、提高党员和干部素质、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武装党等方面多维构建党的现代化。党的现代化建设在正确处理现代化与先进性、现代化与传统、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关系中辩证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践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推动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全新飞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擘画出一种“大现代化观”,在将现代化作为世界性进程整体考察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在驾驭资本逻辑中改写现代性基因,为当今世界全人类的现代化问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人为主体、复合全面、多元全球”为鲜明特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窠臼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与动力源,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联,进而在实践中自觉推进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结合,并使之在良性互动中与时俱进,对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人的现代化的艰难性与深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告诉我们 ,在社会现代化这场深刻而全面的变革中 ,必须要有渗透于国民精神之中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这一过程虽然极其艰难缓慢 ,但它却是社会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文化心理基础。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 ,人的现代性转变的滞后性就更加凸现出来 ,各种文化相互绞织、融合、碰撞、冲突 ,都在国民精神中以不同的方式起着作用 ,但谁也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主体 ,因而也就使得我国人的现代化变的更为复杂和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